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济南大明湖有哪些历史故事?

济南大明湖有哪些历史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356 更新时间:2024/2/17 15:53:19

今天就来讲讲大明湖的“明”字的故事吧。

大家都知道济南有三大名胜,大明湖是其中之一。而逛过大明湖的人都会纳闷:那么大的错别字,你们济南人咋就不改改?还公园大门的牌坊上、大门前的石碑上都有……

面对这样的质疑,济南人都很坦然:错别字可不是我们写的,是大书法家写的,要改的话也要穿越百年去清朝找他改了。

这里所说的错别字就是大湖,“明”字多了一横,日月“明”变成了目月“明”。

明字多了一横

于是有人说了:都说写家手下无错字,但这个错字也太明显了,小学生也能一眼看出,老师看了会打一个大大的X。你是书法也不能这么任性吧?

对于大明湖的“明”多出一横来,济南的民间说法是:趵突泉公园里那个石碑上有“突”字,头上和腰上不是各少了一点嘛,去哪里了?因为泉水太大,被水冲走了,其中的一点就流到大明湖里,因此“明”字就多了一横。这种民俗人士的话,显然只能当个段子听听了。

突字头上少一点腰上也少一点

为了给世人一个不是胡扯的解释,可难为坏了众多文化人、民俗专家,于是就有了如下两种说法:

1、“目月”在书法中,可使字体增加平衡感和美感,是写家有意为之。

2、写于清朝的这三个字,是书法家避讳明朝的“明”字,从而多写了一横,如果前两字写成“大明”,可能会遭到清朝的文字狱迫害。

这样的解释,呵呵!小心那位书法家从地下出来跟你打架。

那么,真相是什么?

翻看一下康熙字典全解决了,就这么简单。“明”字在中国古代有二个异体字,分别是:、。

大门牌坊上的明字也是多一横

其中的(jiǒng)月是小篆的写法。,在这里是“窗牖之明亮”的意思,就是从窗户外透进屋里的光亮。

,在《庄子外物篇》中解释为“目为明”,同时“目明与明暗之明意同”,并确切指出“古皆从日月作明。汉乃从目作”。意思就是说,目眼的光亮就是“”,与日月“明”的意思相同,在汉代以前人们都是用“明”字,从汉代起才开始出现“”字。

看来,人家写字的根本就不是写的错别字,是我们读书太少。

“明”与“”都是正字,只是现在没有人写“大湖”了,真要这么写,呵呵……也是正确的!

这个字是正字,不是错别字

能写出“”字来的人一定读过很多书。没错,你答对了。这人是谁?

他叫于书佃。请问最后一个字读啥?一般人不会读。

先放下这个字怎么读,在文章最后揭晓。先来谈谈于书佃是怎样一个人。

书法家笔下的明字各不相同

于书佃,清朝山东登莱青道登州府人,现在的威海市文登大水泊镇人。文登,因为秦始皇东巡时“召文人登山”得名,有着长达1400多年的建置史,是胶东半岛上的千年古县。

大水泊镇位于文登东部。在这里,于家则是书香世家,从明朝的于应第开始,书香世代相袭,百年不衰。清朝时,于家更是出现“一门两代三进士”。

文登于家一门两代三进士

1、于鹏,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三甲第276名。

2、于鹏翰,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三甲第97名。

3、于涟(于鹏翰的长子),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二甲第53名。

你没看错了,于鹏翰和儿子是同年同榜进士。3年里,于家“一门两代三进士”名噪齐鲁。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于家出了一个儒学大家:于令,他被赐为翰林院检讨,在永平府敬胜书院担任主讲人,是书法大家。这里的翰林院“检讨”不是专门负责写检讨书的,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官位名,掌修国史,在明清时属于翰林院,从七品,通常是由三甲进士担任。

于家书香世代相袭

于令之子就是于书佃,是嘉庆三年(1798年)的举人,任济南府学的训导,还是济南的泺源书院主讲人,和其父亲一样都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

济南的“大湖”三个字就是于书佃所书。

大明湖有知当记取一代书法家往事

在这里播一段小插曲:清朝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有一名中国人首先发现甲骨文,被称为“甲骨之父”,是中国收藏鉴定甲骨文的第一人,他叫懿荣。

王懿荣的祖母姓于,于老太太原籍是文登,她的五世祖叫于可托,是顺治十二年(1655)的进士,官至户部右侍郎,祖父和父亲都在清朝做官。于书佃则是于可托的玄孙。

是明还是?这让大明湖多了一份谈资

那么,问题来了:于书佃的“佃”怎么读?

也许有的人读作diàn。按字典解释,向地主或者官府租种土地的农民,叫佃户、佃农、佃客。

一个书香世家,竟然后代名字中出现了“佃农”的diàn字,你觉得这种可能性有多大?难道他们读书时不知道这个字的含义,都说父母起名字寄托对孩子的一种期待和祝福,难道于书佃的父亲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于家一名读过书的佃农”?

一字两音,难为现代人

这么说应该不读diàn。那读啥?

见字念半边啊,tián。按字典解释,是“耕作”的意思,古同“畋”,打猎之意。好了,读tián的名字寓意很明白了:在书山里耕作并且收获属于自己的果实,于书佃(tián)。

作为一名书法家,于书佃留给济南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错别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而对于这名书法家的名字和来历,更多人都是处于懵懂之中的。

不过,千百年来又有多少人曾在青史中留名了?

我们都是过客,只有流水悠悠,江山依旧。

(本文为指动济南原创内容,已授权今日头条、百家号、微信公众号、企鹅号、搜狐号、大鱼号、网易号同步更新,其他网站和自媒体平台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果你有什么意见和想法请点击下方的留言。或者点个赞,转发一下,让朋友分享本文。)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非遗节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四川省政府主办,成都市政府、省文化厅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简称“非遗节”),5月23日将在成都盛大开幕。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举办的第一个国际性节庆活动,“非遗节”不仅是中国的第一,而且是世界的第一。从5月23日到6

  • 请问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要的具体的的名称 十分感谢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

    2001年(1项):昆曲2003年(1项):中国古琴艺术2005年(2项):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2009年(22项):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

  • 沧州铁狮子到底有多大?当时怎么造出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

    沧州铁狮子算是河北省沧州市的一个象征。沧州得名狮子城,也是因为这个铁狮子。沧州铁狮子传说有40吨重,但是当时实际测量以后发现提示总重大概是30吨左右。铁十字宽3米17,长6米5,高5米48,身高3米8。沧州的铁狮子是中国古代时候最大的一个铸造工艺,也是能够代表沧州的一个古迹。沧州铁狮子距现在已经有一

  • 为什么河北沧州被称之为武术之乡?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提起河北沧州,人们不由得把它和武术联想起来,没错,河北沧州就是国内著名的武术之乡,之所以这么说,是有原因的,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沧州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沧州,地处九河下梢,系多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汉与满、蒙古、回等少数民族曾发生过争执,但有不快之事,基本都以武力解决,因此武力强者便为胜者,因此,民族之

  • 历史上,脸谱大师杨玉栋与京剧脸谱有哪些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

    杨玉栋老师,彩塑京剧脸谱传人、一家三代走在非遗传承的路上、北京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脸谱大师、非遗传承人,其是北京市两个非遗项目的传人:一个是彩塑京剧脸谱,再一个是京剧盔头制作技艺。近些年,杨玉栋经常被政府邀请带着他的京剧脸谱工艺品到国外去参加活动,他发现外国友人对于京剧脸谱的欣赏跟中国人有些不同。外国

  • 有关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的故事吗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从前一个老妈妈,她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制伞的,一个是卖布鞋的。老妈妈天天因为两个儿子的生意而闷闷不乐,晴天她就担心自己大儿子的伞卖不出去,而阴天她就担心二儿子的布鞋卖不出去,她感觉很苦恼!她听说本县的大老爷很聪明,能断疑难。她就来到了县衙大堂,把她的苦恼跟县太爷说了。县太爷听了后,跟她:“老妈妈,你怎

  • 河北沧州本地人过年都有哪些习俗和讲究?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

    临近春节,全国各地的年味都很浓,采购年货、贴春联、放鞭炮……不论是在外求学的还是外出务工的,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都会赶回老家过年。对各地年俗感兴趣的朋友们,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河北沧州的年俗,看一看沧州的朋友是怎么欢度佳节的。一、小年“辞灶”腊月二十三被定为小年,小年这天主要的任务就是“辞灶”。“辞灶”

  • 豫剧界历史上,冯占顺有哪些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冯占顺先生,国家级祥符调非遗传承人、祥符调武生名家、导演、豫剧老艺人、豫剧大家,导、演兼修的豫剧名家,有“神童小老包”之誉、名伶。“功夫不到,这个调出不来,就露他的原形了,你得把你的气派走出来。”当时82岁的冯占顺是开封市豫剧院的退休导演,这位在当今豫剧界为数不多的豫剧“活字典”之一,并不为百姓所熟

  • 汉中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1镇巴民歌2洋县悬台社火艺术3洋县架花焰火技艺4龙庭蔡伦造纸故事传说5汉调桄桄6洋县佛教音乐

  • 崂山的传说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1、一杭州书生到崂山玩,在庙里居住弹琴赏月,被一位龙女喜欢,于是二人结为夫妻。后来书生的茶叶没了,想喝茶,可是当时的崂山并没有茶叶,龙女说在比高崮有棵茶树,就用金钗飞去,第二天龙女和书生到在比高崮看到石头缝里种了很多茶叶。2、石老人是崂山下的农民,有一天石老人的女儿被龙王抢走了,之后老人每天在海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