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夏商政治形势特点分别是什么

夏商政治形势特点分别是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927 更新时间:2024/3/26 3:18:45

夏朝政治制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出现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家天下”制度的雏形出现,出现王权。王权与周围邦国的关系很松散。商朝时,是内外服制度,利用神建立起松散的联盟。周朝真正的家天下制度建立起来,实行宗法制分封制,依靠血缘关系维护统治,礼乐制度作为附属,成为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并且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夏商西周的生产发展水平

奴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①生产力的变化。夏、商、西周的生产力有了进步,处于金石并用时代,除木、石和骨器外,也有少量青铜工具,西周晚期出现铁器。春秋时,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出现铁器和牛耕,以奴隶集体劳动为主。②经济活动状况。夏、商、西周的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了较大发展。青铜铸造是主要手工业部门,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和武器,但后来也开始向生活化、工具化发展。纺织业、玉器加工业、陶瓷业、漆器业有了发展,后期煮盐业、酿酒业等有了较大发展。与此同时,商业、交通和城市也有了一定发展。一、商、周的青铜制造业从使用石器、木器到制造青铜器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史上的飞跃。夏朝的青铜制造已有一定水平。商周是青铜器的繁盛时代,青铜器的数量、种类之多都是空前绝后的,这是三代之所以称“青铜时代”的主要依据。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业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产品数量大,品种多,到西周时期,产品向生活化发展。这些青铜器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青铜器成为上古华夏文明的典型代表。二、夏、商、西周的交通夏朝的交通工具有很大的发展,已有专司车辆制造的“车正”。《左传》记载大禹曾开九道。到了商朝,开始形成辐射整个统治区域的交通网络。西周的交通在商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周王朝对道路的维护和管理已经有了较为系统完善的措施,设有不少与交通道路有关的官员。交通的发展促进和反映了三代的商业发展,增进了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统治者加强统治。三、夏、商、西周的农业发展夏、商、西周的农业在原始农业的基础上有了巨大的进步。在夏、商、西周时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统治者都重视农业的发展,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这一时期的作物品种增多,到西周时期,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大都出现。耕作技术也有所提高。人们已经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而且,有了较发达的历法指导人们进行农业生产。扩展资料商朝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商代使用的农具,目前考古学界一般认为仍以石、骨及蚌制铲、斧、镰、刀等为主,偶尔也发现有一些铜锸、铜铲等青铜工具,但不一定用于农业生产。甲骨文的田字,表明在广平的原野有整治得整齐规则的大片相连的方块熟田。甲骨文“疆理”的“疆”字,象征丈量和划出疆界的田地,“田畴”的“畴”字,像田间按行垄犁耕往返转折,这样的田畴当然不会耕作得很粗放。这些经过疆理整治规则耕作较好并配合有灌溉沟渠的方块田,就是后来的井田。这些田地主要分布在都邑附近,由商王和诸侯国君直接占有,也有分配给近亲贵族。其他贵族在封邑内也同样经营这样的田地,不过规模要小一些。在国都以外,商王经常派臣民到比较边远的地方去开垦土地。手工业的发展铸造作坊商代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比农业更为突出。其中,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器制造工艺的高度发展,更集中反映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和时代的特点。在殷墟和郑州商城遗址,都发现有为王室所专用的青铜器铸造作坊。当时,在这些作坊中都有比较细致的分工,有世代从事生产擅长专精技艺的工匠。生产规模之大和技艺水平之高,是当时世界所罕见的。商业的发展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在各个生产部门内部分工日趋巩固和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商代的商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周灭商后,据周公说在殷民中有一部分人是“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些人就是从事长途贩运贸易活动的商贾。在殷都和其他重要城邑的贵族们,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用的一些比较珍贵的物品,如龟、贝、玉、珠宝、青铜、皮毛、齿革、丝帛等等,除在专有作坊役使奴隶自行生产之外,还有许多必须来自外地。其中有一部分由各地贡献,也有不少是通过交换的商品。这些商品,主要由一些专业的商贾从事贩运,这样就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夏朝农业生产夏代的中心地区位于黄河中游,气候适宜。谷也叫粟,是当时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主要的收割工具有石刀,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石刀正面呈梯形,上有两面对穿的圆孔,一面刃,样式很象后世北方掐谷穗用的“铁爪镰”。二里头遗址还出土了一些弯月形的石镰和蚌镰,这也是那个时候的主要收割工具,石镰和蚌镰不仅能收割谷穗,而且连谷物的杆也可以收回来,可见那时的农业已脱离了原始状态。当时翻地的工具主要是木耒和石铲。在二里头遗址的房基、灰坑和墓葬的壁土上能看出木耒留下的痕迹。古书上说,大禹“身执耒亩以为民光”。耒是木质的,从壁土上遗留的痕迹来看,它的形状大体是在木柄的一端分成双叉,主要用来掘土。石铲在二里头和洛阳锤李遗址的四期文化层中(相当于二里头早期)都有发现。锤李的石铲是磨制的,呈扁平状,上窄刃宽,两面刃,为了安装木把,在铲的中间还钻上孔。在黄土平原比较松疏的土地上,这种木耒和石铲就担负起翻地掘土的主要任务。农业生产的发展的表现:水井的使用。水力的出现可能在夏代以前。在河北邯郸涧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就发现过水井。到了夏代,水井的使用肯定比以前有所增多。在洛阳锤李、偃师二里头都发现了水井,锤李的水井是圆形的,口径1.6米,深6米多,在这口古井中发现有高领罐、直领罐等遗物,可能是当时汲水落井遗留的器物。二里头的一口井是长方形的,长1.95米,宽1.5米,井深4米以上,井筒是光滑的直壁,证明它不是窑穴。壁上有对称的脚窝,那是为了掏井和捞拾落井器具而挖的。水井的使用可以改变那种追逐水源、迁徒不定的生活,使人们有可能长期定居在一个地方,而定居生活又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水井还可以浇地,不过,当时的条件不可能出现大面积的水浇地。这个时期出现了大型的陶制容器。例如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大口尊、瓮以及大陶罐等,与龙山文化早期、中期的器物相比,它们确实成了庞然大物。这些大型器物,有一些应是贮存食物的用具。只有农业的相当发展,制作大型容器才成为必要。在这个阶段上,专用酒器也出现了。在二里头遗址的一些墓葬中发现有细长的觚(gu)、有带管状流的[he],还有那种三个空足、有耳有流的[gui]等专用酒器,足见当时饮酒风气十分盛行。有的文献上记载说,古时候用黄米做“酒”是夏代第六个国王少康发明的。我们知道,酿酒的主要原料是粮食,没有相当多的粮食收获,大量酿酒是不可能的。所以从专用酒器的普遍出现,就可以推测出农业生产发展的概况。以青铜铸造为主的手工业从夏铸九鼎的传说看,夏朝的铜器制造应当是很有发展的。《墨子耕柱》篇说夏后“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左传》宣公三年说“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虽然至今还没有发现夏代的铜鼎,但已经发现了不少其它种类的铜器,二里头遗址的铜爵就有相当高的铸造工艺水平。西周初年分封诸侯时曾经封赐给鲁公伯禽以“夏后氏之璜”。春秋时期宋国叛臣外逃路过卫地,遭到卫人围攻,让他留下“夏后氏之璜”才肯放行。这些都说明夏代的美玉很为后世所珍贵。二里头遗址出土有许多种类的玉器,其中的玉柄形器的末端浮雕成兽头形,分为六节的器身上雕琢有兽面纹、花瓣纹,雕工十分精细,代表了当时的制玉工艺水平。《韩非子十过》篇说禹所作的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这种祭器据说就是漆器。二里头遗址出土有平底漆盒、漆豆、漆觚等,可以看出当时的漆器制造工艺。商朝以光辉灿烂的青铜铸造业著称于世。历年出土的商朝青铜器有数千件之多,许多铜器造型古朴奇特,厚重雄浑,纹饰繁缛,足为商朝文明的象征。早商时代的郑州二里岗遗址曾经出土多种青铜器,还发现两处铸铜作坊。晚商时代的青铜铸造可分为两个阶段。康丁以前的阶段,铜器多方形,如方鼎、方彝、方尊等,其棱角和中线处常以扉棱为装饰来增强器物的庄严和雄伟。这个阶段的铜器多无铭文,或仅标明器主的族氏。武乙以后的阶段,器物形制发生不少变化,如鼎足由原先的圆柱形变为中间略细的蹄足形,爵由平底变为深腹圆底等。这个阶段出现了字数较多的铭文,有多达40余字者。殷墟所发现的铜矿石是孔雀石,其中最大的一块重18.8公斤。商都所需的铜和铅可能产于今豫西、晋南一带,锡则来自南方。开采好了的矿石要先炼成铜料备用,这在卜辞中称为“铸黄吕”。殷墟有大规模的铸铜遗址,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当时铸造青铜器要经过制模、翻范、浇铸、修整等工序。铸造大型铜器常常要上百人乃至几百人的协同工作。司母戊大方鼎的鼎身和鼎足采取整体铸造的方法,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后再在其上安模、翻范、浇铸而成的。它的鼎身由4块腹范、1块底范、1块芯座,另加4块浇口范合在一起铸成,所需金属料在1000公斤以上。参考资料: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有关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以及相关的情况解释如下:经济方面:由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了郡县制的生产方式,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征伐自诸侯”,世卿世禄制被军功制取代,……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的奴隶社会政治制度为专制

  • 一句话概括先秦的政治经济文化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从奴隶制转变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这一变化的基础是农业的发展,地主阶级的兴起。经济影响政治,所以这个时候的政治,拿秦国的来说,它就率先通过商鞅变法确立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还有一部分诸侯仍然是分封制商代的社会概况: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信而有徵」的朝代,在各方面都有进步的发展.以下析述商朝的社会

  • 传统文化包括商朝历史吗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当然包括了。商代的文化体现最主要的还是商代的青铜器和甲骨文。在商代,我们的祖先那时已经学会了造青铜器,最著名的是鼎。最最珍贵的是在当时的青铜器上,已经能看到文字的雏形。当时的人们已经初步具备的文化艺术形态,在制造器具的时候融入他们的创造才能,无论是青铜器,骨器,还是木器,都知道用一些形状,花纹或计数

  • 西周的政治状况怎样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政治局面:1.分封制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己统治有机结合起来,周王朝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2.分封制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得以普遍实行,周王室用权力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3.分封制作为

  • 急求!高中历史春秋战国到秦汉关于政治,经济,民族,文化方面的总结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史百科

    1、春秋战国:伴随着社会大变革,科技繁荣,学术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后世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2、秦汉: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族政治经济联系加强,科技文化进一步发展。思想上“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取代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造纸术发明,天文、历法、医学成就显著。特点:①统一与多样化有机

  • 商周之后,为何鬼神之说急剧减少了?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

    有没有鬼神,这个谁说了算呢?这个问题待我们分析之后在来思考一下!要知道,在神话故事里。从上古开始皇帝大战蚩尤就有神仙相助,然后什么后羿,夸父,还有大禹治水几乎处处都有神仙的影子。直到封神之战后,世上传说的神仙数量就急剧减少,似乎都是随着封神榜上了天,不再理会人间世事。但是那只是神话故事,真实地情况是

  • 商朝时期,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这可以否定商代文明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吗? 请结合史实来说明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绝对是一个灿烂的文明!商人从一开始就是一农业为主的民族,商汤曾派毫人帮助葛人种地。甲骨卜辞中多次见到“其受年”(能获得丰收吗)的问语,反映商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在畜牧业在商代出土的除了有六畜的遗骸外,还有象骨,说明当时北方还有训象。并且掌握了猪的阉割技术,开始了人工养淡水鱼。手工业全部由官府管理,

  • 甲骨和青铜器对商朝的发展有何用出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1,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于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对中华民族五年年文明的延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西方各个国家并不承认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青铜器出现让生产力大幅度提升,同时也是的军事技术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壁垒.自从发现了青铜材质

  • 甲骨文对我国的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商朝甲骨文是我国比较成熟的文字,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商朝人迷信鬼神,不论什么事情都要向鬼神问卜.甲骨文已经具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构字规律.它的大量出现,说明商朝时我国中原地区已经有相当高的文明.众多的甲骨文,为研究商代历史和古文字留下丰富资料.甲骨文还保留了我

  • 甲骨文的出土对商朝的历史有何研究价值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

    河南安阳小屯清代王懿荣清末在北京做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全国唯一的一所大学的校长)。他是一位既精于文字研究,又有考古癖好的老先生。历史: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