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虞舜孝感动天《孟子》、《荀子》、《史记五帝本纪》均载:舜大孝,父顽、母嚣、弟傲,他忍辱行孝,“顺适不失子道。”“舜耕历山。”汉刘向首辑《孝子传》载其孝行,但未言象、鸟助耕事。敦煌变文《舜子变》载,舜至历山,“见百余顷空田,心中硬咽。种子犁牛,无处取之。天知至孝,自有群猪(象)与(以)嘴耕地开垅,百鸟衔子抛田,天雨浇溉。”比较完整地表现了虞舜孝行的故事情节,并以诗赞曰:“孝顺父母感于天,舜子涛(淘)井得银钱。父母抛石压舜子,感得穿井东家连”。电峡墓砖雕表现的是后母虐待舜及舜扶犁驱象耕地、群鸟为之助耕一事,与敦煌《舜子变》文所载略有不同。另在河南东汉宁孝子墓刻石、山西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中有虞舜行孝故事情节。宋林同《孝诗》赞云:“孩提知所爱,妻子俱而衰。大孝终身荣,子于舜见之。”(《四库全书》“别集”三,下引《孝诗》同此)。元郭居敬《二十四孝》列其为孝子之一,并序诗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2、闵子骞单衣奉亲闵子骞(前515--?),《史记》有传,名损,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论语学而》载:“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萧广济、师觉授《孝子传》均载其孝行之事。敦煌遗书《孝子传》载:“闵子骞,名损,鲁人也。父娶后妻,生二子。骞供养父母,孝敬无怠。后母嫉子,所生亲子,衣加棉絮,子骞与芦花絮衣,其父不知。冬月,遣子御车,骞不堪甚,骞手冻,数失,父乃责之,骞终不自理。父密察之,知骞有寒色,父以手扶之,见衣甚薄,毁而观之,始知非絮。后妻二子,纯衣以棉。父乃悲叹,遂遣其妻。子骞雨泪前白父言:‘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愿大人思之。’父惭而止,后母改过,遂以三子均平,衣食如一,得成慈母。孝子闻于天下。……”(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下册卷八《孝子传》,下引同此)3、老莱子戏采娱亲老莱子,周楚国人,事二亲至孝。师觉授首列其为《孝子传》人物之一,传曰:“老莱子者,楚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常著斑烂之衣。为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称老,为其伤老也。若老莱子者,可谓不失孺子之心矣’”。敦煌遗书《孝子传》所载略同,只是更为形象生动。《孝诗》有赞;“七十已中寿,人生似此稀。绝怜老莱子,犹反作儿戏”。4、子鹿乳奉亲子,又作剡子、闪子、郯子,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关于他的孝行故事最早见于郭居敬《二十四孝》中。实物雕刻表现较早的则是山西省壶关南村北宋元二年(1087年)墓和洛阳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石棺线刻“二十四孝”图。在敦煌写本中有子行孝事迹的记载,但这里的子却是印度迦夷国人,他孝养二盲父母的故事,见于多种佛经记载,主要有《佛说子经》、《六度集经》卷五《道士本生》等。作为佛教艺术题材的子本生故事则在新疆克孜尔千佛洞、云冈石窟第9窟、敦煌莫高窟第428窟、麦积山第127窟等北朝或以前的石窟壁画中有较多的表现。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表现孝道思想的子为当时的人们所利用,并借之以提倡传统孝道文化。甚至在隋唐之际,佛教徒借重儒学孝悌观,创作《父母恩重经》伪经,借以宣传孝道思想。敦煌遗书《父母恩重经》号14、阙40写本附孝子事迹记载:“……迦夷国王入山游猎,挽弓射鹿,误伤闪()胸,二父母仰天悲哔。由闪至孝,诸天下药涂疮,闪子还活。父母眼开,明睹日月。不慈不孝,天不感应。闪子更生,父母开目。人之孝顺,百行为本”。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18引录《父母恩重经》内容与此相同。郭居敬《二十四孝》载:“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剡子乃衣鹿皮,入鹿群内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剡子俱以情告,乃免。”5.曾参行孝曾参,又称曾子(前505~前405年),春秋鲁国人,与其父曾点同为孔子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萧广济首将其列入《孝子传》中,但未言具体孝行。虞盘佑《孝子传》曰:“乐正者,曾参门人也,来候参。参采薪在野,母啮右指,旋顷走归,见正不语,人跪问母何患。母曰:‘无’。参曰:‘负薪右背痛,薪堕地,何谓无?’母曰:‘向者客来无所使,故啮指呼汝耳。’参乃悲然”。《太平御览》卷412“孝上”引《论语孔子家语》记载有曾参为孝母而辞去在齐国做官的机会一事。6.鲁义姑姊舍子救侄鲁义姑姊,春秋鲁国人,史籍称其为“村野之妇人”。汉刘向《古列女传》卷五、明解缙《古今列女传》均载:齐国攻打鲁国,鲁义姑姊为救兄之子而置己子于不顾,齐将问其故,鲁义姑姊以大义陈之,齐军感悟而不再攻打鲁国,“鲁君闻之,赐妇人束帛百端,号曰义姑姊”。画面所表现的是齐将与鲁义姑姊问答的情节,妇人所抱小儿与身后站立的一小儿应为一人,即兄之子,前立小儿为己子。她不但以义行救了自己一家,而且保全了鲁国的安全,其义大哉。7.原谷拖舆谏父原谷,实名元觉,又称圆觉、袁觉,清水电峡宋墓题记作“元角行孝”。杂《孝子传》载:“原谷者,不知何许人。祖年老,父母厌患之,意欲弃之。谷年十五,涕泣苦谏,父母不从,乃作舆舁弃之。谷乃随收舆归。父谓之曰:‘尔焉用此凶具?’谷乃曰:‘恐后父老,不能更作,得是以取之耳’。父感悟愧惧,乃载祖归供养。己自责,更成纯孝。谷乃纯孙。”此段记载又见于《太平御览》卷519。敦煌遗书《搜神记》引《史记》曰:“孙元觉者,陈留人也。年始十五,心爱孝顺。其父不孝,元觉祖父年老,病瘦渐弱,其父憎嫌,遂缚筐举舁弃深山。元觉悲泣谏父。父曰:‘阿年老,虽有人状,昏耄如此,老而不死,化成狐魅。’遂即舁父弃之深山。元觉悲泣大哭,随祖父归去于深山,苦谏其父。父不从。元觉于是仰天大哭,又将舆归来。父谓觉曰:‘此凶物,更将何用?’觉曰:‘此是成熟之物,后若送父,更不别造’。父得此语,甚大惊愕:‘汝是吾子,何得弃我?’元觉曰:‘父之化子,如水之下流,既承父训,岂敢违之。’父便得感悟,遂即却将祖父归来,精勤孝养,倍于常日。孔子叹曰:‘孝子不违其亲,此之为也。”8.文帝亲尝汤药文帝,即汉文帝刘恒,高祖第三子。《汉书文帝纪》载: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亲供粢盛。坐罪不及父母,下哀矜之语,仁孝闻天下。郭居敬《二十四孝》列入孝子之一,并序诗曰:“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9.淳于缇萦舍己救父淳于缇萦,《史记》、《汉书》有传。《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分别引《史记》、《汉书》传为孝女:“淳于缇萦者,齐人也。父淳于意为太仓令,生女五人,萦最小。父犯罪当刑,乃骂其女曰:‘生女不生男,缓急非有益也’。缇萦自伤涕泣。随父至长安,诣北阙上书言:‘父为吏,齐中皆称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妾愿没为官奴,以赎父之刑,使得自新。’汉文帝悲怜其意,原其父罪”。(《太平御览》卷415)。画面表现的正是缇萦随父至长安为父赎罪的情形。林同《孝诗》赞曰:“仁矣文皇诏,悲哉孝女书。至今民受赐,非但活淳于。”10.刘平舍子救侄刘平,字公子,东汉楚郡彭城人,本名旷,显宗后改为平。《后汉书》、《东观汉纪》均有传,王莽时任郡吏,守丘长,后举孝廉,拜济阳郡丞,九江郡全椒长。“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忽复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母欲还取之,平不听,曰:‘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遂去不顾”。《东观汉纪》卷l7载刘平“以仁孝著闻”。他不但孝顺父母,而且仁义救侄而弃己子。《孝诗》赞曰:“弟类那容绝,吾雏听自生。刘平端为母,伯道特沽名。”11.董永卖身葬父董永与仙女的故事见诸于许多文献记载,刘向《孝子传》称他为“前汉董永。”三国魏曹植《灵芝篇》赞道:“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庸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用何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法苑珠林》卷六二引刘向《孝子传》载有较完整的情节:“董永者,少偏孤,与父居,乃肆力田亩,鹿车载父自随。父终,自卖于富公以供丧事。道逢一女,呼与语曰:‘愿为君妻。’遂俱至富公,富公曰:‘汝为谁?’答曰:‘永妻,欲助偿债’。公曰:‘汝织三百匹,遣汝。一旬乃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女也,天令我助子偿人债耳。’语毕,忽然不见”。敦煌遗书记载董永及其孝行故事的有《父母恩重经》、《孝子传》、《古贤集》,并有专门的《董永变文》。《孝子传》除引详细的董永事迹外,还说“天子征永,拜为御史大夫”。《古贤集》也云:“董永卖身葬父母,感得天女助机丝。”《董永变文》唱文长达一百三十四句,其中也有董永拜别仙女一事,与墓葬雕绘情节一致。唐末五代时,董永传说极盛,至宋代时又有小说《董永遇仙记》,董永行孝的故事已十分完善。12.紫荆复萌(或田真兄弟)周景式《孝子传》最早记载“荆树连阴”的故事:“古有兄弟忽欲分异,出门见三荆树株接叶连,阴叹曰:‘木犹欲聚,况我兄弟而欲殊哉!’遂还,相为雍和也。一曰田真兄弟。”《太平御览》卷416、959及《艺文类聚》卷89、《初学记》卷17所引与此同。唯《御览》卷421“义中”引《续齐谐记》稍详,与墓葬雕刻内容更为接近,并指出田真为西汉人,成帝时官至太中大夫,“田真兄弟三人,家巨富,殊不睦。忽共议分财。金银珠物各以斛量,田业生赀,平均如一。唯堂前一株紫荆树花叶美茂,共议欲破为三,人各一分,待明就截之。尔夕树即枯死,状火燃,叶萎枝摧,根茎焦。真至,门而望之,大惊,谓语弟曰:‘树木同株,闻雷分析,所以焦悴,是人不如树木也。’因悲不自胜,便不复解树。树应声遂更青翠,华色繁美。兄弟相感,更合财产,遂成纯孝之门”。画面表现的正是兄弟三人见树枯死而感悟痛哭的情景。敦煌遗书《二十四孝押座文》载有“共树共枝争判割,同胞同乳忍分张”,当指此事。13.姜诗孝母姜诗,字士游,东汉广汉雒(今四川广汉县)人。《东观汉纪》卷17载:“诗性至孝,母好饮江水,令儿常取水,溺死。夫妇痛,恐母知,诈曰游学。岁岁作衣,投于扛中,俄而涌泉出舍侧,味如江水,旦生鲤一双。”《后汉书姜诗妻传》所载略同,言诗妻亦“奉顺尤笃”,并记有姜诗遣妻一事。敦煌遗书引《孝女传》所载与此基本相同。林同《孝诗》赞曰:“日常供鲤,旦辄汲江流。儿溺言游学,妻还感珍羞”。清水电峡墓将死去的姜诗雕刻出来以表示姜诗的孝行,实则其妻亦属孝妇。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14.蔡顺拾葚供亲蔡顺,字君仲,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县东南)人,“以至孝称”。《后汉书》有传。《东观汉纪》卷16记:“王莽乱,人相食。顺取桑椹,赤黑异器。贼问所以,云:‘黑与母,赤自食’。贼异之,遗盐二斗,受而不食”。《孝子传补遗》所载与此基本相同,也与墓葬雕刻完全一致。但是,杂家《孝子传》所记又与前不同:“……母饮酒吐呕颠倒,恐母中毒,尝母吐验之”。是为《初学记》所记“蔡顺尝毒”之事。林同《孝诗》记有其孝行事四件:‘贼疑拾椹异,母怪弃薪还。雷震辄圜冢,火飞因伏棺”。敦煌遗书引《后汉书》亦记有“拾椹”、“尝毒”、“火起伏棺”、“雷震圜冢”四件孝行。查《后汉书蔡顺传》记载并无拾椹供亲之事,而记“心痛悟母”、“闻雷哭墓”二事,与前述曾参“心痛悟母”及后述的王裒“闻雷泣墓”颇为相似。15.赵孝舍己救弟赵孝,又名赵孝宗,山西长子县石哲金墓榜题“赵孝宗”。《后汉书》有传,沛国蕲(今安徽宿县)人,父善,王莽时为田禾将军,任孝为郎,传曰:“及天下乱,人相食。孝弟礼为饿贼所得,孝闻之,即自缚诣贼,曰:‘礼久饿羸瘦,不如孝肥饱。’贼大惊,并放之。”《东观汉纪》卷17、《初学记》卷17、《艺文类聚》卷20均有载,并记有“赵孝食蔬”的故事。墓中表现的均为其舍己救弟的情节。16.曹娥哭泣曹娥,《后汉书曹娥传》曰:“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诉涛(迎)婆娑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令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太平御览》卷415“孝女”引《会稽典录》与此相同。《孝诗》有赞诗。17.茅生杀鸡茅生,即茅容,《后汉书》有传,字季伟,东汉陈留人。《艺文类聚》卷20“孝”、《太平御览》卷414“孝下”均引《郭林宗别传》记曰:“茅容,……年四十余,耕于野。时与等辈避雨树下,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林宗行见之而奇其异,遂与共言,因请寓宿。旦日,容杀鸡为馔,林宗谓为己设,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草蔬与客同饭。林宗起拜之曰:‘卿贤乎哉!’因劝令学,卒以成德。”画面表现的正是茅生杀鸡的情节。《孝诗》赞曰:“鸡乃为母设,蔬惟与客同,贤哉茅季伟,误矣郭林宗。”18.江革行佣供母江革,字次翁,汉代齐国临淄人(今山东临淄),《后汉书》、《东观汉纪》均有传。晋陶潜《孝传》有录。传曰:“江革,齐人也。汉章帝时,避贼负母而逃,贼贤之,不害,而告其路。竭力庸债,以致甘暖,和颜悦色,以尽欢心。欲亲之安,自挽车以行。乡人归之,号曰江巨孝。位至五官中郎将,天子嘉焉,宠遇甚厚。告归,诏书褒美。就家礼其终身,以显异行。”]敦煌遗书《孝子传》有载,较略:‘江草(革)字次翁,齐国临淄人也。老母年迈,次载母不使牛马,乃自居辕中,挽车令不动摇,恐母不安。后汉人也。”所记为其“行佣供母”的情节,并未证“负母逃难”事。墓葬所刻则为其负母避贼逃难的情节。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19.郭巨埋儿郭巨,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汉刘向首辑郭巨入《孝子传》中。宋躬《孝子传》亦有载。敦煌遗书中发现附有孝子事迹的《父母恩重经》写本中有“郭巨至孝,天赐黄金”之句。另有多件写本单独记其事,较刘向所记稍详,但基本一致,并指出郭巨为东汉人。其中《搜神记》记其孝行曰:“昔有郭巨者,字文气,河内人也。家贫,养母至孝。巨有一子,年始两岁,巨语妻曰:‘今饥贫如此,老母年高,供勤孝养,恐不安存。所有美味,每减与子,今母饥羸,乃由此小儿。儿可再有,母难重见。今共卿杀子,而存母命。’妻从夫言,不敢有违。其妻抱子往向后园树下,欲致子命。巨身掘地,欲拟埋之,语其妻曰:‘子命尽未?’妻不忍即害,必称已死。巨掘地得一尺,乃得黄金一釜,釜上有铭曰:‘天赐孝子之金。郭巨杀子存母食,遂赐黄金一釜。官不得夺,私不得取。’……”敦煌《孝子传》S.389(乙卷)序诗云:“郭巨专行孝养心,时年饥险苦来侵,每被孩儿夺母命,生埋天感赐黄金。”又《古贤集》曰:“郭巨夫妻生葬儿。”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20.王祥卧冰王祥,字休微,东汉琅琊(今山东诸城县东南)人,官至汉光禄勋,晋武帝拜为太保,赐爵为公。《晋书王祥传》载:祥性至孝,继母朱氏不慈,犹令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将解衣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有丹奈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晋萧广济首将其列入《孝子传》中,《孝诗》赞其孝行曰:“风李应难守,冬鱼未易求。剖冰不辞冻,抱树可胜愁。”有的墓将此两件孝行同时刻出。敦煌遗书《孝子传》引《魏书》仅记其“守树”、未言“卧冰求鲤”事。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21.丁兰刻木事亲丁兰,汉代河内(今河南武陟县西南)人。《太平御览》卷414“孝下”、“禄养”条引《孙盛逸人传》曰:“丁兰者,河内人也。少丧考妣,不及供养,乃刻木为人,仿佛亲形,视之若生,朝夕定省……。”曹植《灵芝篇》赞曰:“丁兰少失母,自伤早孤。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暴子见陵侮,犯罪以无形。木人为泣血,免泪全其名。”敦煌遗书中有“丁兰木母,以灵感应”之句。敦煌写本《孝子传》记载甚详。另P.3680写本记曰:“丁兰(刻)木作慈亲,孝养之恩感动神,图舍忽然修斩如,血流洒地真如人。”《孝诗》也有赞。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22.陆绩怀桔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仕吴为郁林太守,博学善政,见称当时。《后汉书》、《三国志吴书》均有传。传曰:“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其孝顺如此!《初学记》卷17亦引《吴志》记有“陆绩怀桔”事。其故事画最早见于北魏洛阳宁懋石室。《孝诗》赞曰:“陆郎作宾客,怀桔欲何为。遗母当然事,袁公乃称奇。”23.孟宗哭竹孟宗,字恭武,三国吴江夏(今湖北汉阳县之鲁山)人,本名宗,避孙皓字,易名仁。任吴令、盐池司马,累迁光禄卿、司空。《三国志吴书》引《楚国先贤传》曰:“宗母嗜笋,冬节将至。时笋尚未出,宗入竹林哀叹,而笋为之出,得以供母,皆认为至孝之所致感。”白居易《白氏六贴》亦称:孟宗后母好笋,令宗冬月求之,宗入竹林恸哭,笋为之出。敦煌遗书《孝子传》所载更略。又敦煌遗书《古贤集》有“孟宗冬笋供不阙”之句。《孝诗》赞曰:“万象死灰色,千林号怒声。何人苦哀泣,冻竹强抽萌。”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24.王裒闻雷泣墓王裒,字伟元,三国魏城阳营陵(今山东临淄西北)人。《晋书王裒传》载其孝行曰:“庐于墓侧,旦夕常至墓所跪拜,攀柏悲号,涕泪著树,树为之枯。母性畏雷,母没,每雷,辄至墓曰:‘裒在此’。乃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孝子传补遗》、《孝诗》所记与此略同。敦煌写本伯.2621(原卷)亦记王裒孝行,但无“泣墓”事。S.5776(甲卷)、伯.3536(丙卷)记载较详。丙卷序诗曰:“王裒慈母怕雷声,每至春间不得宁,乃至百年亡没后,语坟犹怕阿娘惊。
更多文章
淄博市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
国家级:Ⅵ17山东淄博蹴鞠杂技与竞技Ⅱ22山东淄博聊斋俚曲民间音乐Ⅳ66山东淄博五音戏传统戏剧Ⅰ8山东淄博孟姜女传说民间文学山东省级:Ⅳ-27山东淄博临淄区鹧鸪戏传统戏剧Ⅲ-8山东淄博淄川区磁村花鼓民间舞蹈Ⅲ-5山东淄博临淄区阁子里芯子民间舞蹈Ⅲ-5山东淄博周村区周村芯子民间舞蹈Ⅰ-11山东淄博张店
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文化遗产名称:崂山民间故事所属地区:山东青岛崂山区遗产编号:Ⅰ-3遗产类别:民间文学申报日期:2006年申报人/申报单位:山东省青岛市遗产级别:省编辑本段概述崂山民间故事[1],俗称“拉呱”,是崂山人民千崂山民间故事相关书籍百年来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在解放前几乎没有文字记载。崂山民间故事门类广、数量
从释迦牟尼佛解波斯匿王十梦说起有什么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波斯匿王十梦】(故事)舍卫国王梦见十事经说:“舍卫国波斯匿王得十梦,以问佛:一有二瓶,一空,一满,其水往来,不入空瓶,表当来富者相送遗而不给贫者。二于马口尻置食,表大臣食于官与民。三小树生花,表后世人三十头白。四小树结实,表女子小即生子。五有羊食绳,表夫出贾贩,妇在家与他男共住,食夫之财。六有狐坐
灿烂的遗产是怎样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
银星(韩孝珠饰)是一个单纯、美丽的女孩子,六岁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后,和父亲、弟弟生活在一起。在她高中的时候父亲再婚,银星从此多了一个妹妹盛美(文彩媛饰)。继母白胜熙是个城府极深的女人,表面上对银星姐弟关爱有加,但是背后却对银星父亲的财产打主意。银星父的公司突然面临了破产危机,银星父不幸遭遇事故而过世
帮我找 一篇关于宁波历史的议论文1500字左右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江南人,对于江南风物以及城市格局早已熟谙,因此,本次考察我并未对宁波生出特殊的感慨,但其中的奉化之行却不自觉地触动了某一根文化神经,发散出些许思绪。奉化的招牌便是溪口蒋氏故居,游客都是冲着这个名头去的。我对此虽是仰慕已久,但也心存警惕。名人故居之类的风景,我也
中国传说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
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女娲与伏羲的兄妹之婚伏羲的发明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祝融和共工之战共工触怒不周山颛顼制乐彭祖的哀叹神荼和郁垒仓颉造字黄帝与蚩尤之战刑天之志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湘水之神大禹治水孔甲畜龙八仙过海我国年画的四大产区是: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天津杨柳青年画、四川绵竹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
中国十大悲剧故事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
1窦娥冤元关汉卿2汉宫秋元马致远3赵氏孤儿元纪君祥4琵琶记明高则诚5精忠旗明冯梦龙6娇红记明孟称舜7清忠谱清李玉8长生殿清洪升9桃花扇清孔尚任10雷峰塔清方成培【转载】中国古代神话灵宝、法宝分类一览第一种第一等:盘古幡、太极图、混沌钟、天地玄黄玲珑塔(后天功德至宝)、诛仙剑阵、诛仙四剑第二等:十二品
濒临失传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缂丝全聚德苏绣吴歌评弹中和韶乐川剧变脸滩头年画江永女书南京云锦西安古乐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顾绣南汇锣鼓书侗族大歌山西“耍孩儿”纳西古乐唐三彩紫砂壶木版年画川江号子古琴皮影戏剪纸艺术傩戏和傩戏面具杨柳青年画木卡姆梁祝少林功夫昆曲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出自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是一个口头传承的传说故事,故事叙述梁山伯与祝英台悲剧性的爱情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2003年将梁祝传说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一阁的详细资料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
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26000平方米。环境幽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总体布局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天一阁藏书楼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个私家藏书楼之一,建于明嘉靖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