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儒林外史是怎样描写王冕这个人物的,他有哪些性格特点呢?

儒林外史是怎样描写王冕这个人物的,他有哪些性格特点呢?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356 更新时间:2023/12/12 8:39:06

《儒林外史》开篇第1回为“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这名流便是指王冕。作者完整地叙写了他读书、放牛、学画、拒官、隐居的人生历程,并借他的故事隐括全书大义,展示自己的创作意图。

《儒林外史》描写人物,一般都是截取其生活中的某一片断,很少从人物的幼年写起,记叙其一生的事迹。但有两个人物例外,一位是书中的“上上人物”——真儒育德,另一位便是名流王冕了。而且写虞育德,也只写到他后来去浙江做官为止;写王冕,则写到他去会稽山隐居并终老其间,仅此亦可知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深厚寓意。为了他,作者不惜笔墨描绘了他和周围人物的一系列场景。

王冕放牛,据史载本有其事,但并不是给人家放牛,而是“父命牧牛”,曾因偷入村塾听诵书而亡其牛,遭父怒挞。而小说作者则改写成王冕少孤,家中贫穷,只得辍学,母亲说;“儿啊,不是我有心要耽误你,……如今没奈何,把你雇在间壁人家放牛,每月可以得他几钱银子。”年仅十岁的王冕则说:“娘说的是。我在学堂里坐着,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也还快活些。假如我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去读。”这样的改动,就不仅突出了王冕读书求知的艰难,更显示出王冕的懂事和孝顺,说坐在学堂里心里闷,放牛快活,是为了安慰母亲;而带书去读,则表明自己的志向。至于王母的一番说话,则是一个慈母对儿子诉说自己的不得已。母子二人对话虽只寥寥数语,但穷苦人家母亲为儿子考虑、儿子又体贴母亲的深厚感情,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来了。

雇主秦老汉向王冕交代放牛的注意事项,则是另一种情形。他在留王冕母子吃了早饭后牵了牛来,先详细交代放牛的地点,为王冕以后活动提供了一个雅静的场所;而每日两餐小菜饭和两个钱买点心,则让王冕可以安心地放牛读书;最后的叮嘱“百事勤俭些”,又是一个老实精明的庄户老汉的本份话语。如果再联系王母所言,每月可以得他几钱银子,一年就是几两,周进在薛家集教书一年的束脩也不过才十二两,秦老之宽厚仁慈由此可知:与其说是他雇王冕放牛,倒不如说是有心接济他们孤儿寡母。

王冕也没有辜负母亲和秦老的厚望,早出晚归,小心放牛,同时也没忘记自己的志向,将每日点心钱省下来买书,读书三四年,“心下也着实明白了”,这为日后王冕“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王冕真正精神生活上的飞跃和物质生活上的转变还是在学画以后。

王冕学画,是得之于大自然的示。黄梅天气时的一场大雨之后,造物主把七泖湖妆扮得分外美丽,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透出来的一派日光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上的山,则是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树枝尤其绿得可爱。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湖里的十来枝荷花,更是逗人喜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这诱人的景色,激动着王冕纯洁好奇的爱美之心,他立志要学画荷花了。

历史上的王冕本以画没骨梅花而著称,但小说作者却改为画荷。这与小说中所描写的王冕的生活状况有关,他是在替人家放牛的空隙时间写生学画的,一般不会在冬天野外去学画梅;又与他放牛学画的空间有关,他放牛的处所在七泖湖边,湖边一带绿草,又有几十颗合抱的垂杨柳,十分清静幽凉,这样的环境很易使人联想起那随风散发出的阵阵诱人的荷香。这样,作者安排王冕画荷也就显得极其自然了。此外,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习惯于将人格美融入自然景物之中,历代文人吟诗作画的某些特定题材,与作者的人格向往之间都有着微妙的联系,这些固定题材本身也有了特定的意象,如牡丹的富贵,梅花的傲雪,翠竹的刚直,而荷花则是高洁的象征。从《诗经·郑风》“隰有荷花”以比喻地位卑下而有德的人,到《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屈原用以自比,甚至李商隐也有“卷舒开合任天真”的感叹,再加上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的赞美,以之对照《儒林外史》中的描写,都十分切合吴敬梓所塑造的王冕这一人物嵚崎磊落的性格。

在王冕准备学画的时候,作者还安排了一个三人对话的场景。胖子、胡子和瘦子,都头戴方巾,显然是秀才身份。他们谈得很热闹,但话题却不离危老先生和官场。在这如画的环境里,谈这样俗气的话题,更令王冕厌恶世俗而深爱自然,也坚定了他学画的决心。作者虽然只是如实地录出这三个人的谈话,似乎无所臧否,但从王冕听后只是“见天色晚了,牵了牛回去”的描写中,可以觇知出作者的严冷态度。而王冕也从此就改而学画“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这无异是以画明志,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而当画名传开以后,也使他能够“渐渐不愁衣食”,可以专心一意地读书了,不到二十岁,便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成为江南有名的学者了。

首先识得王冕大才的该是危老先生危素。知县时仁为讨好危素,送去王冕画的二十四幅花卉册页,危素看后大为感叹:“此兄不但才高,胸中见识,大是不同。”这既肯定了王冕的才学,也说明危素还是识人的,但他看重的却是王冕“将来名位不在你我之下”。正因为如此,他才命时仁约王冕来会一会,以图日后或有用得着之处。

如果说危素在这一方面错看了王冕,时仁就更是全然错看了王冕,他们以为一个乡下农民,听说官府乡绅相请,“自然喜出望外了”。不但危素没有下乡去亲自拜会,时知县更只是让衙役持帖相约。王冕生性原自不攀势要,痛恨贪官,对这种无礼的邀约,自然拒不前往,一场误会和冲突势不能免。衙役收贿后谎称王冕有病,时仁虽明知其中有假,但他却总从自己的角度去揣度他人,以为王冕是胆小,被吓坏了不敢见官府。如此,误会又进一步加深。

如果说第一次是王冕正面顶撞衙役,那么这一次则是王冕软顶“灭门的知县”。时知县满以为本老爷亲自上门来请,王冕定会受宠若惊,哪曾料到王冕却居然避而不见。时仁至此方始明白自己错估了王冕,误会虽是消除了,但冲突却表面化了,时仁马上变了脸想差人捉拿,但又碍着老师,只得忍气吞声,俟来日再图报复。

作者在写了危素想邀见王冕之后,又写了吴王朱元璋亲自拜访王冕的经过。此际,朱元璋正在酣战之中,却忙里偷暇,带着十几个随从,风尘仆仆地赶到诸暨乡下,寻到王家,和王冕携手进到屋内,两次声明“特来”拜访请教,一副谦恭下士神态。王冕亦以礼相待,不亢不卑,促膝谈到日暮,也只是烙了一斤面饼,炒了一盘韭菜,招待吴王。事后也不向人说起此人就是吴王。作者就在叙写王冕对待朱元璋和时仁、危素的不同态度中,表现了他的高风亮节。

其实真正了解王冕品格的也不是吴王朱元璋,而是他的母亲。在花明柳媚的时节,是他母亲陪着衣着古怪的他,乘着牛车到处玩耍;在他拒见时知县后,是他年迈的母亲理解他并支持他外出躲避;直到临终前,他的母亲还这样叮嘱儿子:“……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甚好下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弄出祸来,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的遗言,将来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要出去做官。”其言切切而其情殷殷,正说出了一向相依为命的儿子的心意。除他母亲而外,邻居秦老也算得上是王冕的知己。他从王冕小时起就有心照顾,看着王冕长大,也知道他为人不俗,在关键时刻敢于担当,替王冕全力扶持,让他安心避走济南。从这些表现看来,秦老也的确是一个“有意思的人”。

这段情节,主要是通过王冕画荷的故事,描写了他和周围的几个人物,作为隐括全书的楔子。这里出现的人物,在正文中均可寻到他们的同路人;而在正文中徐徐展开的情节,如征君却聘、名士三湖之会等等,亦可于楔子中见其先兆。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借王冕之口,以天象变异说明“一代文人有厄”,痛斥八股科举导致士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贵,从而造成社会风气的污浊腐败。作者“感发人之善心,惩创人之逸志”的创作意图也于此初步有所表露,塑造王冕这一光采照人的典型形象,则是为了激励士子去追求高尚的人格理想,以讲究文行出处,不在功名富贵的追逐中扭曲灵魂。

标签: 成语典故

更多文章

  • 成语"取而代之"有什么历史典故吗?"取而代之"含义详解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取而代之”是什么意思?“取而代之”出自于哪里?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项羽名籍,他是秦末下相县(今江苏宿迁县西)人。他从小死了父亲,全靠叔父项梁把他养大成人。项羽少年时,就很聪明,项梁便亲自教他念书、写字,但项羽不愿好好学习;项梁又教

  • 成语"一言九鼎"有什么历史典故吗?"一言九鼎"是什么意思呢?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成语典故

    还不知道:成语“一言九鼎”有什么历史典故吗?成语“一言九鼎”是什么意思?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拼音】:yīyánjiǔdǐng【解释】: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成语故事】: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

  • 成语"一狐之腋"历史出处是哪里?该如何解释呢?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一狐之腋【拼音】:yīhúzhīyè【解释】:腋:指狐狸腋下的皮毛。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比喻珍贵的东西。【成语故事】:春秋时,晋卿赵简子(也是后来赵国君王的先祖之一),有一个臣子名叫周舍。周舍,喜欢直谏。据说,有一次他曾立于简子门下三天三夜不去。简子使人问他何故如此,他说道:愿为谔谔之臣,

  • 成语"以身试法"是什么意思?出自于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以身试法”出自于哪个典故?“以身试法”是什么意思?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王尊,西汉高阳人,从小丧父,依靠伯父为生。他很爱读书,每天出外放羊时总要带上一本书。王尊13岁那年,伯父介绍他到郡典狱长身边当一名听差。王尊在这期间,刻苦认真地

  • 秉烛夜游语出《古诗十九首》,那么关于它有何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成语典故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那么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秉烛夜游的历史典故,一起来看看吧!秉

  • 成语"走马看花"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走马看花”?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走马看花【拼音】:zǒumǎkànhuā【解释】: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成语故事】:唐朝中期,有位著名的诗人孟郊。他出身贫苦,从小勤

  • 如何解释成语"权宜之计"?背后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权宜之计”?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权宜之计【拼音】:quányízhījì【解释】:权宜:暂时适宜,变通;计:计划,办法。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成语故事】:“权宜之计”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王允传》,参考《后汉书

  • 成语"一薰一莸"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一薰一莸【拼音】:yīxūnyīyóu【解释】: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薰莸混在一起,只闻到臭闻不到香。比喻善常被恶所掩盖。【成语故事】:春秋时,晋献公有好几个妻子:第一个妻子,娶自贾国,没有生子女;另一个妻子,本是他父亲的妾,名叫齐姜,太子申生便是她生的,还生了个女儿,嫁

  • 如何解释成语"山鸡舞镜"?背后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山鸡舞镜”?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山鸡舞镜【拼音】:shānjīwǔjìng【解释】:山鸡对镜起舞。比喻自我欣赏。【成语故事】:曹操有个小儿子叫曹冲,从小聪明过人。曹操特别宠爱他,想立他为继承人。有一年,南方献给曹操一只极美丽的山

  • 成语"以邻为壑"是什么意思?"以邻为壑"有什么典故吗?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以邻为壑”是什么意思?“以邻为壑”有什么典故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以邻为壑】故事的主人公:白圭,战国时期中原(洛阳)人,在魏惠王属下为大臣,善于修筑堤坝,兴修水利。【以邻为壑】是什么意思?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