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豫剧界历史上,冯占顺有哪些故事?

豫剧界历史上,冯占顺有哪些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89 更新时间:2024/1/22 10:36:18

冯占顺先生,国家级祥符调非遗传承人、祥符调武生名家、导演、豫剧老艺人、豫剧大家,导、演兼修的豫剧名家,有“神童小老包”之誉、名伶。

“功夫不到,这个调出不来,就露他的原形了,你得把你的气派走出来。”当时82岁的冯占顺是开封市豫剧院的退休导演,这位在当今豫剧界为数不多的豫剧“活字典”之一,并不为百姓所熟知,然而在开封的戏曲界演员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大哥。杨素萍说:“都叫他叫哥,顺哥,都是这样叫他,他跟俺也可好,也教我(他)们戏,他会的东西多。邹秀荣说:“自己看着俺这个哥,自己佩服他,没有他不会的,他脑子特别好使。”开封,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深厚的化底蕴孕育出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铿锵的豫剧、喜庆的年画,精致的汴绣、丰盛的美食,而这一切或许都源于他们对生活最真实朴素的情感。1936年,冯占顺就出生在这里的一个梨园世家,父亲是当时有名的男旦演员冯焕卿,门里出身的他有着一个与大多数孩子不一样的童年。他父亲以前是在开封市老天兴班出科和演出成名,到冯占顺他生的那时候就跟着他父亲在河北(黄河北边)这一带就跑高台演出、在农村演出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在农村里头,对这个唱戏的看法是很不礼貌的,他的名字叫戏子,称俺这小孩叫戏子娃,像他能走的时候、四五岁能走能动的时候就不敢在这个市面上、街里面、群众场合,不敢在这儿停留,因为啥,俺(自己)这一演出会场上人很多,有其他这个小孩、同年龄的小孩看见以后都拿那坷垃小砖头扔你,小戏子娃、小戏子娃,大人没法了,就给他造成一个被逼无奈,成天就是演出的时候是在舞台上,演出完吃饭,在他们那时候叫他们的宿舍叫下处,就在下处,就这两个地点,不敢自己单独出去。

对于年幼的冯占顺来说,舞台就是避风巷,从小跟着父亲在旧戏班中长大,终日耳濡目染,铿锵的豫剧乡音在冯占顺的生命中留下了最初的印记。现在感觉益处就是成天听、你不听也得听、你不看也得看,所以这个他有好多记忆,像老的牌子、老的音乐、老的唱腔、老的剧目都是那时有些是授艺教的、大部分就是艺人说的,你这个戏是耳朵上挂出来的,这挂出来就是听的。在戏班里,冯占顺的蒙师父是一位艺名叫吴老阳的老艺人。辈分很高,他比他父亲大的很多,年老了在团里头唱个老旦、配一个戏,但是他会戏很多,那是冯占顺他一个奶师。是最好一个人,一巴掌没打过他,在场里头教自己戏、小时候调皮好动,他坐那苦口婆心教自己是又蹦又跳又玩,有时候把老头儿气得拍着腿坐这哭,自己还调皮呢,所以他学这板式、唱腔,好多这个启蒙东西吴老阳教的。

封丘县清河集村旧时属于开封祥符县,豫剧的母调祥符调就是在这里形成的,因此也被称为豫剧的发祥地。范立方说,“按照冯纪汉《豫剧源流初探》上说,豫剧最早的科班是许门和蒋门,就是朱仙镇的蒋门和清河集的许门,后来到道光年间以后由于发水朱仙镇的那班垮了、被水淹了,他们就携家带口到商丘一带去演出、到外地演出就朱仙镇的蒋门这个班,把祥符调就带到了各地、在各地形成了豫东调、豫西调各种调式以后,拐回来头不称土梆戏和梆子戏,不这样叫了,当时也不叫河南梆子,就叫祥符调。”冯占顺生活的地方便是祥符调盛行的区域,他从小吸收的是纯正地道的祥符音韵,由于环境的熏陶,冯占顺对戏曲有着天然的兴趣与极高的悟性,嗓子也很有天赋,五六岁便登台演出了,而让他记忆深刻印不仅有初次登台的激动还有那个年代留下的特殊记忆。

他第一次登台有一个最大的记忆是啥吧,就是河南过蝗虫的时候、河南水旱蝗汤,过那个蚂蚱一遮给天地都遮住了,五谷不收啥也没有了,人们吃什么,都在地里就是拿个铁锨在地里稍微剜两下,那个蚂蚱飞着呼,这样一过去都满了,把它搓起来回家,有的撒上点盐,油是根本没有的、撒点盐在锅里一焙、就吃那个蚂蚱,有的把蚂蚱头跟翅膀揪了一吃,那个蚂蚱吃多了有毒、脸发肿,这是他记忆的时候,就在这个年代他是第一次登台,也就是五六岁吧,就那时候登台,就在齐街演的《老包说媒》。

小老包稚嫩的娃娃音很受观众的喜欢,于是戏班的师父们选择了净行作为冯占顺的发展方向。净行,中国戏曲行当的一种,又称花脸、黑头,主要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具有突出特点的男性人物,面部勾画脸谱,演唱时运用宽音和假音、表演动作幅度大,以突出其性格、气度和声势。跟着慈祥和蔼的老艺人吴老阳学了唱腔以后,冯占顺又遇到了人生第二位师父武志国。他这两个老师天地悬殊,第一个老师岁数大是太好了,气得他自己哭,他都不打自己一巴掌;第二个老师是个演武花脸的,功夫好,这个右手耍鞭跟粘到手上一样,功夫相当漂亮,因为他的年龄跟冯占顺他这个启蒙奶师悬差,他是正年盛的时候,功夫好吧,他脾气暴躁,那自己跟他学戏挨打那算打迷了,练功打、学戏词还打,所以他跟武志国学戏这个从基本训练上什么叫正腿、旁腿、十字腿,京剧叫探海,豫剧叫蝎子尾,就从这身段上、基本功训练上得到了不少教导。

在旧社会、戏班众多,戏曲艺人们靠搭班卖艺糊口、浪迹江湖。一个合格的戏曲艺人不仅自身功夫要过关,在外闯荡行内规矩与专业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常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冯占顺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学习。跟武志国学罢以后,又拜个老师是拉板胡的,他叫李振营,他给冯占顺他讲了不少这方面的东西,那是啥呢,叫闯江湖,弄啥,就是你搭成年班到江湖上走了,你得就是必须把这个板式各方面掌握好,没法、你要不学好这个常规知识来说,你没法闯江湖。以前慢板、流水、二八板、栽板、非板、滚白、呱哒嘴、狗撕咬,它这些板式定死了以后只要把这掌握住以后,那你到哪儿都可以唱,这大家互相都知道,另外你知道这个板式,容易就是说这个行话叫演员唱戏要有肩膀头,肩膀头就跟乐队指挥那个预备起、有个交代,演员到一个新单位,四个月组班了吧,我到一个新单位、第一场演出、自己一出场、自己不管演什么角色一出场在九龙口一亮相,唱罢一句起腔,起罢腔以后扭过脸趴那给打鼓的磕个头。如果是咱俩平辈分要鞠个躬,弄啥呢,有一句话,老师、多包涵,不管是同辈还是晚辈这一句话的含义很深,多包涵的含义是什么东西呢,你好好伺候我,伺候我就是我咋唱你咋给我伴奏,但是你咋唱可不是乱唱的,每一个戏的固定程式它是很死的,你要按规范走。“听本相宣判,“停,听本相当堂在这叫板,掉俩字有劲,听本相当堂宣判就没劲了,”“听本相当堂宣判,“对”。从唱腔到身段再到演员与乐队的配合冯占顺从一位位老艺人那里吸收了大量的豫剧传统知识,涵盖豫剧舞台的方方面面,他跟着父亲与师父们走村串巷跑高台,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积累舞台实践经验,由他主演的《胡清打爹》、《老包说媒》等剧目深受百姓喜爱。虽是青葱少年,在当地已是小有名气。他进开封剧场是咋进的,开封有一个剧场人们都不知道,叫八府仓后,那叫汴京大戏园,共产党领导下的民兵组织,加上就是好喜欢戏的几个人一说到河北黄河北边去找个演员吧,说河北沿顺河街有个小老包、可喜欢,他们去了几口步枪把他抢来了,抢过来渡河,到了八府仓后他进开封那是第一步,他父亲是提前就在这开封老工人剧团,他已经来罢(晚)了,冯占顺他是跟着他母亲在河北沿演出,这把他抢过来弄到八府仓,就跟阎立品一块、跟桑振君在这联合演出。这个是冯占顺他很年轻时候的照片,这是老工人剧团被接收的时候都戴八角帽,他带了个学生帽。1948年,12岁的冯占顺进入了开封工人剧团也就是今天的开封市豫剧院成为主要演员之一。豫剧以唱功见长,行腔酣畅、节奏鲜明,风格质朴豪迈、十分契合中原百姓的性格,然而相较于演唱,冯占顺则更喜欢武戏,力了更换行当,他甚至牺牲了天生的好嗓子。他这个性格很怪、好动,更喜欢一些武戏武打,尽管小时候练功的时候吃那么多苦、受那么多打,但是不烦、有兴趣,就是小孩的一些兴趣爱好吧,所以当时唱戏出现一个啥问题,他童年的时期他的童声很好,声音唱老包唱小娃娃生什么都可以用,但是一进入开封剧场以后他因为小老包顶的行当,演戏出现一个情况,什么情况呢,一唱戏光头疼,一唱戏光头疼就有点反感,感觉唱文戏不舒服、不如唱武戏,因而大家伙都知道他有个怪事,唱罢戏吃梨、吃西瓜、喝凉水想叫嗓子倒了,倒了不唱文戏唱武戏。

17岁的冯占顺倒嗓后,如愿改行武生,对于大多数演员来说,练功是痛苦的回忆,可对冯占顺来说却是十分有趣的经历。咋说呢,当时他们练功的时候现在说起来不可思议,有时候他们都跑到这个城墙外、在沙土窝里头,那城墙的高度搁现在来说起码说是两层楼到三层楼那个样,它的高度高成啥呢,有一个脚印翻到底下、脚一落地沙土窝里头到脚脖以上整个把沙土堆起来就那么深,所以当时那小时候练功可亡命徒、站上翻高、翻跟头,从城墙上往底下翻,那这么高、翻吗,翻,都挟(吆喝)着同志们、再见了,一头都翻下去了。几年下来,冯占顺成为当时开封有名的武生演员。邹秀荣言:“他的基础好,你看他随班学艺他的基础好,他身上功夫特别漂亮,他上去以后,只要一亮相叫人家一看都先鼓掌。“拎胡子、拎好、一看,抓这个,胡子给了,哒哒、走、妞、跟我学,侧面一定留给观众,走、走、走、走,对,侧面给观众、这样跑,跑,要扭起来,别当成真跑就不好了,一定要这样扭,她就好看了。一二三四、走,往这跟、撤步往这来、让出来,我,嗯、在这,对,一二三四,往这一来就过了,就一步一撤,我往这一站一步,咱还成一条线。”老师小时候教都讲这个问题,功藏不得奸,练功藏不得奸,一分汗一分力是一分收获,练功的时候你缺(骗)它,到舞台上它缺(骗)你,你保持不了艺术生命。在封丘县郊外有一处墓地,安葬着出身于清河集天兴班在开封豫剧界唱红的著名老生张子林,他是冯占顺戏曲生涯中的又一位老师。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汉中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1镇巴民歌2洋县悬台社火艺术3洋县架花焰火技艺4龙庭蔡伦造纸故事传说5汉调桄桄6洋县佛教音乐

  • 崂山的传说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1、一杭州书生到崂山玩,在庙里居住弹琴赏月,被一位龙女喜欢,于是二人结为夫妻。后来书生的茶叶没了,想喝茶,可是当时的崂山并没有茶叶,龙女说在比高崮有棵茶树,就用金钗飞去,第二天龙女和书生到在比高崮看到石头缝里种了很多茶叶。2、石老人是崂山下的农民,有一天石老人的女儿被龙王抢走了,之后老人每天在海边等

  • 关于山涛的故事都有那些?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

    山涛(205年283年),竹林七贤之一。字巨源,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晋代吏部尚书。为竹林七贤之一。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据河南省武陟县大虹桥乡网站资料,大虹桥乡是山涛出生地,不知详否)人。早孤,家贫。虽居高官荣贵,却贞慎俭约,俸禄薪水,散于邻里,时人谓为璞玉浑金。武帝时任尚书之职,

  • 沧州有什么引以为傲的特色吗?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谢谢邀请!你可找对人啦!说起我们大沧州的特色可真的是太多了!我们大沧州有太多的世界第一!咱们从哪儿说起呢吧,你知道吗?咱们黄骅的梭子蟹是世界最鲜的螃蟹,这个海域的螃蟹独一无二的鲜美。我们沧州的火锅鸡,做出了世界级品牌,只要来到沧州都想来一锅,又实惠又好吃,老少皆宜。还有我们的羊肠汤,过去我的东北朋友

  • 沧州是全国武术之乡?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

    沧州武林,根深叶茂;沧州武杰,名扬八方;沧州武术,遍及华夏,远涉亚、欧、美、非一些国家和地区。沧州“武术之乡”之誉,宏扬中外。

  • 爱国诗人曲原写《离骚》后投江,流传至今,有哪些动人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战国时期,楚秦相争,屈原很受楚王器重,常为楚王出谋划策,并被委以重任。却遭到嫉妒心极强的上官大夫的嫉恨,经常在楚王面前诋毁屈原,其渐渐被疏远了。后又被驱逐流放,过起了流浪生活。屈原整日闷闷不乐,为楚国命运担忧,奋笔写下了《离骚》等不朽的爱国诗篇。楚后被秦所灭,其听到亡国的消息,悲愤交集,仰天长叹,选

  • 一段制作非遗云锦中式婚服的短视频走红网络,云锦的背后有哪些历史文化?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

    2021年6月初,在某短视频平台,一段制作非遗云锦中式婚服的短视频走红了,热度非常高,获得了230多万的点赞,还有很多网友评论,纷纷表示云锦也太好看了,像织进去了一片星河。视频是由周双喜创作的,周双喜是江苏南京人,国家级非遗项目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双喜曾用5年时间,复制出了一

  • 中国金牌得主背后的故事(要感人的,越感人越好,还要带有文学色彩)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

    陈燮霞:奥运会前险落选2007年,25岁的她才崭露头角。今年4月的全国举重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陈燮霞以挺举117公斤、总成绩213公斤夺得两金。可就在奥运会开赛前,中国举重队在奥运会举重场馆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体育馆进行了一次真刀真枪的测试。队友杨炼在比赛中发挥出色,以总成绩219公斤超过了她自己在2

  • 非遗文化有哪些手工艺?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1、团扇团扇也叫宫扇,是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精巧雅致具有很高的美学欣赏价值。团扇起源于中国,后传入日本。最早出现在商代,盛行于西汉至宋代的一千多年间,宋代以后又与摺扇并驾齐驱,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

  • 如何看待酒鬼花生申请非遗传承人成功?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百世兴酒鬼花生被录入非遗传承人,靠的不是微妙的时机,而是其背后所蕴涵的匠人精神。这种精神浓缩着创始人无数个日夜呕心沥血的选品研制。不是所有花生都能成为酒鬼花生,百世兴酒鬼花生为保障原料品质,精选黄金产区优质花生;为保障粒粒饱满,所有原料均进行6轮严选;为保障成品质量,使用古法小榨菜籽油精制。正因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