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为什么说重庆是四川文化的一部分?

为什么说重庆是四川文化的一部分?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675 更新时间:2024/2/27 19:33:45

重庆四川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但是如今的经济化差异,却呈现一定的扩大之势,为什么会这样?

在经济文化领域,重庆是否需要同四川明确界限、形成差异?还是亦步亦趋,逐渐的被四川成都同化?

客观的、全面的解答上述问题,需要我们从川峡四路、区域变迁、移民历史、川渝博弈四个维度,详细的来解读。

一、川峡四路“四川”一词,最早来自“川峡四路”概念。

咸平四年(1001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陕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

益州路:治所益州(今四川成都),含今四川省成都市、雅安市、德阳市和绵阳市的安州区、北川县、江油市等地。

梓州路:治所梓州(今四川三台),含今四川省绵阳市的三台县、盐亭县;遂宁市;内江市;自贡市;宜宾市;南充市;广安市;泸州市;达州市的渠县、大竹县;重庆市合川区、潼南区、铜梁区、大足区、荣昌区、永川区和贵州省的六盘水市、毕节市以及云南省昭通市等区域。

利州路:治所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含今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平武县;巴中市;广元市和陕西的汉中市等区域。

夔州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划名称。宋代为一级政区;元代全国设置“行省”,改为四川行省的二级政区;明代“路名”改“府名”,夔州路遂改夔州府。夔州路置于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治所夔州(今重庆奉节),又名云安郡,置都督府,宁江军节度。

“川峡四路”总称“四川路”,简称“四川”。到元朝时,正式设置了“四川行省”,四川的名称由此固定下来。

由此可见,宋元明清四个时期的四川,实际上指的是川峡四路,涵盖了整个四川盆地以及周边的部分区域。

而如今的重庆管辖区域,主要包括夔州路、梓州路的部分区域,都是曾经川陕四路的一部分。

因此,说重庆文化是曾经川陕四路的一部分,或者说重庆文化是曾经四川行省的一部分,都是合情合理的。

二、区域变迁如今的四川省,经过打破重组和不断调整,不再是曾经的川峡四路。

除了益州路基本全部涵盖在内,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的相当大一部分都不在如今的四川省,而且新增甘孜州、坝州、凉山州、攀枝花等区域。

如今的重庆,同样经过打破重组和不断调整,也不再是曾经的渝州。

除了夔州路基本全部涵盖在内,梓州路也有部分加入新重庆,还有来自如今湖北、陕西、湖南、贵州在内的部分区域。

因此,如今的重庆和四川的区域组成,都经历过巨大的调整,不断的打破重组和交相融合,两地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差异。

三、移民历史①湖广填四川

据《四川通志》:“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据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经过大规模战事的整个四川,仅人口9万余人。

于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开展一次大规模的移民。移民来源地包括湖北、江西、福建、广西、贵州等十几个省份,移民总人口超过100万。

②重庆移民潮

重庆作为川东门户的地理交通优势,同坐拥广茂肥沃的天府平原的成都,在古代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相比处于明显劣势。但是在近代,重庆的地理交通优势凸现,重庆逐渐成为整个四川盆地外来移民的首选之地。

具体包括:

近代开埠后西方文化进入时的重庆移民;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战时首都所形成的移民高潮;新中国建立时期西南服务团的迁徙、扎根;中国“大三线”建设中军工、科技重庆地区的迁徙;“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大规模的向边疆、农村的转移;1997年三峡库区移民安置等等。

③文化差异

在湖广填四川中,原住民和新移民人口规模的巨大差异,带来对本土文化强有力的冲击,再加上四川本土文化由于地域阻隔、封闭保守,不同文化、民族等特色交相融合,最终导致四川原有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受到巨大的冲击。

再加上重庆在近代地理交通优势的凸现,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重庆作为陪都后,人口迎来爆炸式增长,重庆的人口组成越来越多元化,逐渐呈现重庆独特的巴渝文化、陪都文化、峡江流寓文化、山水交错下的码头文化等等。

重庆和四川的文化,都受到外来移民的巨大冲击,由于不同的地理、历史、经济等因素,逐渐形成了各自具有比较明显的文化差异。

四、川渝博弈①

巴蜀两地或者川渝两地,自古以来都是竞争大于合作,巴国和蜀国长达数百年的战争,巴郡和蜀郡长达数千年的纷争,一直都未停止。

蜀地,拥有四川盆地中大部分的肥沃土地,农业经济、商品经济都比较发达。但是在四面八方都有巨大山脉的阻隔,形成天然的屏障,导致经济文化比较封闭和保守,容易偏安一隅,产生西南地区的割据政权。

巴地,是西部重要的门户枢纽,有着内陆最大的贸易港口。在古代由于山水交错、地形崎岖,农业经济、商品经济均不发达,巴地在巴蜀几千年的纷争中,长期处于劣势。不满足于自然条件的巴渝人,从小吃苦耐劳,艰苦朴素,更加具有开创豪迈的特点。

重庆由于地理交通优势的崛起,在西部最早开埠通商口岸,在20世纪初期就成为西部最发达的城市。

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顶峰,成为抗战陪都、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指挥中心之一。

在建国初期,重庆成为统管整个西南大区的直辖市,仍然是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

特别是在文化上,独特的历史、地理、人文等特色,形成了重庆独特的陪都文化、工业文化、码头文化、峡江流寓文化等等,产生了重庆麻辣火锅、重庆鸳鸯火锅、重庆江湖菜等地方特色。

成都在近现代的相对衰落,面对重庆的强势崛起,成都不甘心如此。

重庆长期受制于省府的影响,要知道西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科研等领域的区域机构,几乎全都位于成都,而且高层核心相当大一部分都是四川籍或成都籍,这些区域机构间接的由省府长期把持,服从于省府的需求,重庆毫无话语权。

这导致重庆长期处在省府的阴影之下,文化特色严重的被低估和弱化,重庆的地方文化保护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

以“小龙坎火锅”为例的成都火锅,抢注重庆地名注册火锅招牌,还有数不尽的四川地方餐饮公司和食品公司,打着“川渝风味”、“重庆风味”、“老重庆”、“重庆特色”、“重庆特产”等名义,大量制造销售和重庆有关的产品和服务。

如果这些产品和服务质量过硬,这些四川企业能够借助“重庆”招牌谋取利益,间接的提高重庆特色的影响力。

但是,这些四川企业难以真正掌握重庆特色的秘方和工艺,很难做到跟重庆一样的质量过硬,不然产地不在重庆的这些四川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不如重庆产,很难盈利发展。

所以说,相当大一部分四川企业只能借助“重庆招牌”,靠低价优势粗制滥造,制造销售不如重庆本地的产品和服务。不仅谋取不合理的利益,而且破坏“重庆”这个招牌,弱化重庆的文化特色。

五、总结思考①

以重庆为代表的巴国文化,同以四川成都为代表的蜀国文化,经历过一千多年的竞争博弈,也经历过一千年左右的融合发展。

但是地理、自然、历史等因素决定了,两地文化的差异不可能彻底消除,两地都保持着各自独特的文化特色。

四川成都文化特色,一半高贵一半休闲,一半清淡一半温和;重庆文化特色,一半朴实一半艰辛,一半火辣一半奔放。

如果各种文化特色大杂烩,而且差异较为明显,反而不利于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正如重庆恢复直辖前的四川,人口超过一个亿,有着数百个区县,且大部分为贫困区县,结果是整个四川经济社会发展长期都较为缓慢。

在重庆直辖独立后,两地都开始高速发展,其中重庆恢复直辖市20年来的平均经济增速,甚至高居全国前列。

文化同样如此。

川渝两地文化各具特色,通过平等交流、相互合作、相互竞争、取长补短,更加有利于激发川渝两地的文化发展活力,促进川渝两地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重庆文化属于四川文化的一部分,是因为重庆与四川在历史上同属于巴蜀文化,山水相依,语言文化相同,饮食文化一样,有着水乳交融的文化渊源。

第一,重庆与四川在历史上聚多离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虽然重庆和四川在先秦时期各自立国,但版图犬牙交错。先秦时期,成都是古蜀国的中心,重庆是古巴国的中心,但重庆和四川,仍然没法完全分开。因为,今属四川省的川东北地区(达州地区、南充地区)都属于古巴国的版图,都是古巴国的起源地。直至秦国时期,分别设置蜀郡和巴郡,依然如此。

从汉朝开始到1997年3月14日前,重庆和四川在行政区划上虽然有过几次较短时间的分离,但聚多离少。即使在相对较短的分离时期,今属于四川的一些地方在某些阶段划到重庆,又在某些阶段内划回四川,划来划去,有着割不断的文化联系。而重庆现在的一些管辖区域,也是在1983年至1997年从四川划到重庆的。例如,原属于四川省的涪陵地区、万县地区、黔江地区。

所以,在历史上,重庆文化与四川文化血水交融,无法分割。

第二,重庆和四川方言文化相同,同属于北方语系中的西南官话。

重庆话和四川话虽然略有区别,重庆话语气偏硬一些,成都话语言偏软一些,也有一些各自不同的土话,但重庆话和四川话同属于北方语系中的西南官话,只是大同小异而已。而且,四川省川东北地区的达州市和南充市及1983年划到重庆的万县地区(今重庆万州区),和重庆在先秦时期同属于古巴国,川东北方言与重庆方言的发音区别更小。

第三,重庆和四川的饮食文化相同,都是吃着又麻又辣的川菜长大的。

重庆人和四川人在饮食上都喜好麻辣,共同创造和培育了川菜文化。

在饮食文化上,重庆人和四川人都喜欢火锅,回锅肉、红烧牛肉、酸菜鱼、水煮肉片、老鸭、酸辣粉、鱼香肉丝、泡椒肥肠、粉蒸肉、烧白、凉粉、重庆小面、夫妻肺片等川菜。川菜是重庆人和四川人的最爱,走到哪里,都觉得还是川菜最好吃。只不过重庆人做的川菜偏辣一些,成都人做的川菜偏麻一些罢了。

第四,民间文化的喜好相同。

四川人和重庆人共同创造了川剧,共同传承了蜀绣,在长江边上产生了雄浑高亢的川江号子,有着共同的民间文化习俗,例如春节拜年、十五观灯、划龙船、清明祭祖、中秋赏月、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摆龙门阵等。

重庆和四川本来就是有着密切文化渊源的兄弟。虽然现在一个称为巴渝,一个称为巴蜀,但重庆人和四川人都是大巴山的儿女,都是喝着长江的水长大,都同属于巴蜀文化。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川渝之争的毛血旺是重庆江湖菜还是川菜?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我觉得重庆人的自卑真的是深入骨子里,川菜是一种菜系,就好比粤菜一样,香港那边总不能叫“港菜”吧,粤菜也是一种菜系,是靠近广东一带,川菜也是一个道理,无论你重庆还是四川,这边一直以川菜为一个菜系和代表,而你偏偏要分个什么“渝菜”,说真的,你们真的是全国的一个笑话,只是大家不说,心里明白就好了。川渝之争

  • 为何央媒力挺漩涡中的李子柒?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首先,李子柒影响力足够大。而且展示的都是中国传统的正面的形象,是在传播中国的文化。而现在遭到了资本的围猎。央媒在这个阶段站出来,表明的就是国家的一种态度,在中国不是资本恣意妄为的地方的地方。杭州微念在资本操作中,主要商业流量引流盈利部分完全跟李子柒无关,吃相太难看,利用别人不懂游戏规则下套,本身就站

  • 会稽乃报仇雪恨之乡,非藏污纳垢之地。”是那篇文章上面的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附集女吊》中引用过这句话,鲁迅引的原文是:“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但这两句话原出自明末王思任致马士英的信。明弘光元年(1645)清兵破南京,宰相马士英逃往浙江,山阴王思任写信责骂他说:“叛兵至则束手无措,强敌来则缩颈先逃……且欲求奔吾越;夫越乃报仇雪耻之国,非藏垢纳污

  • 遵义女孩在水上跳舞火了,这项民间绝技还被列为非遗保护名录, 你怎么看?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

    非遗保护相信大家从字面上就能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都能视为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把这些文明列为非遗保护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挺不错的毕竟壮大的还是是我们祖国自己的名族文化。开封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一座文化名城,当然也有许多著名的公园比如;龙

  • 新观点、新思路、新角度,非遗保护传承如何融入生活?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

    非遗就是告诉公众:此手艺历史悠久,曾经是生活中必需的,现在过时了,日常中用不上或极少出现了。非遗只能渐渐走进博物馆,纪念馆,在某些特定时间,地点来做表演式展示。天长日久,没有人会操控这些手艺了,只剩下影视资料。要非遗走进生活几乎不可能,太脱离现实,而且属于小众群体关注而已。硬要保护下来,只能靠政府财

  • 为什么四川的文化输出如此强势?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四川省作为一个经济发展程度中等偏上的中西部省份,既没有政治优势(北京)也没有经济优势(上海、广东),而自本世纪开始,从川方言到川菜系,等等方面,四川文化的输出却展现出其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强势,其原因是什么?四川成都已经是幸福的代名词,当选2017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成都实至名归!四川话好听又好学,川菜

  • 今天看了李某柒穿人字拖下湿泥巴地干农活的视频!大家怎么看?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

    看你说的,什么叫李某柒,不就是李子柒吗?怎么就不能大大方方的叫人家名字呢,你到底忌讳什么?关注李子柒已经一年多了,无论是央视正面的报道,还是各位客官的负面评论我都有关注,内心也是百味陈杂啊,想在这里抒发一点自己的感怀,不喜勿喷。李子柒刚刚红的时候,就有人扒拉她的身世:李子柒从小孤儿,倍受后母虐待,爷

  • 成渝铁路相关知识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线名:成渝线起止:西北起四川省成都市,东南到重庆市线路:全长504公里。共有车站64个。简介:成渝铁路建于1950-1952年。早在1936年就开始修建该线,到1937年7月,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工,仅完成工程量的14%,一寸钢轨未铺。线路从宝成线上的终点站——成都站向东引出,

  • 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有哪些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理论?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目的和政策》何谓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它是泛指国家及其域内的民族的群体或个体通过继承、合法的发掘及与其他民族的正常交往所获得的古代先民经营或持有的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世界上职司指导各国管理保护文化遗产的组织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是一种

  • 逐渐失传的民族手工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不被遗忘?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

    “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唯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态留存下来。它不仅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和智慧与力量之源。”这是中央文化部部长2006年2月6日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的题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提出,是近年来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