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孙策对太史慈有何知遇之恩?为何拒绝曹操的招降?

孙策对太史慈有何知遇之恩?为何拒绝曹操的招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998 更新时间:2023/12/20 21:25:25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太史慈被绑到孙策跟前,孙策问:要是你生擒了我,会如何处置我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198年,孙策见被五花大绑的太史慈向自己走来,忙上前帮他解绑,拉着他的手说道:“现如今你已成阶下囚,要是当年你生擒了我,会如何处置我呢?”

太史慈,字子义,身长七寸,美须髯,善于骑射,箭无虚发,是个名副其实的神箭手。自幼好学,长大后担任本郡奏曹史。当时本郡和本州发生了嫌隙,结案的关键在于让负责刑赏的有司先知道,才能争取更多的胜算。

本州的奏章早先一步发给了相关负责的官吏,郡守害怕落后本州会产生不利,就海选一名可靠的人。时年二十一岁的太史慈被选中后,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地,终于抢先一步在州吏到达前赶到。

太史慈看着着急忙活赶来的州吏,不疾不徐地问道:“你也是来求通章的吗?”州吏如实答说是的。太史慈就向州吏提了两个问题:一是奏章何在?二是奏章提署确定无误吗?”州吏不清楚太史慈是何方人士,以为是有司的手下,遂把奏章递给了太史慈。

太史慈见了奏章,二话不说拿刀毁了,州吏怒气冲冲质问太史慈。太史慈这才如实交代,自己封郡守命令前来视察州吏是否已经把奏章上呈给有司,现如今州吏的奏章被毁,他也做事过于应激,定会受罚,不如一起逃亡。遂两人同行逃亡,而后又独自回城,把奏章呈送给有司。

有司接到郡守奏章后,州官再次呈送的奏章就晚了一步,州官在这事上吃憋,便把太史慈给恨上了,太史慈也怕州官从中陷害,便避居在辽东。

公元193年,北海相孔融得知这事后,对太史慈称赞有加,多次派人给太史慈的母亲送去赠礼。时逢孔融在都昌被黄巾军将领管亥给围困了,太史慈刚好从辽东回到家。母亲对他说道:“自你出行后,北海孔融对我关怀备至,现如今他被贼人围困,你应该前去报答他的恩情。”

太史慈听了母亲的话后,便独自一人奔赴都昌。无奈黄巾军围城太密,太史慈趁夜冲入重围面见孔融。他提议可让他率军前去征讨贼人,奈何孔融想等援兵来救,迟迟没有应允。

岂料半月有余,援兵迟迟不来,贼兵围城更紧,孔融也慌神了,想寻一个勇将杀出重围到平原相刘备那而请求援助,奈何城中无人敢往。这时,太史慈主动请缨,他愿意一试。

次日,太史慈严装饱食后,带上弓箭,骑着马,打开城门来到城壕边上练习射箭,练完后就回到城里。反复几日,城外的黄巾军从一开始的抵御到无视,太史慈瞅准时机,见黄巾军松散无视,遂快马加鞭冲出重围直奔平原求见刘备,请求刘备出兵援救。

刘备得知后,点将出兵,很快就把黄巾军给打退。孔融得救后,对太史慈更加器重。太史慈返回家中后,母亲也对他能报答孔融的恩情甚是开怀。

公元195年,太史慈渡江到曲阿相视刘繇,还未到就得知孙策攻到东阿,刘繇命太史慈侦视敌情。一日,太史慈和一小吏来到神亭,和孙策一行十三人相遇。太史慈丝毫无惧色,策马上前和孙策厮杀。孙策刺向太史慈的座下马而揽得太史慈系的颈后手戟,与此同时,太史慈亦抢得孙策的头盔。两人连番厮杀,直到双方部下都赶到才罢战。

太史慈守护刘繇败奔豫章,孙策已平定了宣城以东一带,惟泾县以西有六县尚未平服。太史慈屯兵泾县。孙策得知后,亲自领兵攻打泾县,太史慈不敌最终被俘,也就发生了文中开头的那一幕。

孙策问到当日神亭一战,要是他被太史慈生擒结果会如何?太史慈不慌不忙地说:“这个不好说。”孙策听后爽朗大笑,对太史慈说道:“今后的路,咱们两人一同闯!”还拜太史慈为门下督,还与兵权。

刘繇的旧部散乱无主,孙策让太史慈前去安抚招用,太史慈领命而去。左右心腹却对孙策说道:“太史慈这一去铁定是不会回来的。”孙策不以为然,他自信满满地说道:“子义舍弃了我,还能投奔谁呢?”

果然,六十日后,太史慈带着刘繇旧部如期而返。太史慈的如期归来,也让孙策的一众部下对他有了改观,更是让孙策对他倍加器重。

当时刘表从子刘磐,十分骁勇,数次在西安诸县为非作歹,孙策命太史慈为建昌都尉,兼治海昏,并督诸将共拒刘磐,刘磐慢慢地就销声匿迹。

太史慈的一手好箭法早就人人皆知,曹操曾给太史慈送去一份书信,信中只放了当归,希望太史慈能前来归附,可见曹操对太史慈的重视。

骁勇猛将太史慈,却英年早逝,享年四十一岁。他在垂危之际,还感叹道:“大丈夫生于世上,应当带著三尺长剑,以升于天子阶堂。如今所志未从,奈何却要死啊!”

孙策和太史慈,两人备有惺惺相惜之感,孙策胸怀大志,知人善用,太史慈一生磊落,用实际行动报答了孙策对他的知遇之恩。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如果赵云代替刘备上阵和关羽张飞大战吕布,结果会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关羽、张飞、赵云三人能斩杀巅峰时期的吕布吗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首先,赵云虽然比刘备厉害,可是他和关羽、张飞没有配合。战场上,如果是多

  • 尤二姐究竟是怎么以弱者的身份赢得了更多的同情?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整理者为程伟元、高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

  • 为何说即便魏延掌握蜀汉大军之后,也打不过司马懿?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如果魏延掌权,他能打下中原吗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首先,魏延和杨仪火并,会消耗蜀汉的有生力量。诸葛亮病逝前,他将兵符交给长史杨仪。杨仪

  • 朱仝的排名为何超过了排第13的鲁智深和排第14的武松?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史百科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朱仝排名为何高于鲁智深和武松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梁山的排位有三靠,靠关系、靠功劳、靠能力。朱仝三样都占,排第12,超过排第13的鲁智深

  • 薛宝钗对贾宝玉为什么会有了后来的欲拒还迎?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整理者为程伟元、高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

  • 昆曲都有什么行当?昆曲行当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昆曲是我国戏曲史上的明珠,那么昆曲都有什么行当?因为早期昆剧属于南戏系统,所以它继承了南戏的角色行当体制,同时兼收北杂剧之长,以生、旦、净、末、丑、外、贴七行为基础角色。早期作品《浣纱记》反映了昆剧初创时期的角色分行法,即除遵循南戏的七行之外,还借鉴了元杂剧的小末、小旦等设置法,更增设小生、小旦、小

  • 如此有排场的生日会,为何成了林黛玉最可笑的一天?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整理者为程伟元、高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

  • 三星堆玉琮与良渚文化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

    考古学家们从三星堆中发掘出了玉琮,而玉琮是良渚文化中的代表文物之一,那么三星堆玉琮与良渚文化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历史吧小编认为,或许这两种文化有着一定的一致性。1、三星堆发现玉琮玉琮是中国史前时期,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发明的一种玉器,大约距今5000年前出现,它的特点是外方内圆。良渚文明时期玉琮和圆形

  • 为何说王熙凤的最终原谅是自愿的,也是被逼迫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整理者为程伟元、高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

  • 幌金绳是太上老君的法宝,为什么却到了九尾狐手中?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

    《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该小说主要讲述了孙悟空出世跟随菩提祖师学艺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除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该小说以“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