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的问题很复杂,而且确切说来,现在的学术界比以前更加自由开放,已经不是简单用国籍来划分立场了,对于夏朝或者夏文化,中国学者中同样有不少人表示存疑,而西方学者也有人表示认可。所以要思考这个问题,首先就得跳出狭隘的民族或者国家立场,只说学术。
传说中的涂山氏
夏朝、夏文化这两个概念首先得厘清。
夏朝,简单说就是史书当中记载的一个朝代,在商之前。
而夏文化比较复杂,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觉得它就是夏朝的考古学文化,但是夏朝的范围怎么划分呢?假设夏朝存在,而且具有明确的疆界,那么当时的附庸国文化算不算夏文化?所以长期以来,大家其实是由于对概念的界定不一,因而产生了许多不同观点看法。
我们不妨来思考一个问题:
假设我们现在发现了一个考古学文化,其时代处于商代之前不久,而且根据其内涵来看,已经进入了文明阶段,那么能不能把它确定为夏文化,并且由此推知夏代的存在?
美国考古学家罗泰说:
“现在不可否认,二里头有一个庞大国家的存在,也许就是以前提到的夏朝。但究竟是不是这样,好像从考古学的立场来看,是无所谓的。这个阶段当时叫什么名字,后来叫什么名字,好像都比较模糊。”
罗泰的这段话,正是反映出大家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分歧。
然后就是为何会怀疑夏朝的存在了。
对夏商周考古感兴趣的朋友都知道,很早之前,商代是不是真的存在也曾广受质疑,这里不仅有西方学者,也有本国学者。后来殷墟甲骨的出土,使得商的存在不容置疑。甲骨文中记载的商王,跟司马迁在《史记》当中记载的高度吻合,证明《史记》对于商的记录相当可信。
进而有不少人推测,既然《史记》对商代的记录可信,那么它对夏代的记录也应当可信。
这个推测,乍听上去是不是挺有道理的?
可是仔细想想,还是有问题。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做了不少好事儿,就能说明他做的事情都是好的吗?
显然不能。
所以《史记》对夏代的记载是不是可信,仍然需要证据来支持。我们既不能迷信《史记》,也不应完全抛弃文献。
夏代考古最缺的能够让所有人信服的证据就是文字。
有文字,所有的质疑烟消云散,没有文字,本国学者同样会觉得不踏实。
殷墟甲骨坑
但是,正如北大考古教授孙庆伟先生所说,发现商代殷墟甲骨,其实是一个很小概率的事件——首先甲骨不是当时的主要文字载体,而是贵族占卜用的,在所有的文字材料中属于“小概率”;其次这些东西集中在一起掩埋,也是个小概率事件;最后这些东西被考古人发现,更是小概率事件。
所以,即便夏代有文字,我们也只能碰运气。眼下没有,未来或许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