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一般认为,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可以知道的是,在夏之前的尧舜时代,生产力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们已能农牧,居有定所,其氏族部落常聚落在黄河及各支流两岸,是典型的大河文明形态。这样的社会中,最高的统治者是宗教主,这与其他文明无异,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个宗教主所辖的地域甚广,氏族众多。其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大,是其他早期文明所难以望其项背的。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冀北,辽南一带),南至于交(今越南北部,至少应是云桂一带),西至于流沙(今甘肃),东至于蟠木(鲁,浙北一带)。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初,伴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对清王朝的侵略,新的思想,诸如科学、民主的思潮开始传入中国。随着这些新思想的涌入,我国传统历史学开始全面向现代科学体系转向,其结果是诞生了以顾颉刚等学者为代表的“疑古学派”。“疑古学派”认为,中国的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古史”,因此有必要怀疑《史记》中《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等篇的记载。这动摇了自汉代以来的中国史学体系,在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从以司马迁《史记》为中心的古史体系中看,夏史作为信史似乎是不容置疑的,疑古学派对《史记》的怀疑使夏史的面貌扑朔迷离。除此之外,“疑古学派”通过对《古文尚书》的辨伪研究,发现其乃是晋人伪作,而《今文尚书》亦有真伪之别,其中与夏史相关较大的《禹贡》篇,实际上只是战国时候的作品,这无疑又给本来就模糊不清的夏史抹上了一层迷雾(知道为啥要解决夏史问题了吧)。争论中,有学者指出,古史辨学派最大的问题乃是“破而不立”。对此,“疑古派”代表人物顾颉刚说:“近来曾有人对我说,‘你们不要考古史了,给你们一考什么都没有了!’我们除了抱歉之外,还有什么话说!好在夏代都邑在传说中不在少数,奉劝诸君,还是到这些遗址中做发掘的工作,检出真实的证据给我们瞧吧!”可见,“疑古派”也对解决“破而不立”的问题有一些思考:顾颉刚先生就主张要用“对遗址的发掘工作”来检验古史的准确性(用考古学方法解决夏史问题不是我说的,是顾颉刚说的。你要觉得你比顾颉刚还厉害,当我没说)。可见,从理论上讲,夏史建构不应只着眼于以往的文献史学研究,同时需要更多地转向科学的考古学发掘中。可喜的是,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先生和其食客刘铁云,在偶然之中发现了“龙骨”。所谓“龙骨”,后来被证实为是中国迄今为止最早的成体系文字甲骨文,并由此牵连出了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发轫对殷墟的发掘,而正是殷墟的发掘为夏文化探索奠定了基础。但不得不提出的是,在发掘之前,王国维先生已对甲骨文进行过释读,他证明了甲骨文中确实存在“殷”字,并且将甲骨文中的先公先王与《史记》中对商王朝世系的记载相比较,得出司马迁的记载基本一致的结论。这一发现大大鼓舞了学者们探索古史的勇气,王国维先生的一句“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也成为此后学者们探索夏文化的力量之源。考古遗址就是客观存在。以二里头为例,无论其是否为夏都,大型宫殿、道路、发达的手工业、覆盖极广的贸易体系,都说明这一遗址是中国历史的一次质的飞跃。私以为,这种研究不是逃避“夏”的认定,而是在为认定“夏”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自汉代以来几千年的史学传统,因顾颉刚的几篇文章就支离破碎,从某种层面讲,考古学者的任务并不是“走出疑古”,而是“迫近历史的真实”。用许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无论考古学文化谱系和编年,还是碳素测年、传世文献记载,以及整合各种手段的综合研究,都无法作为检核这一历史时段研究结论可靠性的绝对指标,无法彻底解决都邑的族属与王朝归属等狭义‘信史’范畴的问题。就考古学而言,除了可以依凭的材料仍显不足以外,我们一直也没有建立起有效地说明考古学文化和族属、考古学文化的变迁与社会政治变革之间相互关系的解释理论。这种学术背景,决定了这一课题的研究结论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推断和假说的性质,某些具体结论,尚有待于更多证据的支持和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花了这么多文字,就是为了让大家理解“目前中国学者要在夏的问题上获得进展,并不在于寻找更多的原始材料和考古证据,而是迫切需要更新理论和方法,否则再多再好的遗址出土都是枉然”的原因,另外,私以为“夏朝探索”若想有所飞跃,绝非考古学本身努力就足够的,相应地,我们或许更需要社会学、人类学甚至是政治学有所突破。最后说一句,考古学的特点是“说有易,说无难”,你永远也不会知道考古发掘将来会发现什么。所以,国内考古圈基本没人认为“夏朝不存在”,他们只是在更加科学地思考和追问。
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夏朝是否存在未解之谜,真的有外星文明吗
更多文章
为什么很多人质疑夏朝存在呢?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夏的问题很复杂,而且确切说来,现在的学术界比以前更加自由开放,已经不是简单用国籍来划分立场了,对于夏朝或者夏文化,中国学者中同样有不少人表示存疑,而西方学者也有人表示认可。所以要思考这个问题,首先就得跳出狭隘的民族或者国家立场,只说学术。传说中的涂山氏夏朝、夏文化这两个概念首先得厘清。夏朝,简单说就
我国有哪些古代文化遗址?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黄河水和黄河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在古老的黄河流域,演出了一幕幕壮丽辉煌的剧目,回报母亲河的养育之恩。150万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其后,100万年前的兰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生活繁衍,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
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夏王朝存在与否颇有争议。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夏文化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1)文化遗存: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一、二、三期)。(2)文化现象:城堡;祭台;铜器(青铜器)。价值:新砦文化把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紧密连接起来:为了解夏代早期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3)中心区:河南中部(西部);山西南部(西南部)。方法: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商朝文化概述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
商朝在最后的二百七十多年间,定都于殷,即今河南安阳,故此商朝又名殷朝。我们称这二百七十多年为商朝的后期,我们所以确知商朝已有文字记录乃因为公元一八九九年以来殷都遗址即所谓殷墟的发展和发掘。殷墟出土的遗物,除了大批的铜器、陶器、骨器、石器外,最引史家注意的是无数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至少有十万片以上)
高3政治有关创新的经济,政治,文化依据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
经济: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经济结构调整、促进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需要、是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竞争能力的要求、是增加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政治: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活力和生机的重要保证。
隋朝经济文化政治从哪儿可看出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三省六部制,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改革律令;这三项对后世中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唐朝的兴盛也是承袭了隋朝这些制度。----------政治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采取了“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措施,以增加政府收入。-----------经济上。使得隋王朝在较短的时间内,国力大增,府库充盈。为隋
夏商与西周青铜器的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
在古人心目(古代文献)中,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能或用途,一是“纳(内)、入”,即盛装物件;一是“设”即陈设布列。《礼记礼器》说得很明确:“三牲鱼腊,四海九州之美味,笾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内金,示和也。束帛加璧,尊德也;龟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见情也。”郑玄注:“金物,金有两义,先入后设。”纳是青铜
商朝与商周的不同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1、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那时候,农业上以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2、、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3、、我国古代稻、黍、粟、麦、豆被称为五谷。时期青铜器铸造情况原始社会晚期出现青铜器夏朝青铜器种类逐渐增
有关夏、商、西周的青铜文明~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青铜器也是发展的呀,商是东夷人建立的,周是西戎人建立的,每代人的审美观不同当然做出来的青铜器也就有所不同了:在奴隶社会时期,农业和手工业虽都为奴隶生产,但已有了一定的分工。分工促进了生产和生产技术,特别是手工业技术发展迅速。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发现了金属矿砂,并掌握了冶炼和铸造技术,这就为雕铸青铜器
夏朝,商朝与西周的主要功绩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夏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商朝中国一词起源于商朝,同时中国出土最早的实物文字记录是商朝甲骨文,西周中国最早讲礼仪的王朝华夏礼仪之邦由此开始,同时天子一词也出现于西周。夏(约公元前2070至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七世纪,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时期。标志着中国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