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文明和文化古国,在我国民间故事,包括一些传说丶笑话丶迷语等,大多都是口口相传,后人承前人的形式流传并继承的。这与国情及国民文化素质相关,不做深入探讨。因本人正在区文遗协会负责《永定河民间故事传说》的收集整理工作,所以对这个事儿有所了解和认识。很多老人,无论男女都有许多故事存心,有些故事情节大致相同,但每个的讲述却不一样,或时间或地点或人物;但是,结局却惊人的一致。这表明了讲故事的人,对本故事的理解也个不相同。当问及讲述者故事来源时,都会说:老辈子就说这个啦!这也佐证了民间故事的承传形式。在古代,除了说唱艺人,民间没有专门从事记录或整理这种文化的组织或个人。直到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异志》问世,人们才有了文字形式的民间故事。民间故事的传说形式也是这门文化艺术的魅力所在;当你把老人们讲得津津有味的故事整理成文字,再读出来,许多时候就没了原本的味道。这是民间故事在承传抒方面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这是个很迫切的问题,应该由政府文化部门或企业联合组织抢救性收集保存。我们小时候叫听古就是过去的故事,冬天夜长,吃完饭没事就一块去会讲“古“的家里,一边帮剥棉花桃子,一边听大人讲“古象《尤良心,吴良心》《皮狐子娘》《梁山伯与祝英台》《呼延庆打擂》《薛仁贵征东》都是口传民间文学的一部分,这些朴素无华的故事,有哲理,有劝人为善。小时候没有电视,有其他娱乐,只有这些故事让孩子们非常受益,这些都是中国民间文化的原始素材,应该系统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