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起码要在民国之后的事,所以说近一世纪。考古发现,可以推断逝去的历史。文献资料留下来的估计基本没有,要从民谣之类的着手,还有就是挖掘出来的文物,对照以后的文物比较推断。
夏商时的天文成就,简短点,10个字一内
原始天文学与夏商文化的起源
王宁
中华文化是以何为滥觞,至今难以说清楚,但笔者深信,初民对天象的认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中国的星象学是一门起源甚早的具有古老传统的学问。早在原始社会的母系、父系氏族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发明了星象学,用来指导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及各种行动……星象学在原始人及奴隶社会时期人们的头脑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是他们思维方式和认识水平的必然产物,是远古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1]但研究原始天文学的论著历来就不多,在现代,以郭沫若的《释支干》为代表,此文凿破了数千年来十二支与黄道十二宫关系的混沌,实为开辟鸿蒙之作。现在有史可查的原始时代为夏,次殷商,若得开启此二代文化的产生、发展史的大门,则可执中国原始文化起源之牛耳,在这个问题上,《释支干》篇可谓导夫先路,因为夏、商文化的起源,实在与原始天文学有极大的关系。
郭沫若在许多文章中认为,中国之天文学始于殷人,疑为殷之先人从西方携来[2],并没有说夏人是不是也有天文学,这不难理解,因为郭老的结论是通过对古文字的考释与考证上得出来的,而最早得文字就是殷人的甲骨文,夏人是没有文字的[3]。没有文字的夏代和先商时代有没有天文学呢?回答是肯定的,笔者认为夏、商二代的文化本是同气连理,“因为夏、先商是同时并行存在的”[4],所以,他们的文化是相通或相同的,“在夏王朝时期,商是其重要的方国部落,文献记载,夏、商交错于河、济间数百岁,夏亡而商兴,夏、商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对于建立奴隶制国家来说,夏王朝在前,商王朝于后,商文化又是夏文化的继承者。王国维曾指出:‘……夏商二代文化略同。……文化既尔,政治亦然’。……夏文化和商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虽然有不少差异,但有很多共性,是不易截然分开的”[5],此说极是。
试举一例:夏人称自己的高祖上帝为黄帝,袁珂云:“黄帝亦作‘皇帝’。皇帝者,皇天上帝之谓……此皇帝即上帝。”[6]殷人卜辞中亦有“上帝”一词(如《存》1.168),乃指高且(祖)[7],则即皇天上帝。郭沫若以为,即《山海经》中的帝俊,实乃狻猊,亦即狮子,为西方天文学黄道十二宫之狮子座,其a星称为“天界之王长”,亦称为地上之王长,即中国之轩辕宿中的前大星,中名轩辕十四,而轩辕即黄帝[8],也就是说黄帝轩辕即高祖(即后来的帝喾、帝舜),以此便可证明夏、殷二族对天文学的认识是一样的。由现存的文献和出土文物来看,殷人的天文学高度发达,以此推之,夏代亦必有丰富的天文学知识,但夏代无文字,不能记载流传而已。
探讨夏、商二代的文化,笔者认为应从其姓氏、图腾、祖先、国族名及居地名的起源入手,可得其主干。
因为关于殷商的资料多一些,下面就先谈谈殷商文化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