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出生于天津,作家,文学家,画家,民间艺术家,年少时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来专职民间传统文化研究和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多以散文著称,是著名的散文家,其中比较有名的作品为《珍珠鸟》,作品因独特的:“伤痕文风“而备受推崇,他的作品多被中小学和大学收录为课本中。
他从小就喜欢,音乐,美术,传统文化等各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的他到天津书画社从事绘画的工作,由于工作的关系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了浓厚兴趣。由于精彩的文风和久经考量的文字功底,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事文学创作等活动,并且担任《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2000年出任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2000年5月担任中国小说学会会长,天津市作协主席。
在一次偶然的探索中,他发现历史上,记载的很多优秀的图文资料已经从市面上消失了,于是他下决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挽救这些即将濒临爵迹的文化,2003年开始,冯老发起了对中国民间文化与遗产的普查工作,他和他的志愿者们经过很大的努力,已经发掘出很多成果,有一大批的被抢救出来的图文资料现已出版,这是一笔对于国家和人民永久的一笔财富
2004年冯老成立了“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是由“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倡导者和领导者冯骥才发起并创立的非公募基金会,。基金会通过影视资料,书籍,媒体,等宣传手段,引导人们保护文化,抢救,弘扬和发展中国文化。2009年冯骥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中心,存录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田野普查中所获得的数百万字的文字资料、几十万张图片资料、几千小时的录音资料和上千小时的影像资料。
冯老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要对包括汉族在内56个民族所遗存的所有的民间文化,大到古村落小到荷包,包括民俗和民间文学,做一个地毯式的考察,他接连十年如一日的发掘着濒临流失的文化,为我们保留住了一大片就要永久灭绝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