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成语"二桃杀三士"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成语"二桃杀三士"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505 更新时间:2024/1/15 12:51:42

解释成语“二桃杀三士”?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二桃杀三士

【拼音】:èrtáoshāsānshì

【解释】:将两个桃子赐给三个壮士,三壮士因相争而死。比喻借刀杀人。

【成语故事】:

二桃杀三士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比喻借刀杀人。

这个成语来源于《晏子春秋.谏下二》,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入见公曰: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皆反其桃挈领而死。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侍候景公,都能赤手空拳老虎搏斗,因而以勇力而闻名。

有一天,晏子从他们身旁经过时,小步快走以示敬意,但这三个人却不起来,对晏子非失礼。对此,晏子极为生气,便去进见景公,说:我听说,能的君蓄养的勇士,对内可以禁止暴乱,对外可以威慑敌人,上面赞扬他们的功劳,下面佩服他们的勇气,所以使他们有尊贵的地位,优厚的奉禄。而现在君王所蓄养的勇士,对上没有君臣之礼,对下也不讲究长幼之伦,对内不能禁止暴乱,对外不能威慑敌人,这些是祸国殃民之人,不如赶快除掉他们。”景公说:“这三个人力气大,与他们硬拼,恐怕拼不过他们,暗中刺杀,恐怕又刺不中。”晏子说:“这些人虽然力大好斗,不惧强敌,但不讲究长幼之礼。”于是便乘机请景公派人赏赐他们两个桃子,对他们说道:“你们三个人就按功劳大小去分吃这两个桃子吧!”

公孙接仰天长叹说:“晏子果真是位聪明人。他让景公叫我们按功劳大小分配桃子。我们不接受桃子,就是不勇敢;可接受桃子,却又人多桃少,这就只有按功劳大小来分吃桃子。我第一次打败了野猪,第二次又打败了母老虎。像我这样功劳,可以吃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吃一个。”于是,他拿起了一个桃子站起来了。田开疆说:“我手拿兵器,接连两次击退敌军。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自已单吃一个桃子,用不着与别人共吃一个。”于是,他也拿起一个桃子站起来了。古冶子说:“我曾经跟随国君横渡黄河,大鳖咬住车左边的马,拖到了河的中间,那时,我不能在水面游,只有潜到水里,顶住逆流,潜行百步,又顺着水流,潜行了九里,才抓住那大鳖,将它杀死了。我左手握着马的尾巴,右手提着大鳖的头,像仙鹤一样跃出水面。渡口上的人都极为惊讶地说:‘河神出来了。’仔细一看,原来是鳖的头。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自己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能与别人共吃一个!你们两个人为什么不快把桃子拿出来!”说罢,便抽出宝剑,站了起来。公孙接、田开疆说:“我们勇敢赶不上您,功劳也不及您,拿桃子也不谦让,这就是贪婪啊;然而还活着不死,那还有什么勇敢可言?”于是,他们二人都交出了桃子,刎颈自杀了。古冶子看到这种情形,说道:“他们两个都死了,唯独我自已活着,这是不仁;用话语去羞耻别人,吹捧自己,这是不义;悔恨自己的言行,却又不敢去死,这是无勇。虽然如此,他们两个人若是同吃一个桃子,是恰当的;而我独自吃另一个桃子,也是应该的。”他感到很羞惭,放下桃子,刎颈自杀了。景公的使者回复说:“他们三个人都死了。”景公派人给他们穿好衣服,放进棺材,按照勇士的葬礼埋葬了他们。

标签: 成语典故

更多文章

  • 成语"不寒而栗"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不寒而栗”?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不寒而栗【拼音】:bùhánérlì【解释】: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成语故事】: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西汉武帝的时候,有个名叫义纵的人。他姐姐义姁是个医生。她因医好了

  • 成语"安身之地"有什么历史典故吗?"安身之地"含义详解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安身之地”有什么历史典故吗?成语“安身之地”是什么意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安身之地】故事的主人公:刘备(161年-223年),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诸葛亮(181年-234年),三国时期蜀国丞相

  • 成语"攀龙附凤"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攀龙附凤”?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攀龙附凤【拼音】:pānlóngfùfèng【解释】:指巴结投靠有权势的人以获取富贵。【成语故事】:“攀龙附凤”这则成语的“龙、凤”是形容有权势的人。比喻巴结或投靠有权势的人。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

  • 成语"一败涂地"是什么意思?出自于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成语典故

    还不知道成语“一败涂地”的历史典故是什么?“一败涂地”是什么意思?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汉高祖刘邦是江西人,秦朝末年是泗水亭亭长(秦代制度,十里设一亭,十亭设一乡。亭长,像是后来的保甲长、村长一样。有一次,他奉命送一批民工去骊山建造秦始皇的陵墓。一路上,每

  • 如何理解成语"味如鸡肋"?有什么相关历史典故吗?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味如鸡肋”?有什么典故?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成语】:味如鸡肋【拼音】:wèirújīlèi【解释】:鸡肋:鸡的肋骨,没有肉,比喻无多大意味而又不忍舍弃的东西。比喻事情不做可惜,做起来没有多大好处。【成语故事】:公元217年,刘备派兵进攻汉中

  • 历史文化探索:举棋不定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成语典故

    举棋不定,拼音是jǔqíbúdìng,意思是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着才好。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那么成语举棋不定的主人公是谁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春秋时,卫国国君卫献公骄横粗暴,人们对他怀恨在心。后来,卫国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发动

  • 成语"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沧海桑田”?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沧海桑田【拼音】:cānghǎisāngtián【解释】: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成语故事】:传说东汉仙人王方平在门徒蔡经家见到了仙女麻姑,发现原来是自己的妹妹

  • 成语"点石成金"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点石成金”?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点石成金【拼音】:diǎnshíchéngjīn【解释】: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成语故事】:传说:晋朝的旌阳县曾有过一个道术高深的县令,叫许逊。他能施符作法,替人驱

  • 成语"一字千金"该如何解释呢?历史出处是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成语典故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做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历太浅,人们可

  •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拼音】:yīyèzhàngmù,bùjiàntàishān【解释】: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成语故事】:楚国有个书生,由于生活贫穷,很想找到一条发财的门路。他读到一本书,书上说:谁得到螳螂捕蝉时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