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王朝是继夏、商两代之后中原出现的第三个王朝。简括西周王朝在缔造多民族统一中国历史进程中的贡献,主要有四点。首先,创制周礼,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周公把周原优良民风加工整理,并吸收夏、商礼仪的一些形式,借政权力量推行全国,这就是周礼。周礼分吉礼、嘉礼、凶礼、宾礼、军礼五类,是使人终身受文明教育的系统方式。人幼年时受幼仪教育;上学后尊师;毕业时参加乡饮礼和乡射礼,供选拔走向社会。20岁行冠礼,标志成人;20岁至30岁“理男事”,包括参加籍田礼以经营井田,参加大礼以训农成兵;参军作战后要参加誓师、献捷等军礼;30岁左右结婚行婚礼,成为家庭主要成员,遵守内则以和睦家庭,同时在官府中从事具体工作。历练到40岁左右,获得士的爵位,按道义与人交往,行“士见礼”。50岁后可以任大夫,成为主管官员,可以参加朝廷举行的祭天礼、祭地礼、飨礼、食礼、燕礼、聘礼、觐礼。50岁后,享受养老礼。人死后,亲属友人为他举行丧礼和祭祖礼。周礼体现了周人敬天、孝亲、循礼、保民、尚贤、无逸、尊老、重教、明德、慎罚等价值观念。周礼的各种礼仪都配以自卑敬人的动仪、得体抒意的礼辞,情感高尚的乐舞,使人在举手投足、揖请拜送之间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人们乐于接受,容易习得,遂把它作为区分野蛮与文明、人类与禽兽、中国与夷狄的标志,成为社会的行为准则和精神风范。其次,统一黄河中下游和江淮地区,奠定了后世中国版图的轴心。周人本来只是泾渭流域的小邦国,当时的商王朝占据着中原广大地域,无论是国土面积、物力资源还是军队,都在周人十倍之上。但周人却有自己的特殊优势,这就是周礼。由于有周礼,周人抢占了文化高地,具有了统一中原的文化力量。周礼起源于周原谦己尊人为特色的优良民风。早在周文王时,周原已是礼乐文化的示范地。时黄河边上的虞芮两国争夺一块闲田不能决,西行到周原请文王调停,“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班(斑)白不提携。”优良的民风让虞芮国君大为佩服,都归服了周邦。周人从此看到了文化的力量,遂编成宣传周礼的诗歌向四方传播,南方的庸、蜀、羌等国也都归服,周人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了”,奠定了灭商的基础。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诸侯联军伐商,商纣王纠集70万兵抵御,敌众我寡,战斗意志成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周武王在牧野阵前誓师,宣布纣王的四大罪状和伐商战争的正义性,鼓舞了士气,致纣王大军前线倒戈,顷刻瓦解。商王朝被推翻以后,新生的西周政权首先做的工作是“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同时旌表忠臣商容、比干,恢复战争创伤,休养生息。实际上,这些工作都是在践行周礼,扩大文化影响。武王在灭商两年后病逝,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引起管叔鲜勾结武庚及东方各国叛乱。周公平定了叛乱,分封齐、鲁、卫、燕、唐等诸侯国巩固东方。这些诸侯国既是军事殖民点,同时也是周礼推广站。各国皆大力推行周礼,从而使中原有了统一的文化基础。周公分封的诸侯,东至大海,南越江淮,西达陇西,北至燕辽。由于有周礼作统一的文化基础,遂逐渐认同为一国,从而奠定了后世中国版图的轴心。再次,促成中原各族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华夏族。创建西周王朝的主体民族是姬姓周人,参与创建西周王朝的民族是姜姓羌人。武王灭商和周公东征之后,势力扩大到广大的东方。创建西周王朝的姬周和姜羌功臣亲贵带着族人奔赴各地建立诸侯国。这些诸侯国起初大者百里,小者五十里,在异民族的包围中发展。武力征服固然是其不可或缺的途径,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周礼使民心逐渐相通。周礼的推行催化民族融合浪潮,山东半岛的东夷,江淮流域的淮夷,江汉流域的荆楚,陇西的嬴秦,晋北的赤狄白狄以及中原的殷商族逐渐融为一体,形成华夏族。华夏族两汉以合称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最后,“中国”称谓始出,奠定我国国名基础。在殷商时,商人自称“中土”,而称东夷为“东土”,南蛮为“南土”,北狄为“北土”,周人和西戎为“西土”。周人也自称“西土之人”,而称殷商为“中国”。武王灭商后,在返镐京途中曾视察洛河入黄处,指示周公在此建洛邑大城,举行祭天礼时表示:“余其宅兹中国,自此治民”。“中国”称谓自此产生。周公东征胜利后,封康叔于卫,特别告诫他:“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土于先王。”所以要向文王、武王那样实行德治。以上两处所说的“中国”都指一定的地域,即中原广大地区。由于周礼的推行,西周的丰镐与洛邑王畿及各诸侯国形成周礼文化区,到春秋战国时人们已称周礼文化区为“中国”了。时中国一词包含着三层意思,其地域意义指中原,其民族意义指华夏族,其文化意义指礼乐文化。中原辽阔物阜,华夏族人文荟萃,礼乐文化文明高雅,所以时人说:“中国者,聪明睿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圣贤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这样的中国观的产生,化成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励华夏族热爱中国,保卫中国,也召唤着周边民族向往中国,融入中国,才形成今天多民族统一的大中国。周代确实奠定了中国国名形成的基础。
更多文章
列举商朝考古发掘的三项重大成就,并分别说明其历史价值。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
重要遗址的发现:殷墟、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小双桥商城、盘龙城,包括二里头的3、4期分期:由于上述遗址的发现,先商文化、商代早中晚期,等分期成为可能。甚至具体到某一代王的考古材料都可以仔细划分,配合甲骨文的分期,商代的分期已经相当成熟了分区方面,由于南方的盘龙城、江西的吴城遗址、新干大洋洲等等的发现,
殷商遗址发掘的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
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中。在郑州市区内遗址位。面积25平方公里,1950年秋发现。它是早于“安阳殷墟”的商代前期城市遗址,目前仍存在着一座周长为7公里的商代城墙。商城近似长方形,北城墙长约1692米,西墙长约1700米,南墙和东墙长度均为1870米,周长近7公里。城墙底宽20米左右,顶宽5米
什么和什么是商朝文化的象征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青铜器和甲骨文是商朝文化的象征,具体介绍如下:1、“商朝文化”中的青铜器:中国青铜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殷墟出土的大量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形成了以青铜礼器和兵器为主的青铜文明,达到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巅峰,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
周朝文化的重要性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周朝文化:百家争鸣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春秋》、《孟子》、《荀子》。主张: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代表,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
从甲骨卜辞中可以了解到商朝政治制度的那些特征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
一、夏的政治制度夏启开创“家天下”的制度(王位世袭制)二、商的政治制度商代实行宗法制(特点)商代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三、西周的两项重要制度西周建立1、分封制(对象、权利与义务、作用)2、宗法制(规定、作用、特点)宗法制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2、嫡长子继承制3、形成周王诸俟卿大夫士等级序列4、嫡长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有趣的发明?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
夸张点说,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狠多很多有趣的发明,这些发明,造福社会与百姓,使人民的生活一层更上一层楼,大力有效解决了人民的根本生活难的问题。在这里,先感谢发明有趣道具的能人,再者给大家介绍一下三样有趣的发明。1.地动仪地动仪?是干嘛的?挖地洞吗?哈哈,当然不是,地动仪是一架测量仪器。在很早以前,也就是
商朝宫廷礼仪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
请安原是明代军礼中的一项,见于《大明会典》。当时全国各指挥使司、各卫所都有这个礼节,称为“屈一膝”。建州卫也如此,到了清代,在八旗和明朝遗留下来的绿营中仍然沿袭旧习。本来,兵士见到上级军官应该下跪,但因为身上有盔甲,只屈一膝或半膝,久之,不穿盔甲时也以屈一膝为礼,并和叩首、打恭一样,含有问候请安的意
据说殷商不是汉人,而是白种人,这种说法有何渊源?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殷商不是华夏族但更不可能是白种人。而且殷商时期还不存在所谓汉人的概念,汉人是华夏族为主体多种民族混合形成的,殷商也算是汉族祖先之一。汉族本身就没有什么血统是否纯正一说,因为汉族本就是民族融合形成的,评价是否属于汉人的标准关键是看文化。孟母三迁: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
论商周时期青铜艺术的文化内涵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它以品类丰富、造型优美、纹饰华丽、制作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此时是冶炼铸造技术可以说有了突发猛进的发展,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成为中国艺术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商周青铜器作为“礼器”的艺术精神特点中国青铜器的大宗是青铜礼器。这是中国青铜器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