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商代崇拜哪些神?

中国商代崇拜哪些神?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563 更新时间:2024/4/24 4:27:47

有一文章讲的是自然神的祭祀,太长了,先给你一部分吧,讲的是祭祀自然诸神的二气象崇拜(一)气象诸神的神性与神格上古人们的“万物有灵”观念中,有视自然界风、雨、旱、雷、云、虹、雪等等气象现象,无不通寓神灵之性,这在上代神话故事里不乏其说,在殷墟甲骨文中也有所揭示。《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云:“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山海经大荒北经》有云:“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风师又称风伯,魃为旱魃。凡风、雨、旱皆成为人格化的天神。《韩非子十过》云:“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淮南子原道训》云:“令雨师洒道,使风伯扫尘。”当系同一神话。旧注有谓“雨师,毕星也;风伯,箕星”,按此殆出自《诗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俾滂沱矣”,以及《洪范》:“星有好风,0177@星有好雨”,旧注,“箕星好风,毕星好雨”,当是神话想象与俗信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淮南子本经训》有云:“缴大风干青丘之泽”,高诱注:“大风,风伯也,能坏人屋舍”。《离骚》云:“后飞廉使奔属”,王逸注:“飞廉,风伯也”,洪兴祖补注:“飞廉,神禽,能致风气。”甲骨文风字从鸟作,似有这类神话背景。《太公金匮》有谓“风伯名姨”。《帝王世纪》称黄帝“得风后于海隅”。则男性风神又有传为女性天神者。大凡说来,风伯、雨师似为东南地区先民心目中的崇拜之神,旱魃似为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先民的信仰之神。雨师又称■、■翳、屏臀。如《天问》云:“■号起雨”,王逸注:“■,■翳,雨师名也。”《山海经海外东经》云:“雨师妾在其北,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龟。”郭璞注:“雨师谓屏翳也。”《风俗通》又有谓“玄冥,雨师也。”魃为女性旱神,一称旱魃。《诗大雅云汉》云:“旱魃为虐,如如焚”,毛传:“魃,旱神也。”又称耕父,则变为男性旱鬼,《山海经中次十一经》有云,丰山“神耕父处之,常游清冷之渊,出入有光,见则其国为败”,旧注:“耕父,旱鬼也。”《淮南子主术训》有云:“汤之时,七年旱,以身祷于桑林之际,而四海之云凑,千里之雨至。”大概上古时期中原地区的农耕民族,通将旱魃视为虐神。先民出于对雷响闪电威力的恐惧,又有雷神之类的崇拜,并基于原始思维,而有神话的再思考。《山海经海内东经》云:“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入头,鼓其腹。”雷鸣降隆,容易与鼓声发生联想,但必当在有鼓后方有之。鼓在龙山时期已颇流行,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即出有鳄鱼皮作鼓面的木鼓和陶鼓。据说陶鼓的始见,可上推到距今5000多年前的大位口文化时期①。大概雷神鸣鼓的神话就产生于这一时期。雷神又称雷兽,《大荒东经》有云:“黄帝得之(夔),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郭璞注:“雷兽即雷神也。”是天神的雷神又被拟为动物神。但在多数神话中,雷神总以人格化的神出现,有时称作雷师,《离骚》有云:“雷师告余以未具。”一称雷公,《楚辞远游》云:“左雨师使径侍兮,右雷公以为卫。”《论衡雷虚》有云:“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扣击之音也;其魄然若敝裂者,椎所出之声也;其杀人也,引连鼓相椎,并击之矣。”甲骨文雷字有作连鼓形,一辞云:“……呼摧……雷”(《合集》19657),《说文》谓:“摧,敲击也”,似商代已有类似的神话题材。甲骨文又云:“贞兹雷其雨”(《合集》13408)、“贞雷不惟祸”(同上13415),知商人心目中的雷神,有致雨和作祸惩戒人间的神力。旧说有谓雷公名丰隆,如《穆天子传》云:“天子升于昆仑,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注谓:“丰隆,雷公也。”此盖以雷声隆隆如连鼓相椎而得名。但丰隆又有被说为云师或云神之名。如《离骚》:“丰隆乘云”,王逸注:“丰隆,云师。”又《楚辞九歌》有祭云神之《云中君》篇,王逸谓云中君即“云神丰隆也,一曰屏翳。”按此说似有误传。上文已述,屏翳为雨师神名,殆出雨降如屏翳蒙。丰隆取雷声隆隆为名,《淮南子天文训》云:“季春三月,丰隆乃出,以将其雨”,旧注:“丰隆,雷也。”“丰隆乘云”似指雷神乘云的神话构想,犹甲骨文有言“云雷”(《合集》13418),有言“各云自北雷延”(同上21021),《论衡龙虚篇》有言“云雨至则雷电击”,其中容或有本之观云伺候的礼俗背景而产生的想象。《淮南子天文训》云:“阴阳相薄,感而生雷,激而为霆,乱而为雾。”《周礼春官保章氏》有谓:“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象。”大概人们很早就从登观望云,辨识自然现象中晤得云能致雷。口凶丰隆虽非云神名,但古人心目中自有云神崇拜。《离骚》云:“帅云霓而来御。”《云中君》言云神“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旧注谓“天尊云神,使之乘龙,兼衣青黄五采之色,居无常处。”可知云神曾被人格化。但在商代,尽管人们以为云有神灵之性,却似乎尚未使之人格化。甲骨文有言“河害云。岳害云。高祖亥害云。”(《屯南》2105)云神表现出易受山川神祗或先公祖神侵害的柔性。云气多变,其形状色彩各异,《史记天官书》有登高而望云气之候,谓“稍云精白者,其将悍,其士怯。其大根而前绝远者,当战。青白其前低者,战胜。其前赤而仰者,战不胜。阵云如立垣。杼云类杼。轴云搏两端兑。杓云如绳者,居前亘天,其半半天。钩云句曲。诸此云见,以五色合占。”《左传僖公五年》有云:“登观台以望,……必书云物。”前引《周礼》有“以五云之物辨吉凶”云云。商代似已有这类望云气之候,甲骨文云:不见云。(《合集》20988)兹云其■。(同上13389)兹云其雨。(同上13649)各云不其雨。(同上21022)兹云延雨。(同上13392)九日辛未大采各云自北,雷延,大风自西,仔云率雨。(同上21021)■字从人从戌,戌为斧钺之兵器,殆商人亦有某云主战之占候。另又有云致雨,致雷、致晴启、致大风之占候。商人还常常祭不同的云:呼雀燎于云,犬。(《合集》1051)燎于帝云。(《续》24.11)燎于二云。(《林》114.18)庚子酒三穑云。(《合集》13399)贞燎于四云。(同上13401)惟岳先酒,乃酒五云,有雨。(《屯南》651)……若兹……六云……其雨(《合集》13404)癸酉卜,又燎于六云六豕卯羊六。癸酉卜,又燎于六云五豕卯五羊。(同上33273)癸酉卜,又燎于六云五豕卯五羊。(《屯南》1062)一云至六云,似反映了商人的望云,其所观云的色彩或形态变幻,或有特定的灵性征兆。祭仪主要用烟火升腾的燎祭,兼用酒祭。用牲有犬、豕、羊,凡云数多者,用牲数一般也相应增多。在古代人的信仰观念中,虹的气象现象,也被赋予神灵之性。《诗风》有云:“在东,莫之敢指”,毛传:“,虹也。”孔疏:“虹双出,色鲜盛者为雄,雄曰虹,者为雌,雌曰霓。”虹或霓大多视为妖祥,故有不得随意用手指虹霓的禁忌。《淮南子天文训》也说:“虹霓慧星者,天之忌也。”《逸周书时训》有云:“虹不[时]见,妇人苞(色)乱”,“虹不藏,妇不专一。”《释名释天》云:“其见,每于日在西而见于东,啜饮东方之水气也。见于四方曰升,朝日始升而出见也。又曰美人,阴阳不和,婚姻错乱,淫风流行,男美于女,女美于男,互相奔随之时,则此气盛。”《易通卦验》云:“虹不时见,女谒乱公。”不过,古代未必均视虹霓为妖祥,《诗纬含神露》有云:“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帝舜。”“瑶光如霓,贯月正白,感女枢生颛顼。”即视虹霓的出现为吉祥之兆。甲骨文虹字作桥梁之形,寓赋形伺候的意义。辞云:庚吉,其有设虹于西。(《合集》13444)九日辛亥旦,大雨自东少……虹西……(同上21025)昃亦有设,有出虹自北,饮于河。十二月。(同上13442)有祟,八日庚戌有各云自东冒母,昃亦有出虹自北,饮于河。(同上10405)虹饮于河,类于上引《释名》“啜饮东方之水气。”《黄帝占军诀》亦有云:“有虹从外南方入饮城中者。”大概商人于殷墟小屯附近曾见虹北出洹水上,故有饮于河的联想。然吉、有祟与出虹对文,知商人心目中虹的神性,既有善义,又有恶义。甲骨文又有云:庚寅卜,■,贞虹不惟年。庚寅卜,■,贞虹惟年。(《合集》13443)年谓年成。是知商代有视虹持有预示年成丰稔的神性。古代又有雪神崇拜。《淮南子天文训》云:“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旧注:“青女,天神青霄玉女,主霜雪也。”有时落雪降霜不合季节,则被视为不祥,要致祭宁灾,《左传昭公元年》有云:“雪霜风雨之不时,于是乎■之。”■有宁息之义①,是言宁息雪霜风雨之祭。今从甲骨文得知,早在商代,已有雪的崇拜,辞云:旬有祟,王疾首,中日雪祸。(《前》6.17.7)雪与祟祸相系,是商人心目中亦视雪有神灵之性,甚至以为是商王头痛疾患的征兆。商代又有祭雪行事,有一组卜辞云:其燎于雪,有大雨。雪暨■酒,有雨。惟■燎酒,有雨。燎于■,亡雨。(《英》2366)祭雪之祭仪有燎、酒两种,亦通见于其他气象现象的祭祀场合。辞中兼祭的■、■两位神格,是与雪雨有关的气候神。前者大概为寒神,字从门从■,殆有寒裂闭门之义。《淮南子时则训》云:季秋之月,“寒气总至,民力不堪,其皆入室”;仲冬之月,“审门闾,谨房室,必重闭。”《吕氏春秋贵信》云:“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刚,地不刚则冻闭不开。”《淮南子地形训》云:“北方曰北极之山,曰寒门”,高诱注:“积雪所在,故曰寒门。”《礼记月令》有谓三冬“祀行”,旧说“行,门内地,冬守在内,故祀也。”凡此,均当是商代祭寒神之余绪。与寒神■对文的闪,似为暖神,字从火在门内,有暖温之意。《天问》云:“何所冬暖。”《淮南子人间训》云:“寒不能暖。”《说文》云:“暖,温也。”束《饼赋》有云:“三春之初,阴阳交际,寒气既除,温不至热。”《礼记乐记》云:“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朱熹《诗集传》卷八云:“阳气之在天地,譬犹火之著于物也。”《黄帝内经素问》:“彼春之暖”,注云:“阳之少谓暖。”《淮南子地形训》云:“东南方曰波母之山,曰阳门”,高诱注:“纯阳用事,故曰阳门。”甲骨文言祭寒神,均与雨雪连文,言祭■神,有雨而不及雪,则固寓暖意于其中,殆■神为冬春之交的气候神。《曲》有谓“朔方曰幽都,……厥民”,与燠通,亦系神名。《尔雅释言》:“燠,暖也。”《诗谷风小明》:“日月方奥”,毛传:“奥,暖也。”《洪范》谓“庶征,曰雨、曰、曰燠、曰寒、曰风”,注谓“燠,暖也。”《论衡寒温篇》云:“旦雨气温”,可为甲骨文祭■兼及卜雨做注。然则商代有暖神■,与寒神■,与当时的观象伺候之祭礼是有联系的。除此之外,商代人们视雹亦有神性,甲骨文有云:癸未卜,宾,贞兹雹不惟降祸。十一月。癸未卜,宾,贞兹雹惟降祸。(《合集》11423)雹可降祸人间,是对这一气象现象的神化。唯雹神崇拜,文献记载几无,具体内容难知,大概很早就被淘汰。总之,自原始社会至夏商以降,人们曾迷信各类气象或气候现象,乃有风、雨、雷、雹、云、虹、雪、旱、寒、暖等等的崇拜,构成人们心目中的众多天神。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类神的神性均有所下降,有的甚至被淘汰,甲骨文中恒见上帝令风、令雨、令雷、降(旱)诸辞,似亦表明,这类天神大体已变成上帝属下的小神。人们信仰观念的代变,总与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在宗教领域,也是有迹可稽的。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巫文化的产生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巫文化是上古时期以巫咸为首的“灵山十巫”在以今巫溪宁厂古镇宝源山为中心创造的以占星术和占卜术为主要形式,以盐文化和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地域特色文化。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吴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郭璞《巫咸山赋》更载“巫咸以鸿术

  • 中国古代的巫文化发祥于哪个地区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巫文化的发源地,不是别处,正是巫咸国。说起巫文化,我们必须首先要弄清,人们口耳相传广泛使用的巫文化、巫术、巫师等概念中的巫究竟是指的什么?对此,学界目前尚未作出严密定义,但从已有的研究来看,毫无疑问,巫指的就是神与人之间的一种媒介,也可以说是一种通灵的职业。而从事这一高尚职业的人则被叫做巫师,他们是

  • 求“楚巫文化”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史百科

    一看地你问题就感觉是为穿越做准备诶.....楚巫文化就是流传在楚地的巫文化...你的12问题都解决..这是巫文化的简介另外找了段解释:巫风文化是一种南楚独特的风俗文化巫风,是指女巫通过歌舞以娱神、祈求鬼神降福禳灾的一种宗教仪式。巫风起源于远古,是早期人类人神不分观念的体现。殷商时代,中原地区亦盛行此

  • 什么是四巫日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

    指美国市场于季月(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第三个星期五之衍生性金融商品到期结算日,预期中商品价格会有较大的波动。股指期货、股指期权、股票期权以及单一股票期货,都在今天同一时间到期交割。这四种资产类别同时交割会带来剧烈的市场波动,多头空头相互博弈。而当日最后交易小时称为四巫小时,为纽约时间下午三时至

  • 巫文化的巫与占卜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

    占卜是一项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在国外亦有各种各样的占卜形式,但是,此处所进行的关于占卜问题的探讨,主要以中国古代占卜为观照的焦点,使用材料大多为中国古代文献。然而,不管是中国古代的星占、筮占、龟甲占,还是古巴比伦时期流行的脏卜,古希腊罗马时期盛行的占星术,都具有一种相通的思想基础和行为方式。占卜之术曾

  • 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①中国最早建立封建制度,是当时社会制度最先进的国家;②统一是历史的主流,社会相对稳定;③国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建了龙古代文化,也能不断吸取外来先进文化提高自己;④中国农业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动科技发展;⑤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造

  • 商王朝文化发展的标志是?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自从汤灭夏以后,夷族的势力就由今天的山东省陆续涌入今天的河南省。当时夏族及黎族一部,因为受到商朝的压迫,纷纷向四方迁徙。据说楚国的先祖,就是在此时由中原南迁的;而夏桀逃到南巢,也是一部分夏人迁往南方的迹象,但夏、黎两族中大部分还是居留原地,成为了商朝的臣属。商入主中原后,中原大部分夏族虽然被商人统治

  •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1.时间:原始社会时期从最早的原始文化算起,中国文化已有200万年的历史。大约在距今7000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1954年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距今约6000年。陶盆内壁上的人面鱼纹图案,线条生动、明快、形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文化特征分别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分为四大阶段: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原始社会时期:从最早的原始文化算起,中国文化已有200万年的历史。大约在距今7000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二、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时间:夏、商、周时期,具体是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2

  •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状况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其中诸如以人为本,讲究诚信,强调和谐,重视教育,倡导德治等等,在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建设中,仍然是重要资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