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为什么古代人都喝低度酒,而现代人都爱喝高度烈酒呢?

为什么古代人都喝低度酒,而现代人都爱喝高度烈酒呢?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494 更新时间:2024/4/4 14:03:47

谢谢邀请~专业酱香酒,回答非喜勿喷,谢谢!!!

真正研究酒的话,大家其实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就是似乎从古到今,酒量一直呈下降趋势。其实并不是酒量下降了,而是酒精度提升了,其实古人也是一直再追求更高的酒精度的,只是一直没有太多办法,一直到后来蒸馏酒的出现才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也迅速取代了以前薄酒的低位。

春秋时期的孔夫子号称“无量”,这个无量并不是没有酒量,有大海无量的意思。他是“不及醉”,也就是从来没有醉过,孔夫子最不喜欢鲁酒,说鲁酒太薄,这里还有个典故,因为鲁酒太薄而引发过战争。

到了唐朝,杜甫老先生有个著名的诗,《饮中八仙歌》,与诸君分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库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废万钱,饮入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投笔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据此歌,焦遂酒量最大,喝5斗还不倒;张旭酒量最小,3杯下肚就找不着北了。据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唐时一斗相当于现在5.94公升,焦遂饮酒5斗,当有29.7公升,接近60斤。

您会说,这焦遂酒量太大,似乎有吹牛嫌疑。那么好,咱们再挑几个不太吓人的。

首先是李白,杜甫说他“斗酒诗百篇”,他自己也嚷着要“一饮三百杯”,看来喝一斗是可能的。如前所述,唐时一斗是5.94公升,装满酒至少10斤,说明李白的酒量在10斤以上。

其次是李群玉,此人有诗如下:

晴日熏樱蕊,丰蒙雪满林。

请君三斗酒,醉卧白罗岑。

这李某请一朋友对饮,备酒3斗,俩人平分,每人一斗半,即使李群玉少喝一些,也得干掉一斗再少就不像话了,您试想,一大男人请客,自个拖滑不喝,单把哥们儿往死里灌,多没意思啊。

再其次是王源中,有回唐文宗赐他两大盘酒,每盘装10碗,每碗盛一升,他咕咚一碗,咕咚一碗,喝了个干净(参见《太平广记》卷233)。众所周知,10升为一斗,王源中喝下20升,刚好两斗,按每斗10斤算,也有20斤。

《晋史》中俩酒鬼,山涛能喝8斗,周能喝10斗,貌似比焦遂的5斗海量还要猛,其实不然。按历代量制,晋斗仅有2.02公升,连唐斗的一半都不到,这样的8斗酒只有30斤,10斗酒只有40斤。而且据《魏晋世语》记载,周那10斗酒“由旦至暮”,足足喝了一天,现在一个壮年男子,只要身体健康、肠胃正常、对酒精不过敏,在一天之内喝完40斤低度酒是可能的。

其实唐以前没有白酒,唐人诗词中多出现“烧酒”一词儿,该“烧酒”是指颜色发红的酒,而不是蒸馏酒),上至行政高层,下至黎民百姓,主要喝的是米酒、葡萄酒,还有发酵后只压榨不蒸馏的清酒。这些酒的度数都很低,按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记载的几种唐酒造法,酒精度都很低,大约不到3%,也就是清淡的啤酒水平。一直到现在,陕西都还有一种“稠酒”,低的度数才1.5度,高的也不到10度,这么一看,抛开一喝60斤的猛人焦遂不谈,像李白、李群玉、王源中等人的酒量并不特别出奇,至少在大陆北方诸省,我能找到一大批酒鬼可以跟李白一对一单挑。

至于焦遂的酒量,我认为可能是杜甫夸大了。退一万步,即使杜甫完全写实,在唐朝二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一个60斤海量的大酒桶也不是不可能。我翻过吉尼斯纪录,现而今全世界最能喝的人能干掉147瓶啤酒,比焦遂还牛。

到宋朝,中国男人的酒量似乎骤然下降。郑獬在其《勋溪集》第28卷中写道:“小钟连罚十玻璃,醉倒南轩烂似泥。”只能喝10小杯。曾几在其《茶山集》第37卷中写道:“所取何尝议升斗,一杯未尽朱颜酡。”一杯都喝不完。

这其实并不代表宋人的酒量下降了,其实是宋酒的酒精度提升了,沈括概述宋朝酒法,有一斛高粱一斛酒之说,原料和成品酒在容量上1:1,即便不经过蒸馏,酒的度数也不低,现在考证的话,宋酒好的能达到20多度,而28度就可以称得上现代意义的白酒了。

一直到了明清,白酒开始流行,特别是清朝,现代意义的白酒基本上就完全取代了以前的酒。其实古代文人喝酒追求的是酒后的那种“浑与物齐”的感觉,天地合一,飘飘欲仙!要按以前的度数,实在受不了,所以孔夫子喝不醉并不是他不想醉,而是实在酒太差了,没办法喝醉。

最后总结下,其实白酒的出现是自古以来人们的追求,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1)崇明非遗故事短篇:

在元代以前,就是到南宋为止的酒都是发酵酒,度数最多不高过二十;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发酵后就过滤而得;故有李白斗(十升)酒诗百篇,绿蚁新醅酒之类的诗句,像武松过景阳冈喝的那十八碗酒都是二十度以下的,甚至是十几度左右。

而到了元朝因为建立了莫大的欧亚版图以及完全统治中土后,将蒸馏酒放在了所有酒类之上,其目的是为了突出他们蒙古人自身的文化。虽然明朝时又兴起了发酵酒,使得华夏传统的酿酒工艺

得到发扬,但后来满清入关后,他们生于雪国,所以对高浓度和极度抗寒的蒸馏酒情有独钟,因此入口辛辣、浑身发热的蒸馏酒渐渐替代了香醇浓郁、后劲很足的发酵酒,成为了主流。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劳动中存在艺术吗?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

    劳动中存在艺术吗?答案是肯定的。虽然有自然世界的自然美艺术,但是更多的是劳动创造了社会,劳动创作了人本身,创造了艺术,因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智慧和结晶都是从劳动中得来的。我们的老祖宗就是因为劳动才让人类不断进化完善自己,虽然这个社会上的千奇百态。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也需要人类改造世界和征服世界。这个改造征

  • 南通有哪些名人?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南通历史名人众多,在政界、军界、科技、文化有很多出类拔萃的人物,两院院士30多位。今天介绍几位南通名人,以出生年月排序。季方(18901987),江苏南通海门市人。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讨袁战争、东征和北伐。1921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30年8月,参加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农工民主党前身),任中

  • 非洲民间故事谁的力气大?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

    有列那湖的故事、谁的力气更大、兔子怎样把光明带给动物、狮子为什么会吼、应得的报答、为什么狗是人的朋友、仙女弗丽莎和两个小姑娘、蛇魔、哈琳达的歌声等,其实反正是蛮多的,对不扫人,这个算不算?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吓得魂不附体,遂挟光绪等人慌忙出逃。他们装扮成老百姓模样,昼夜兼程,从北京

  • 大家还记得春节是怎么来的吗?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我是玉玲珑格格。据我所知,春节,又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从西汉以来,春节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春节指的是从腊八到正月十五。其中除夕和正月初一最为重要。在千百年的中华历史中,为了庆贺这个重大节日,形成了诸多习俗。有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

  • 月下老人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

    “SOSO问问”是腾讯旗下网站,只要拥有QQ帐号,无须注册,可以直接点右上方的登录链接登录,SOSO“问问”是腾讯推出的一款基于QQ的即时问答互动平台,遇到任何问题你都可以免费在“问问”中提出,亿万Q友和问问专家将及时地为你解答!如果你对某个领域有所专长,希望你可以加入进来,分享你的知识和智慧帮助网

  • 湖北什么最出名?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文史百科

    湖北出名的太多了,略举一二:我国四大名楼一黄鹤楼。长江天险第一桥一武汉长江大桥。将军县一红安。武术圣地一武当。御膳一荆州鱼糕。名烟一黄鹤楼。名酒一白云边。古代各人一关羽像(全球之最)。举不胜举……湖北'大武汉'最出名!

  • 关于春节的民俗小故事你知道哪些吗?你会讲给你的孩子听吗?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中国民俗历经了几千年了,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一些地方特色的民俗。放鞭炮:过年在很多地方都有放鞭炮的习惯,但现在很多城市禁止燃放鞭炮,已经没有了这样的民俗。贴对联:家家户户都会在家门口贴上对联和福字,寓意一年顺顺利利,风调雨顺。年夜饭:大年三十等我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北方大多习惯包饺子。压岁钱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免费在线听mp3音频资源,求百度网盘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免费在线听mp3音频百度网盘资源链接:?pwd=wycs提取码:wycs手艺人成功的背后是一条曲折坎坷的求艺之路。在这条路上,他们留下了太多曲折精彩的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免费在线听mp3音频百度网盘资源链接:?pwd=wycs提取码:wycs手艺人成功的背后是一条曲

  • 流失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流逝的文化都是小众文化。因为使用者消失或者有了新的文化代替原有的文化。这个流失的比较多,突出的就是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由于国人不知保护运用,现在几乎都断了。虽然现在还有,但都是从周边国家又重新引进来的,临近的日本韩国对我国的古代文化保护的不错,比如典籍,建筑风格,造像艺术等

  • 中国最传奇死刑犯,枪决当日逆天改命。你知道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1993年12月31日,是死刑犯李红涛生命的最后一天,然而就在执行枪决的前一刻,省高级人民法院却突然下发了“同意暂缓执行”的文件。(李红涛旧照)那么,李红涛是谁,省高院为何下发这样的文件呢?李红涛生于1966年,湖北人。早在读书时,李红涛在数学上就展示出了非凡的天赋。中学时还在全国数学比赛中夺得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