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成语"物极必反"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成语"物极必反"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618 更新时间:2023/12/30 19:04:31

解释成语“物极必反”?有什么典故?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语】:物极必反

【拼音】:wùjíbìfǎn

【解释】:极:顶点;反:反面转化。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成语故事】:

武曌是唐高宗时的皇后,她在高宗死后,就临朝听政,不久,他废了中宗,改立国号叫周,还自称为则天皇帝,就是我们一般称的武则天。当她临朝听政的时候,太子中宗已经长大了,可以处理国家的大事了,但是则天皇帝还是不肯放手。在那个当时,许多的大臣都很不满,纷纷上书劝止;其中有一位叫做苏安恒的大臣,也上了一本奏疏,劝谏则天皇帝。奏疏上说:“太子现在的年纪已经很大了,才德也不错,你却还贪恋着皇帝的宝座,而忘了母子的情分,时间已不能让你拖延下去,我以为上天百姓们,都是倾向家的,你现在虽然还平安的坐在皇上的位子,总要知道物极必反,器满则倾的道理吧!”鸌冠子一书曾有“物极必反,命曰环流”这句话,就是说一件事情到了极端的时候,一定会产生变化,而造成全然不同的结果。

小朋友,这是一句劝人的话,含有适可而止,不要过分的意思,和器满则倾是同一个意思。

一个人如果太贪心,对于地位和财富,毫不知足的攫取,人家就会说他“物极必反”。其实这句话也含有一点儿妒意。

标签: 成语典故

更多文章

  • 成语"一曝十寒"是什么意思?"一曝十寒"背后的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一曝十寒”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一曝十寒】故事的主人公: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一曝十寒】是什么意思?曝

  • 成语"朽木不雕"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朽木不雕【拼音】:xiǔmùbùdiāo【解释】:朽坏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上进,无法成材。【成语故事】:孔子的弟子宰予,言辞美好,说起话来娓娓动听。起初,孔子很喜欢这个弟子,以为他一定很有出息。可是不久,宰子暴露出懒惰的毛病。一天,孔子给弟子讲课,发现宰予没有来听课,就派弟子去找。一会

  • 成语"冰山难靠"有什么历史典故吗?"冰山难靠"含义详解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成语典故

    还不知道:成语“冰山难靠”是什么意思?“冰山难靠”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冰山难靠】故事的主人公:杨国忠,唐中期权臣,奸臣。专权误国,排挤忠良,起用奸佞,败坏朝纲。杨贵妃同曾祖兄,张易之之甥。张彖,唐代进士。唐玄宗初期为政时信任姚崇、宋璟等名臣。【冰山难靠

  • 历史文化探索:饥寒交迫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成语典故

    饥寒交迫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jīhánjiāopò,意思是冷饿交加,形容生活极端贫困。出自《劝农》。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唐朝时期,唐高祖李渊是个宽仁大度的君主,对下属平易近人十分体贴。在国家大事上唐高祖虽然异常繁忙,但是他仍然坚持亲自审阅军政事务,查看案件卷宗,一旦碰到

  • 成语"鸟尽弓藏"有什么历史典故吗?"鸟尽弓藏"是什么意思呢?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鸟尽弓藏”有什么历史典故吗?“鸟尽弓藏”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越世家》,蜚(同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

  • 成语"​作法自毙"是什么意思?"​作法自毙"出自于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成语典故

    还不知道:成语“作法自毙”是什么意思?“作法自毙”出自于哪里?这个成语意思是自己立法反而使自己受害。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出自《史记·商君列传》:“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

  • 看杀卫玠语出《晋书·卫玠传》,关于它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成语典故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那么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看杀卫玠的历史典故,一起来看看吧!看

  • 成语"白圭之玷"有什么典故吗?"白圭之玷"含义详解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成语典故

    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成语“白圭之玷”有什么典故,“白圭之玷”是什么意思?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白圭之玷】故事的主人公:卫武公(约公元前852年—公元前758年),姬姓,卫氏,名和,卫釐侯之子,卫共伯之弟,春秋时期卫国第十一任国君,公元前812年—公元前758年在位。

  • 成语"小时了了"有哪些故事?又该怎样理解呢?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小时了了【拼音】:xiǎoshíliǎoliǎo【解释】:指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成语故事】:汉朝末年(东汉),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宇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

  • 成语"始终不渝"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背后有何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始终不渝”?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始终不渝【拼音】:shǐzhōngbùyú【解释】:渝:改变,违背。自始自终一直不变。指守信用。【成语故事】:魏晋时期,战乱频繁,政治迫害日益加重。一些对现实不满而想逃避的人,或厌世思想的人,都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