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尽长江滔滔来上一句:无际落木萧萧下
登高⑴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⑵,渚清沙白鸟飞回⑶。
无际落木萧萧下⑷,不尽长江滔滔来。
困难苦恨繁霜鬓⑺,潦倒新停浊羽觞⑻。
正文:
⑴登高:夏历玄月九日为重阳节,向来有登高的风俗。
⑵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啼声。《水经注·江水》引平易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海洋。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飘动回旋。回:盘旋。
⑷落木:指秋日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响声。
⑸万里:指阔别故土。常作客:长时间流浪家乡。
⑹百年:犹言终身,这里借指暮年。
⑺困难:兼指国运和本身命运。苦恨:极恨,极端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鹤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颓败,得志。这里指苍老多病,志不患上伸。新停:早先中止。重阳登高,例应饮酒。杜甫暮年因肺病戒酒,以是说“新停”。
译文:
天高风急猿声悲凉凄切,明澈水中群鸥嬉戏回旋。
无量没有尽的树叶纷繁落,长江滔滔涌来奔流不息。
悲对春色感慨流浪在外,晚年多病我单独登高台。
深为憾恨鬓发日趋花白,窘迫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赏析: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经过登高所见秋江风光,倾吐了墨客长年流浪、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大方激越、感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浅见。首联对起。墨客环抱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动员全联,一扫尾就写成为了千古传播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出名。秋天秋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墨客登上高处,峡中一直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象征。墨客挪动眼帘,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布景上,装点着顶风翱翔、不住盘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巧的绘图。此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神工鬼斧,天然成对。不只上下两句对,并且另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裕节拍感。通过墨客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没有一虚设,用字遣词,“尽谢斧凿”,达到了微妙难名的境界。更值患上留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罕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体现了夔州秋日的典型特色。墨客仰视茫无际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腾不息、滔滔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厚地抒发了本人的情怀。“无际”“不尽”,使“萧萧”“滔滔”愈加抽象化,不只令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有形中转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凄切的对句,显示入迷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澎湃声势。后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情理的。
前两联竭力刻画秋天景色,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标明墨客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严密地联络在一同了。“常作客”,指出了墨客流散没有定的生活生计。“百年”,本喻无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晚年。“悲秋”两字写患上沉痛。秋日纷歧定可悲,只是墨客目击凄凉恢廓的秋天景色,不禁想到本人沉溺堕落家乡、年轻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有限悲愁之绪。墨客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情感,归纳综合进一联“雄阔高浑,实高声弘”的对句之中,令人深深地感应了他那繁重地跳动着的情感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际”“不尽”,另有互相响应的作用:墨客的羁旅愁与孤单感,就象落叶和江水同样,推排不尽,驱逐不停,情与景融合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普通含义,添上久客孤单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晚年的感慨,诗意就更见深厚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墨客备尝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本人鹤发日多,再加之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解。原本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凭白无故地惹恨添悲,墨客的抵牾心境是容易了解的。前六句“飞腾触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有限凄切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怀,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描写眼前详细风物,好比划家的写意,形、声、色、态,逐个失去体现。次联着重衬着整个秋日氛围,好比划家的工笔,只宜传神会心,让读者用设想增补。三联体现情感,从纵(工夫)、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流散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鹤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困难是潦倒不胜的本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如同“何尝有对”,胸腹好象“有意于对”。细心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仅“全篇可法”,并且“用句用字”,“皆古当代人必不敢道,决不克不及道者”。它能赢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天经地义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