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蜡染是什么时候被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蜡染是什么时候被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809 更新时间:2024/1/24 8:48:17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贵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长蜡染。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君友会爱君集《蜡染》篇释义:蜡染,是一种古老染色术,印度尼西亚或马来西亚人叫做Batik,日本人称为蜡缬染(亦称蜡染),利用这种方法染出来的图案,兼具了艺术的装饰趣味及实用价值。蜡染艺术出现在中国,历史悠久。根据二仪实录记载,秦汉间已有染缬,六朝时开始流行,隋代宫廷特别喜爱这种手工艺品,并且出现特殊花样。至于实物的出土,比文献记载还要早的,有长沙战国楚墓出现一面染缬模样的被面,花纹不详。晋代也有一片成品出土,图案是重叠斑花,也就是唐宋时代所谓玛瑙缬。中国蜡染在唐代尤为盛行,技术也成熟多了。当时的蜡染可分为两种:单色染与复色染;复色染可以套色四、五种之多。后人可从宋徽宗摹张萱捣练图中的两位妇女的衣裳及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几个骑马人物的衣服,窥见唐代蜡染图案之豪华美丽的情况。由于唐代中国文化对于日本影响颇大,奈良的正仓院,从唐代一直保存着各种唐代以来之中国工艺珍品,其中藏有一套蜡缬屏风,也是唐代由日本赴唐的留学和尚带回去的。蜡染在中国,自宋代以降开始衰退,而在同时的南洋各地(尤其爪哇、苏门答腊等岛)却大为盛行,至今,印度尼西亚与马来西亚人的平常衣服几乎都以蜡染布料制造。主要源于苗族生活蜡染是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县、织金县等地区苗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古称“蜡缬”,苗语称“务图”,意为“蜡染服”。[1]丹寨县、安顺县及织金县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艰苦坏境中,这里的居民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蜡染技艺因此得以保留下来。按苗族习俗,所有的女性都有义务传承蜡染技艺,每位母亲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学习这一技艺,她们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剪裁,代代传承。在此状况下,这些苗族聚居区形成了以蜡染艺术为主导的衣饰装束、婚姻节日礼俗、社交方式、丧葬风习等习俗文化。[1]苗族蜡染是为生产者自身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其产品主要为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装、床单、被面、包袱布、包头巾、背包、提包、背带、丧事用的葬单等。[1]蜡染历史介绍蜡染一般而言,染色材料的利用、染色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应该早于蜡染工艺。也就是说蜡染工艺的产生,必然要经过一段漫长的对染色材料认识与应用过程。这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与过程,为蜡防染工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追溯历史,旧石器时代的中国山顶洞人,就已经使用矿物颜料来着色。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国就已经使用植物染料茜草、靛蓝、菘蓝、红花等进行着色。印度在公元前2500年才使用茜草和靛蓝,比中国晚了500年。埃及在公元前2000年使用菘蓝和红花,比中国晚了1000年。可见,中国纺织染色的历史极为久远。在这里,我们研究中国染色的萌芽及发展过程,就是为了探讨蜡染产生前的一些基本条件。探讨蜡染起源,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种研究所依据的材料,除文字记载之外,更重要的是实物的发现。遗憾的是古代生活中最常用的蜡染物品是贫穷百姓使用的,而百姓阶层的生老病死大多数是从简的,因此,古代蜡染的实物出土实在少之又少,这和皇宫贵族死后所留下的大最豪华的纺织品简直无法相比。这种现状势必会给研究中国占代蜡染带来困难。那么,如研究这份宝贵的遗产呢?除了根据文字记载和出土实物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依靠逻辑推理作出分析和判断,以此来研究中国蜡染才有一定的说服力。尽管这些推断也许不尽完善,但也可以为进一步研究作出一定探索,提供一种思路。为此,可以认为,从北京山顶洞人使用单一的矿物颜料到后来丰富多样的染料;从原始先民的单一色彩涂绘到后来的多样色彩浸染,媒染,套染等,必然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但其发生与发展总趋势应该是:从使用色彩材料来说,古人是从自然色彩物的使用(直接使用带有色彩的自然物)发展到对自然色彩物的加工后使用(自然物的研磨与调混形成色彩),或者二者同时发生,从色彩装饰对象来说,古人是从利用色彩着色于自身(涂身,文身)发展到利用色彩着色于物体(彩陶、服装等),或者二者同时发生;从织物染色工艺来说,古人是从单一的手绘色彩于织物上发展到多种方法赋彩于织物上(绘、绣、印、防染等).或者多者同时发生。上述推断,可根据文字记载与出土实物的比较来做进一步的证实。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人类对色彩及染料的认识与应用远早于纺织色彩。人类使用色彩的行为经历:“人类从着色于自身开始(文身)发展为着色于物体。”考古材料已经证明人类最早认识的颜色是红色,5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就已经开始使用红色矿物颜料。“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已经知道染色。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曾发现赤铁矿(赭石)粉末和涂染成赤色的石珠、鱼骨等装饰品。新石器时代的涂彩更多。浙江姚河姆渡遗址出七的酒器和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上,有红、白、黑、褐、橙等多种色彩。当时所用的颜料,大都是矿石研成的粉末。除粉状赭石外,青海乐都柳湾墓地发现朱砂。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发现彩绘和研磨矿石等工具。这些矿石的粉末,曾用于纺织品着色。商、周时期,染色技术不仅运用于衣饰,而且广泛采用矿物染料(石染)和植物染料(草染)。在矿物染料中,最先使用的是朱砂。朱砂即我国史书所载的“丹”(即氧化汞)。最具说服力的实例是陕西茹家庄西周墓中出土的纺织品,其上的朱红色用朱砂染成。当时,染色技术运用比较广泛,官廷手工作坊中设有专职染色的官吏,管理染色。另外还专门栽培一些染料植物,较普遍的有蓝草(蓼蓝)。《夏小正》中已有“五月,灌蓼蓝“的记录。就色彩品种而言,《诗经》提到的有“绿兮绿兮,绿衣黄里”、“素衣朱绣”、“载玄载黄”等。染色的工具,相传有染缸和染棒。根据颜料和染料的特性,分别采用胶黏剂和媒染剂,建立了套染、媒染以及“草石染”并用等工艺。综上所述,彩陶绘色、织物染色等历史事实说明蜡染产生已经具备充分的条件。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贵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长蜡染。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非遗文化传承有何特点?该如何保护?保护的原因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

    非遗文化传承有何特点?该如何保护?保护的原因是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助于形成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李津积累了黎族人民源远流长的智慧。它在海南抒情中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遗传价值,这使我们迫切需要继承、保护和发展景泰蓝技术。因此,我们应该以继承和保护为借口,继续

  •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里的两个典故分别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闻笛赋”典出晋人向秀《思旧赋》: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旧居,听见邻人吹笛,因而写了《思旧赋》。“烂柯人”典出《述异记》: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回到家里才知已经过了百年。“到乡翻似烂柯人”指暮年返乡,恍如隔世;“怀旧空吟闻笛赋”指怀

  • 澄城尧头窑作文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在我家乡舞钢,有数不完的风景,有壮丽的二郎山,有秀美的灯台架,还有艰险的九头崖……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龙泉湖,夕阳里的龙泉湖尤其迷人。夕阳西下,凉风习习,岸上的人,三三两两,悠闲地边走边聊,夕阳倒映在水里,岸上的柳树,摇摆着美丽的身姿,天边的一轮红日,染红了天空,白云也羞红了脸。远处的水面上流动着许多

  • 一周前音乐台有个节目是竹笛演奏家讲自己和笛子的故事,中间多次提到《我是一个兵》我想知道那个人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额,这太笼统了,对于你的描述我感觉像张维良,他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管乐系主任。给你点线索吧1.我是一个兵是胡结续先生改编的2.访谈张维良时也提到过这个曲目另外关于笛子演奏家的相貌。。。。我的主观映像是1.张维良是最帅的2.比较和蔼可亲的是俞逊发3.胖胖的是戴亚4.肤白瘦高的是赵松庭第一是灵明石猴,通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几大类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一、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类:(一)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二、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一)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二)传统表演艺术;(三)民俗活动

  • 我国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

    1Ⅰ1苗族古歌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2Ⅰ2布洛陀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3Ⅰ3遮帕麻和遮咪麻云南省梁河县4Ⅰ4牡帕密帕云南省思茅市5Ⅰ5刻道贵州省施秉县6Ⅰ6白蛇传传说江苏省镇江市浙江省杭州市7Ⅰ7梁祝传说浙江省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江苏省宜兴市山东省济宁市河南省汝南县8Ⅰ8孟姜女传说山东省淄博市9Ⅰ9董

  • 陕西省尧头窑说明文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史百科

    1.说明了什么是窑洞,窑洞的种类和窑洞现存的数量2.选址和建筑方式的不同3.放在乙处。因为前一句说“除了结实抗震,还极其耐火”,如果加在这句后面,不仅与前文相呼应,还可以成为上一句所举的例子,更加具体的突出窑洞结实的特点,更令人信服。4.不能。因为作者不能确定是否准确就在5000年前,所以用“约”;

  • 中国第一步关于非遗的电影叫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高甲第一丑(2010)主演:卢星宇/李心敏/高明类型:剧情/传记/戏曲/舞台艺术剧情简介影片主要讲述柯贤溪从少年时期(八九岁)到青年时期(二十九岁)的传奇故事。影片前半部分主要讲述了柯贤溪的学艺成长阶段,这是影片的重点;后半部分主要讲述了他在晋江地区学艺有成后到南洋参加当地的抗日活动,用高甲戏宣传、

  • 尧头窑风景区客服电话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摘要渭南尧头窑文化生态旅游园区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遗存最丰富的古瓷窑遗址,被专家誉为古瓷窑“活化石”,“露天陶瓷博物馆”。尧头窑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其产品被誉为“黄河之精、华夏之灵”“纯正的土瓷,地道的黑珍珠”。文化遗址的发现对研究我国古代北方民窑的历史和发展传

  • 昔日清朝皇后佩戴的通草花,全国仅剩两八旬老翁会做,会失传吗?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文化博大精深,艺术百花齐放,特别是一些民间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工艺更是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在扬州旅游期间,我们在当地一个叫486的非遗文化聚集园区就看到很多丰富多彩、争奇斗艳的民间艺术仅我们印象深刻,比如说本文要向大家介绍的通草花便是其中之一。古代扬州经济发达,文化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