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成语"死灰复燃"的出处是哪里?与韩安国有什么关系?

成语"死灰复燃"的出处是哪里?与韩安国有什么关系?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67 更新时间:2023/12/8 16:16:10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韩安国的故事。

韩安国是西汉著名将领,曾参与平定七国之乱,并且立下大功。韩安国自幼博览群书,抱有志向,此后成为梁孝王身边的首席谋士。在此期间韩安国又多次帮助汉室政权化解危机,所以深的汉景帝信任,到了汉武帝时期韩安国已晋升为汉朝核心人物之一。只不过韩安国有宏才大略,但也嗜财如命,好在韩安国推荐的名士都是廉洁之人。韩安国有令人敬佩的一面,但也有争议的一面,究竟应该如何评价他的为人呢?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死灰复燃这个成语,它跟东山再起是近义词,都是形容人总有希望再次崛起,不过死灰复燃更多含有贬义,而东山再起则是褒义,该成语的出处为《史记韩长孺列传》。

韩长孺本名韩安国,长孺乃是他的字,他在西汉可是一位大人物。早年的韩安国曾学习过《韩非子》以及杂家的学说,再加上他十分善辩,因此受到了梁孝王刘武的赏识,得以成为中大夫。

刘武乃是汉景帝的胞弟,梁国是他的封地。当时窦太后只有两个儿子,刘武作为弟弟,更讨窦太后的喜爱,再加上皇位已经让刘所继承,所以窦太后便总想补偿刘武。因此窦太后特意下令允许梁国可以自由选拔高级官员,而且出行的排场堪比天子。

同时,窦太后这种厚此薄彼的态度令汉景帝有些不爽,一方面他虽然贵为天子,但也有些小孩子争风吃醋的意味,而另一方面,梁王如此去做的确不合规矩,让汉景帝有些忧愁,害怕窦太后想扶持弟弟重新上位。

窦太后得知此事后,为了安抚汉景帝,就特意怠慢刘武,还迁怒当时梁国前来的使者,也就是韩安国,问他刘武行为是否有些不妥。韩安国自然明白这是窦太后在演戏,可他还不能说破,只能忍气吞声,一般人遇见这种事,还真是很无奈。但韩安国不一样,韩安国充分发挥了儿时所学,据理力争,阐述了刘武的苦衷,讲给了馆陶长公主听。长公主随后便转告给了窦太后,窦太后一听便觉得韩安国实乃人才,将其原话陈述给了汉景帝,汉景帝听后,也觉得自己弟弟实在很不容易,便心里不再有疙瘩,兄弟二人重新和好,窦太后也可以继续光明正大的宠爱刘武了。

与此同时,经过了此事,窦太后也赏赐了韩安国一番,并将其机敏传达给了刘武,刘武则愈加信任韩安国,其地位在梁国急速上升,已经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苗头了。

但可惜,韩安国却因为自作孽,犯下了大罪,不仅被贬官,还让抓入牢中。当时看管他的狱卒叫做田甲,田甲没事就喜欢侮辱韩安国,韩安国却并不生气,只是跟田甲这样说:“死灰难道不会复燃吗?”(这便是死灰复燃的出处,而韩安国也可以说是该成语的创造者)田甲则是不以为然,哈哈大笑,并表示即使复燃了,自己也可以撒尿浇灭。

但韩安国的预言还真成为了现实,梁国当时缺少一位内史,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更兼齐人公孙诡居心莫测,蒙蔽了刘武的心,让刘武有些想立其为内史。窦太后不愿如此,便念及昔日韩安国忠诚以及机敏,从牢中释放了他,让其担任内史,可谓一步登天。这件事让田甲十分害怕,他唯恐韩安国报复自己,就连夜逃跑。韩安国得知后,却只是散播出消息:“田甲你再不回来,我就灭你满族”。

田甲得知后,惊慌失措,连忙回来请罪,但韩安国却并没有动怒,只是一笑泯恩仇,调侃的说道:“好了,现在你可以撒尿了”。韩安国这个举动跟西汉开国大将韩信挺像的,韩信也是在落魄时遭遇胯下之辱,后来官至将军衣锦还乡后对待昔日仇人也是一笑而过。由此看来,成大事者,定然要有一定的度量。

之后,韩安国还配合窦太后汉景帝派来的使者,将企图挑拨离间刘武汉景帝兄弟二人的公孙诡查办,更受皇上太后等一干上级领导赏识。但不久后,刘武以及汉景帝却相继驾鹤西去,随后刘买继任梁王,刘彻登基为帝,而韩安国又因为不检点犯下了罪行,再度被贬。

这一次,韩安国却又东山再起,不过手段却并不光明,因为他私下送了五百两黄金给了宠臣田蚡,才让田蚡说了些好话,令汉武帝颇为满意,便封其为北地都尉,日后更是升迁为御史大夫,在朝中已经是位高权重。

匈奴当时跟汉朝打的不可开交,但却有些不敌,便前来希望和亲。一些大臣并不同意和亲,韩安国却据理力争,执意和亲,汉武帝最终接受了他的建议,汉朝与匈奴地区也迎来了短暂的和平。

不过这一次,匈奴没有背信弃义,反倒是汉武帝却设计陷害了匈奴军臣单于,但单于机警,没有上当。回去后恼火无比,于是双方再次掀起了战争。

而韩安国在御史大夫的位置上坐了四年多后,田蚡突然病逝,丞相的位置便空了下来。汉武帝本来是想任用韩安国的,结果他却时运不济弄伤了脚,无法走路只能在家休养,汉武帝见状,便改任了他人为丞相。

随后,战况愈演愈烈,韩安国也被派往边关,进行抵御匈奴的战争。不过韩安国并不擅长带兵,所以打了不少败仗,与此同时汉武帝也对韩安国愈加冷淡,这令本就跟丞相之位擦肩而过的韩安国更加难受。于是在这种消极的心理影响下,韩安国最终病逝,令人唏嘘不已。

标签: 成语典故

更多文章

  • 成语"平易近人"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来源于哪个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平易近人”?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平易近人【拼音】:píngyìjìnrén【解释】: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成语故事】:“平易近人”这则成语的“平易”是原指政令平和易行,现指态度和蔼可亲,

  • 如何理解成语"四面楚歌"?背后有何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四面楚歌”?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四面楚歌【拼音】:sìmiànchǔgē【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成语故事】: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

  • 历史文化探索:唱筹量沙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成语典故

    唱筹量沙,拼音是chàngchóuliángshā,把沙当做米,量时高呼数字;比喻安定军心,制造假象来迷惑敌人。出自《南史·檀道济传》。那么成语唱筹量沙的主人公是谁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成语故事】: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十一月檀道济被授予督征讨诸军事,奉命

  • 成语"​渐入佳境"是什么意思?"​渐入佳境"出自于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渐入佳境”是什么意思?“渐入佳境”出自于哪里?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有一年,顾恺之作为参军跟随着大将军桓温去江陵视察。得知这个消息后,江陵当地的官员自然是纷纷前来拜见桓温将军,并且还让人送来很多当地的特甘蔗。桓温见了这些甘蔗,十分惊

  • 成语"竭尽全力"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竭尽全力”?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竭尽全力【拼音】:jiéjìnquánlì【解释】:竭尽:用尽。用尽全部力量。【成语故事】:这句成语原作竭尽心力,见于《三国志·魏志·贾逵传》裴松之注引《魏略》:竭尽心力,奉宣科法。东汉末年,有一

  • 如何理解成语"一误再误?成语背后有何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一误再误”?有什么典故?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成语】:一误再误【拼音】:yīwùzàiwù【解释】:一次又一次的失误。形容屡被耽误或屡犯错误。【成语故事】:宋太祖赵匡胤共有兄弟五人,老大、老五早死。宋太祖登上皇帝宝座后的第二年,他的母亲杜太后

  • 历史文化探索:青出于蓝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成语典故

    青出于蓝,汉语成语,拼音是qīngchūyúlán,意思是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出自《荀子·劝学》。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荀子.劝学篇》中说道:“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意思是说学习的道

  • 成语"狼狈为奸"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狼狈为奸”?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狼狈为奸【拼音】:lángbèiwéijiān【解释】:狼和狈一同出外伤害牲畜,狼用前腿,狈用后腿,既跑得快,又能爬高。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成语故事】:传说古时候,有狼和狈两种野兽。狼的前肢长,

  • 成语"胆小如鼠"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成语典故

    还不知道成语“胆小如鼠”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是形容胆子小,不自信的人;总是怕事情落在自己头上,怕惹麻烦或是不好的事情要自己承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胆小如鼠的主人公元庆和,河南洛阳人。北魏宗室大臣,景穆皇帝拓跋晃曾孙,汝阴威王拓跋逞之子。胆小如鼠的出处元庆和,汝阴王拓跋天赐之

  • 关于四面楚歌有何历史典故?这个典故旨在告诫人们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成语典故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那么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四面楚歌的历史典故,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