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夏商与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朝:王位世袭制2、商朝:内外服制、甲骨文(占卜)最能反映商朝的社会生活3、西周: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目的:拱卫周王室的统治分封制: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前代帝王的后代封国:齐鲁燕卫晋宋权利:周王将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口分封给诸侯王义务:①服从周王的政令②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③对周王承担各种军事义务作用:①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②使西周成为当时的强国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周王室通过分封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缺点: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容易造成分裂割据的局面。宗法制度: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大宗、小宗相对而言。作用:①保障了贵族的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把国和家相结合,防止了内部的纠纷,强化了王权。礼乐制度: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二、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确立1、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一些诸侯进行争霸战争。2、战国时期:诸侯间竞争激烈,各国进行政治和军事上的改革,秦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3、秦朝:BC221年灭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制国家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①首创皇帝制度,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行政和军事等大全总揽于手。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依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军务御使大夫:副丞相,掌管律令,监察百官。③地方:采纳李斯建议,废分封,实行郡县制。郡县两级长官均由皇帝任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一、夏商与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朝:王位世袭制2、商朝:内外服制、甲骨文(占卜)最能反映商朝的社会生活3、西周: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目的:拱卫周王室的统治分封制: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前代帝王的后代封国:齐鲁燕卫晋宋权利:周王将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口分封给诸侯王义务:①服从周王的政令②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③对周王承担各种军事义务作用:①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②使西周成为当时的强国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周王室通过分封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缺点: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容易造成分裂割据的局面。宗法制度: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大宗、小宗相对而言。作用:①保障了贵族的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把国和家相结合,防止了内部的纠纷,强化了王权。礼乐制度: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二、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确立1、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一些诸侯进行争霸战争。2、战国时期:诸侯间竞争激烈,各国进行政治和军事上的改革,秦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3、秦朝:BC221年灭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制国家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①首创皇帝制度,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行政和军事等大全总揽于手。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依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军务御使大夫:副丞相,掌管律令,监察百官。③地方:采纳李斯建议,废分封,实行郡县制。郡县两级长官均由皇帝任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④制定秦律:轻罪重刑。影响:彻底打破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制度的基础。但高度皇权致使阶级矛盾激化,加速了秦政权的瓦解。规律方法总结:郡县制和分封制度影响不同的原因:①分封制同宗法制相联系,是以血缘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不得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③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自主权,容易发展成为割据势力郡县制削弱了地方自主权,使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汉代:初期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使诸侯王势力不断增大,严格威胁了中央集权,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武帝实行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大封节度使,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较大的自主权,唐中后期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扩大之后形成五代十国割据的局面。宋代:收精兵:禁军一半收归京师,一半留守地方,实行统调分离。统兵权归三衙,调兵权归枢密院。削实权: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各州设通判,可向朝廷直接汇报,知州由文官担任。制钱谷:各地赋税地方只保留一小部分,其余的运往京师,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影响: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是后期的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元代: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直接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加强了中央集权,是现在省的开端。宣慰司是介于省与州之间的一种偏重于军事的监司机构,一般掌管军民之事。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事物。2、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汉代:汉武帝建立中朝制度,是由皇帝的亲信组成的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变成外朝,逐渐退出执政的地位。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度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议驳尚书省:负责执行交由六部影响:三省间相互牵制又互相补充,挺高了办事的效率,完整相权被分割,加强了中央集权宋朝:中书门下是宰相办事机构,掌管行政枢密院掌管军事三司省掌管财政参知政事为副丞相,掌管行政权元朝:废三省,只保留一省中书省,宰相的权势又逐渐变大。明朝:明太祖废除了丞相,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明成祖设内阁制度,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清朝:清初重要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雍正设军机处,只能跪授笔录,简化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但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3、选官制度:战国至汉初:军功爵制汉武帝:察举制(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征辟制(中央和地方官向社会征聘人才)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门第来担任官吏。隋唐时期:科举制度,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考试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分科考试隋炀帝:设进士科唐太宗: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武举和殿试。影响: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代所沿用。4、监察和谏议制度:监察:御使大夫、刺史谏议:门下、谏院、都察院。第二部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发达的古代农业(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在世界上最早培植粟、水稻。2、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火耕)3、商周:少量青铜农具,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4、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5、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6、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工具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2)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三人后发展成二牛一人,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3)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犁评,标志我国传统犁的基本定型,一直为后世所沿用。2、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西域的坎儿井(2)灌溉工具:曹魏时的翻车(人力)唐朝时的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的风力水车。我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农具、技术和水利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以家庭(生产单位)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生产领域)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目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1、耕作方式: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①商周,土地国有集体耕作。井田制②春秋战国,个体耕作。2、形成:(1)条件: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使劳动者有可能独立进行生产活动;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使劳动者获得一定的土地。(2)时间:春秋战国时期3、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4、评价:积极: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具有生产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较长时间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推动古代经济发展和中国文明发展的基础。消极: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又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迟滞不前,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手工业: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1、发展的历程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收归官办。冶金、制瓷、丝织等领域在世界上一直领先。(二)发达原因国家权力的支撑(三)主要成就(1)高超的冶金技术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技术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和推广秦汉时期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灌钢法(2)享誉世界的制瓷业西方称中国是“瓷器大国”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从17世纪起,欧洲国家开始生产瓷器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瓷器外销宋代: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出现五大名窑元代:青花瓷、彩瓷明:景德镇是著名瓷都,五彩、斗彩瓷清:珐琅瓷;粉彩;西餐具、鱼缸等(3)异彩纷呈的丝织业原始社会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代织机出现,可织多种丝织品西周斜纹提花织物西汉政府织室规模大,有数千人,有“丝国”之称唐朝技术提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吸取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缂丝技术。宋朝品种繁多,吸收写实风格明清水平超过前代,特别是细致精密的缎。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苏州、杭州、南京是丝织业中心。(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是古代社会稳定的因素;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1、整体状况:小农经济;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2、发展历程魏晋南北朝:遭摧残隋唐:恢复发展两宋以后:艰难发展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取代麻、丝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衣料。明中叶: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雇佣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时授值”),也就是出现了的资本主义萌芽。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