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冲突和差异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冲突和差异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602 更新时间:2024/2/6 4:11:39

一、招呼语的差异日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第二,谈近况。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二、称谓的差异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西方在称谓上似乎“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上下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尊称对方为“老师”、“陈师傅”,有时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黄局长”、“经理”等。但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习用的称呼——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对“李老师”、“陈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也很少听他们称呼别人为“黄局长”“王经理”等。因为这一类称呼还没有变为像“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一样成为传统习用的称呼。三、告别语的差异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一位美国人在和他的中国朋友告别时说:“我会保持联系。”可是这位中国朋友等了一年多也未见只言片语,便抱怨他不讲信用。其实,这句话仅仅是一种告别词语,相当于“再见”,说话人并无他意,更没有作任许诺。此外,西方化中如果客人想告别,通常要提前几分钟将告别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主人表达,并征得同意,然后才可以离开。如果突然说“时间不早了”,随即站起来和主人告别,这在西方文化中是被认为不礼貌的

开放和保守,最明了的。饮食观念欧洲人都说世界上有三大美食,每一个版本里都有中国和法国的,只有关于第三家却说法不一,有说是意大利的,也有说是土耳其、突尼斯或摩洛哥等国的。尽管相持不下,但大家都有个共识,饮食常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一次在中餐馆举行宴会,饭店菜上得很慢,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近两个小时,但菜似乎才上了一半。临座的一位女士是第一次参加中餐宴会,忍不住问我,你们中国人请客都上这么多菜吗?我说,在中国还要多,通常是10道以上。她很惊讶,连说中国的宴会实在太丰富了,难怪中国的美食很有名。但过了一会儿,她又问我,有个现象很奇怪:中国人吃饭每次都上那么多菜,可为什么都长得那么瘦。而法国入每次菜很少,但为什么都比中国人胖呢?我一时语塞,但又觉得她问得多少有点道理,因为那天同桌的几个中国人都显得比较瘦弱,而几个法国人个个人高马大。想了想,和她讲了自己的一点想法:中国是个好客的民族,只有上了一桌子菜才觉得没怠慢客人。另外中国人有时候更注重形式,所以在中国的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似乎更实际一些,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下的工夫显然不如中国,但讲究的是其营养的搭配和保护。这是中、法饮食观念的重要差异,多少也反映出了中法文化性格的不同。对色彩的认识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一个国家和民族也一样,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有一次碰到欧盟委员会的一对教授夫妇,谈起上海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的中国民族服装,他们都说非常好看,但有一点不太明白,为什么亚洲领导人大多穿红色,而西方领导人则多选择了蓝色。我说颜色都是领导人自己选定的。大概亚洲国家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红色在中国文化里,也可能在整个亚洲文化中都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吉祥如意,所以亚洲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红色。我反问他们,蓝色在西方文化里代表什么?他们说西方人认为,蓝色代表静和沉着。想了想,我又补充说东西方文化差异实在是太大了,比如说龙在中国是民族的象征,而在比利时的蒙斯市则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作恶魔,被传说中的保护神圣米歇尔杀掉了,因此特意搞打龙节来庆贺除灾弊感谢米歇尔。教授夫妇也非常认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巨大,并认可文化需要交流。思维方式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象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而中国人则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比如把法语单词和中文文字加以比较,这一点就很明显。中国文字造词多注重形象,而法文里更多地注重考虑的是实用价值。像中文里的名片,法文里直译就是访问用的卡片,而航空母舰在法文里叫载飞机的军舰等等,都是从实际用途出发来造词的。而像压照片用的玻璃板,我们也是从其使用价值角度来造的词,但法国人就更加直观了,直译就是“放在照片上面的”。反映到绘画上更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中国画的大开大阖、泼墨写意和欧洲油画讲究的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等完全是属于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技术范畴,似乎很难有共同语言。欧洲人有时不太能够理解我们过于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我们有时也会认为欧洲人的艺术技巧过于写实本分,缺乏灵气。看多了欧洲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国人有时在感叹其技法写实细腻的同时,也会感慨欧洲大师们想象力的贫乏: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非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而我们的祖先不也画了几千年了吗,在那些美丽的仙女旁边加上几朵白云,她们不就飞起来了吗?多有意境,多有想象空间啊。这就是文化的差异。但是,差异带来的并不总是分歧,它恰恰给文化艺术大师们留下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如能从中找到一个准确的结合点,那不仅会给两个民族,而且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一种更具包涵意义的和谐与美丽,比如赵无极的画作就体现出了文化交融的无尽魅力。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究竟冲突有多大?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其实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激烈。其实,真正和西方文化水火不容的,是法家文化;但是,人们往往都把炮火集中在儒家身上了。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战火可谓是连年不休,当此乱世,思想界,也迎来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大繁荣。这场思想运动,可以说规模甚广,影响力相当庞大,纵观中国千百年来

  • 对中西文化冲突理解和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所谓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中西方文化因为发展环境不同所以存在着各种冲突比如中医和西医,中医重经验,西医重理论旅游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发扬当地的风俗文化,然而,一些不文明的游客增加了环境的负担,从而导致环境污染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 中国与日本的文化冲突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历史也算是一种文化···所以目前历史上的冲突比较多,这些大家都知道,也不想多说还有就是生活中的风俗文化冲突(比如中国某些地方、民族一生只洗三个澡,这个在他们眼中就很怪异)还有中国人口头文化总爱动不动‘恶口’,这在中国口头说也米恶意,例如2L;但如果在他们本土就会觉得很怪我们把买东西讨价还价视为很正常

  • 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有什么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文化差异霍夫斯坦特对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因此,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他们向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

  • 几十万年前的北京人都被发现了,为何却找不到夏朝遗迹?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世界上有四个文明古国,但是文明一直留存到至今而没有断层的只有中国一个,这几乎是全球公认的,然而却有人提出质疑,中古的历史文化也可能早就断层了,因为中国历史上的夏朝,到现在都没有被发现存在的痕迹,因此有人提出这样的质疑。但是比夏朝早个几十万年的史前文明都有迹可循,夏朝之后也是有明文记载,为何偏偏夏朝的

  • 商朝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青铜文化是最典型代表是各种青铜礼器、酒器,所以商朝也被称为青铜王朝。楼上正解,好像就是青铜器,青铜器发展到巅峰,然后周朝开始出现铁器

  • 商朝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商代的服装形式,主要采用的上衣下裳制,一般以小袖为多,衣服的长度大多在膝盖上下,不分尊卑,全部都制成上下两截.西周以前,也采上衣下裳制,那时的服装,不分男女,一律做成上下两截:一截穿在上身,称衣,襦是短上衣,短衣有两种,一种齐腰,一种至膝盖,襦为一般人平时所穿;一截穿在下身,称裳.衣後的裤褶,襦裙等

  • 商朝的服装什么样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文史百科

    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根据众多的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的汉服基本样式已经完全成型。这一时期的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衣和下裳(裙)。袖口较窄,没有扣子,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蔽膝”,用来遮蔽膝盖。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

  • 长江以北第一个且中国第一个商文化遗址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

    殷墟。20世纪初,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1928年殷墟正式开始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殷墟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

  • 商朝明明文化繁荣,为什么还盛行活人祭奠呢?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

    商朝的文明程度可能要远远高出于我们的想象。在当时,就已经发展有文字——甲骨文,有规范行为的法律。而且当时冶金制造业发达,并开始制作青铜器。比起前代的夏朝,商朝的文明程度的确进步了很多。既然商朝文化繁荣,那为什么还盛行活人祭奠呢?我们都知道,商朝是一个迷信的朝代,当时极度盛行“巫文化”。根据相关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