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地区的年例,少说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在我们的孩童时代,对年例可谓十分期待和向往。那个时代虽然物质十分匮乏,但总算有肉类上桌,宾客云集,热闹非常,还有很多看头,有游灯游船啦,有舞狮啦,放电影啦,搬大戏啦,至少也有木偶戏……在那个文化娱乐极少的年代,这些东西也是难得的了。恰好这个时候春耕未起,人们有闲,借这个机会走走亲戚汇聚汇聚,拉拉家常叙叙旧真是有吃有看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可近年来的年例似乎已经变了味儿,年例纯粹是大聚餐,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前后不过两个钟!可做年倒的为了这一餐早已忙得焦头烂额,客人散了主人也疲惫不堪了一一钱财的花费自不待言,总之一年比一年多,却眼不上人家的豪华……这两年已经有些人早早就放话一一我今年不做年例啦!
(1)家乡非遗故事春节:
量力而行,不要充大头鬼。做生意需要交际的,可以请相关客户,一般上班族请亲戚朋友开五台以内都的了。不用大鱼大肉,有心做就得。春节有哪些习俗最让你难忘?哪些习俗让你觉得有年味?对于这些习俗,我们应该怎样传承?
跳财神,唱麒麟!
(1)家乡非遗故事春节:
早安!谢谢邀请坐标山西忻州,最喜欢家乡(忻州静乐县)的过年习俗。
首先上一段家乡人年前备节的顺口溜:
二十三灶王爷爷上了天,
二十四扫窑腻炕扎上刺(农村土炕铺竹席子),
二十五点豆腐,
二十六馍馍蒸下两排溜,
二十七关住门门洗了脚(发jue音),
二十八下峰岭底(过去一个比较大的集镇)胡拾掇,
二十九拎上酒壶沽烧酒,
三十吃扁食(饺子)。
雷打不动的也是最具年味的是除夕中午的那顿饭:蒸莜面(意味着蒸蒸日上),一口大铁锅,一笼热气腾腾的莜面窝窝,配上番茄和羊肉两样荤素不同的臊子,再拌一盘黄瓜丝,美味爽口,一家人围坐一起,欢声笑语,吃的满脸喜悦。
除夕晚上女人们提前包好饺子,在灶台上灶王爷的位置摆上果盘,枣山,焚香。然后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晚守岁,十二点整大约春晚结束的时间,在院中摆放小供桌、供品,由家中男子对着天地祭拜俗称祭神,祭神完毕点旺火,放爆竹。
初一早晨,女人早早起来准备一大桌丰盛的早餐,煮饺子,饺子里提前包一到二枚硬币,谁吃到硬币谁就是当年最有福气的人,另外,大年初一忌说不好听的话脏话不吉利的话,大人不许对小孩发脾气。
年味渐浓,愿大家开开心心备年货。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