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中期,在甲骨文中已产生一套十进制数字和记数法,其中最大的数字为三万;与此同时,殷人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60个名称来记60天的日期。这是非常伟大的成就!
仰韶、龙山和商文化年代关系的划定为何是中国考古史划时代之发现?
仰韶文化指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范畴的文化。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今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以渭水河谷为中心,范围由陕西省宝鸡市向东延伸至河南省。生产工具以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各种水器、甑、灶等日用陶器以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现红色,红陶器上常彩绘有几何型图案或动物型花纹,是仰韶文化最明显特征,故也称为彩陶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原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600-4000年。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20世纪初,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1928年殷墟正式开始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殷墟是中国至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以安阳殷墟为代表的这一阶段的田野工作和考古研究,走过了中国考古学的最初阶段,以下两方面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是建立了中国考古学特别是以田野考古为代表的基本知识体系,探索并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二是造就和培育了一支中国早期的考古学者队伍,为后来的考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931年,梁思永主持安阳后冈遗址的第二次发掘,开启了按文化堆积的实际情况划分文化层的新方法,发现了仰韶、龙山和小屯“三叠层”,标志着中国考古学度过了诞生期,开始步入一个较为成熟的新阶段。他在错综复杂的地层堆积中,明确了仰韶、龙山和小屯(商)的叠压关系,首次判断出这些文化的发展序列。后冈三叠层的发现,建立了中国考古学的典范,成为中国近代考古学迈入成熟阶段的显著标志。
图为梁思永(左)与梁思成1935年在安阳殷墟考古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