历史和文化是单一民族和多民族国家之根,无论历史如何演变,国家的历史和文化都融于代代心灵中,虽时势变迁但历史和文化传统不会改变,只是代代奋起承袭沿革广大,否则国家民族就失去特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不会自立。
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凡五千年,历经融合,在中华大地上共同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且独树一帜,无论怎么变,都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这一点,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如此,而且会愈发灿烂。
八王之乱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是什么?
八王之乱,五胡乱华!
“八王之乱”是西晋统治阶级内部的一次权力争夺,最终导致西晋国灭,拉开了五胡乱、南北朝分裂对峙的序幕。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其持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在中国古代史上无出其右者。
先回顾一波:
话说三国归晋以后,天下尽归司马氏,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死,继位的晋惠帝司马衷是个“青史留名”的白痴,这样的白痴当然治理不好国家,也没用什么信服力,所以一些有野心的权臣与王室便开始了权力的争斗。晋武帝司马炎,深知自己的儿子是个白痴,凭他守不住司马氏的江山,所以在临死前下诏由司马衷外祖父,外戚集团的太傅杨骏与宗室王汝南王司马亮共同辅佐皇帝,司马炎原先的设想是一个外戚,一个皇族,这两个人肯定互不对付,只要他们一直在斗,那个傻儿子的江山就会平衡稳固。这是设想确实看起来还可以,可是司马炎一死,具体谁掌权,就由不得他了。
司马炎死后,太傅杨骏篡改了遗诏,把司马亮赶到了许昌,从此杨氏外戚大权独揽,主政朝廷。杨骏独揽朝政,除了傻皇帝稀里糊涂不介意以外,他的皇后还有其他司马家的宗亲又怎么能忍,于是皇后贾氏开始联合宗亲对付杨骏。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贾后密诏都督荆州诸军事、楚王司马玮入京利用禁军的力量杀死了辅政大臣杨骏,让汝南王司马亮入京辅政。结果司马亮来了后跟贾后及其亲党多有不和,贾后又利用司马玮杀死了司马亮,接着,又趁势以专杀之罪处死了司马玮。皇帝登基短短数月,他的皇后就先后杀了一位大臣和两位宗亲,把司马家的权力夺了过去,掌权九年以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地位,贾后又逼杀了早已经废为庶人的太子司马。
这一杀,仿佛让人看到了400多年后大唐女皇武则天的影子,然而贾后终究没有成为武则天,司马家是出了名的鹰视狼顾,一家都是反骨,太子一死,借口就来了。
同年四月,一向依附贾后的司马伦利用朝野对贾后废杀太子的不满,起兵杀死了贾后,废掉惠帝而自立。他这一自立,把其他外地为王的宗亲全部立到京城来了,接下来司马家将有一堆反骨出场,可能引起阅读混乱:
公元301年,司马伦废惠帝不久,先是齐王司马、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起兵讨伐司马伦。后来齐王司马入洛阳,镇压了战乱,入主中央。结果司马得志之后,骄奢擅权,长沙王司马又杀掉司马,然后司马颖、司马又起兵攻打司马,最后杀死司马的却是东海王司马越,然后司马越“奉帝北征”讨伐伐司马颖,最后打输了逃回了东海国,“八王之乱”就此结束。
下面说一下影响:
“八王之乱”光说一下都觉得乱,更何况这在当时还是一场场血淋淋战争,也不知祸及了多少人。光是讨伐司马伦那一战就“自兵兴六十余日,战斗死者近十万人。”(晋记五.惠帝永宁元)这场动乱的伤亡程度更是不必多说了。除了死的人多,民不聊生以外,由皇室争权而发生的“八王之乱”还进一步引发了全国的动乱。在司马颖与司马越的对抗中,由于各种实力参与角逐,战争进一步扩大化和复杂化,不再是单纯的诸王之争,对垒双方,一方为成都王司马颖,匈奴刘渊刘聪、羯人石勒等,另一方为东海王越,鲜卑拓跋部、段部等,敌对双方阵线分明,冤冤相报,屠杀无己时。
在全国动乱的十年中,西晋王朝迅速崩溃,文化体系也产生了动摇,儒学不再独尊,玄学之风盛行,士族醉生梦死,奢靡成风;统治集团内部王纪纲常败坏,世家大族各为门户私计,方镇诸王各怀异心,培植个人势力;内部的动乱与汉族力量的削弱使外部诸胡族虎视中原,流民暴动频繁发生,最终导致五胡乱华,而汉族无力抵御,失去了汉族的威慑,异族各自建立政权,中国进入南北朝的分裂时期。
总结一下就是,八王之乱以一种动乱的形式,以民不聊生的代价加快了中国朝代更迭的进程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