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荀攸有过哪些功绩,能让他从曹操手下的众多谋士中脱颖而出?

荀攸有过哪些功绩,能让他从曹操手下的众多谋士中脱颖而出?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812 更新时间:2024/1/16 3:54:55

“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是曹操夸奖荀攸的话,那他有过哪些功绩,能让他从曹操手下的众多谋士中脱颖而出?

一、谋刺董卓,得遇明主

中平六年(189年),独揽朝中大权的大将军何进为了巩固自身地位,博征智谋之士充实朝堂,征海内名士等二十余人,荀攸也名列其中,得拜黄门侍郎。然而因为何进的错误操作,不仅没有诛灭宦官,自己也付出了身死的代价,还将董卓这只凉州来的“野狼”引入雒阳。董卓之乱历时三年,他废汉少帝,放纵手下士卒烧杀抢掠,雒阳周围二百里内尽成瓦砾,不缺有志之士想要铲除董卓与其党羽,年轻气盛的荀攸也是其中之一。

董卓的残暴无道被天下怨恨,荀攸与议郎郑泰、长史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共同商议刺杀之事,“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肴、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然而事情败露,荀攸入狱,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荀攸又恰好碰上董卓被杀而得以免罪。后来荀攸又重新出来做官,打算在政通人和的蜀郡坐观天下局势,但因为道路不通,停驻在荆州,一待就是数年。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县,汉献帝封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曹操想起了曾经谋划刺杀董卓的荀攸,便写了封信给他,希望他能出山辅佐自己:“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而顾观变蜀汉,不已久乎”。荀攸的欣然允诺让曹操喜出望外,尤其是在一番促膝长谈后,曹操丝毫不掩盖自己的兴奋,对荀攸的从叔荀彧说:“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荀攸也开始了他跟随曹操作战四方、运筹帷幄的一生。

二、妙计百出,官渡大捷

建安二年(197)正月,曹操讨伐张绣,但荀攸并不看好,一是张绣与刘表各持所需,相恃为强,没有外敌的话这两人绝不会安然相处,但曹操要是起兵讨伐必然使得两人抱团取暖;二是曹操在被拜为司空后明显飘了,使得手下不少人也飘了,只有荀攸等人脑子清醒,劝说曹操不应该这么快下手,但曹操没有听从。

事后果然如荀攸所料,张绣举众投降,旋即复叛,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将典韦战死,后曹操又两度攻击张绣,但都没有将其击溃。在征张绣失利后,在荀攸的建议下,曹操又把目光放到了吕布身上,但这只“虓虎”显然也不是这么好啃的。吕布的固守让曹操头疼不已,在打算下令撤军时,荀攸再次进言曰:“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曹操于是引沂水、泗水灌城,大破下邳,生擒吕布。

建安四年(199),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紧盯许都,曹操则亲自率军屯于官渡,两家的决战一触即发。此时的曹操远比不过袁绍,加上汉献帝的衣带诏,袁绍首先发难,派大将颜良围攻白马,逼迫曹操亲自来救。面对气势汹汹的颜良,荀攸认为不可正面硬碰硬,而是声东击西,“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

荀攸再次料事如神,袁绍分兵应战,曹操趁机袭击白马,斩杀颜良。被摆了一道的袁绍立即命文丑、刘备追杀曹操,然而此时曹操仅有押送粮草辎重的六百骑兵,诸将都害怕将近的追兵,只有曹操和荀攸谈笑自若,“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

曹操心领神会,命令士卒故意丢弃辎重,袁军果然上前哄抢,被曹操一举击溃,文丑也死于乱军中。在斩了袁绍的左膀右臂后,荀攸又先后献计:派徐晃击败了为袁绍押粮草的韩猛;建议曹操听从投靠的许攸,斩杀了淳于琼;劝说曹洪接受张郃、高览的投降。在官渡大捷上,荀攸哪怕排不上功劳第一,也可以说是第二了。

三、多谋深算、猝然长逝

建安七年(202年),袁绍病死,他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不和,不想着为父报仇,反而相互仇视,袁谭不敌袁尚,向曹操乞降。就在曹操纠结是先攻刘表还是袁尚时,荀攸再次站了出来,说出和众人不同的意见。

荀攸认为刘表年老力衰,只想守着荆州这块地方,倒是不足为虑。反观袁谭、袁尚兄弟才是心腹大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借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因此荀攸建议曹操应该借着这两兄弟不和的机会一举消灭之,曹操听从,斩杀了袁谭、袁尚,平定乌桓,彻底肃清了袁氏势力,平定北方。

在消灭袁氏后,曹操上奏汉献帝为荀攸请封,赐爵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论功行赏,将荀彧排为第一,荀攸次之,“增邑四百,并前七百户,转为中军师”。建安十八年(213),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荀攸还担任了尚书令一职。然而仅一年后,荀攸跟从曹操征孙权,在路上就去世,“攸从征孙权,道薨。太祖言则流涕。”

“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后人常常喜欢将曹操手下的五大谋士排个高下,但不同于心怀汉室抑郁而终的荀彧、放浪形骸却英年早逝的郭嘉、策谋深长但阖门自守的贾诩、善断大事却性格刚戾的程昱,荀攸也有自身的优点,那就是算无遗策的同时心思缜密,颇有一种“大智若愚”的意味,也难怪被曹操推崇为人之表率,“荀公达真贤人也”。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魏延身上有哪三个问题,无时无刻不压在诸葛亮的心头?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诸葛亮为什么不喜欢魏延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第一,魏延的名字问题。这个问题,一直被众多历史学家和三国爱好者们忽略了,但实际上,这是个非

  • 为贾蓉的欲望买单的人,为何不是贾珍,而是贾琏?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整理者为程伟元、高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

  • 汉末三国时期,取得成功的群雄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

    东汉末年,由于土地兼并越加尖锐,地主豪强拥有自己的兵马,再加上朝廷内部政治腐朽黑暗,外戚宦官干政,又无力管辖地方势力,因而造成群雄割据的局面。而这些割据势力又有着不同的兴起过程与发展脉络,反映出那个动乱时代的多元面向。那么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汉末三国的群雄要想成功为什么必须与某些士族集团合

  • 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什么要将刘洎视为"眼中钉"?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以刚正著称的大书法家褚遂良为什么要诬陷贞观

  • 三国时期,所谓的"张辽八百破十万"究竟是怎么回事?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张辽在逍遥津为什么只用八百人就击溃了孙权的十万大军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建安二十年(215年),曹魏大将张辽在逍遥津(今安徽省合肥市东

  • 先天政变中,李隆基有将太平公主作为主要政变目标吗?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唐玄宗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真的是为了打倒

  • 李靖也立了不少战功,为什么差点两次被李渊杀掉?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唐高祖李渊当年为什么两次想要杀死“大唐军神

  • 周瑜与鲁肃的政见不相同,为何周瑜推荐鲁肃接替自己?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反刘派”的周瑜为什么推荐“亲刘派”的鲁肃接替自己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东吴在汉末三国时期有“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为

  • 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杀中宗后,为何立李重茂为帝?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

    《新唐书·卷五·本纪第五》记载:“景云元年六月壬午,韦皇后弑中宗,矫诏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甲申,乃发丧。又矫遗诏,自立为皇太后。皇太子即皇帝位,以睿宗参谋政事,大赦,改元曰唐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杀中宗后,为何立李重茂为帝?李重茂,即唐殇帝,唐朝第六位皇帝,唐中宗李显

  • 曹操为何能够对与自己有杀子之仇的张绣既往不咎?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曹操为何不杀掉与自己有“杀子之仇”的张绣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公元199年,汉末军阀强人袁绍为了南北夹攻曹操,派遣使者去往南阳郡招降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