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词的教育意义在哪?
蒙娜丽沙的教育义在哪?
烟文化的教育启迪在哪里?
性文化的教育启迪在哪里?
麻将艺术的教育启迪在哪里?
色情艺术的教育启迪在哪里?
偷盗艺术的教育启迪在哪里?
还有那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灰色地带的行为艺术在哪里?
凭什么逗大家乐的相声就得承担教育启迪作用?它隶属于教育部?还是需要写在课本上?或者和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放在一起?
那就是一个谋生的手艺,和木匠、演员、司机,车工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由于要求具备庞大的文艺储备,说得出类拔萃,然后才能有一定几率上升为艺术。可再怎么升,基本就是逗大家开心,非要硬塞进去意义,就相当于正在滚床单呢然后翻出《资本论》来边背诵边耍乐一样!
扯!
如果任何事物都要套上高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话,所谓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纯粹就是扯淡了,我们也不用学那些知识了,每天只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美学就可以了。
比如姜昆和郭德刚,无仇无怨的偏掐在一起,图什么?就是立场不同,阶层不同。姜昆是体制内人员,需要考虑意识形态,需要官方文艺具有存在感,所以反三俗的背后不是反三俗,而是“各为其主”,反过来也一样,郭德刚人情冷暖尝了一个遍,在人家最苦最穷的时候无人伸手,凭一已之力把相声再次弄火,没借任何人的光,自然也不需要承任何人的情。何况当年那些事情有多少是黑手谁也不知道。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一个开饭店的,只要菜做得卫生,做得飘香,就可以了。贴几个歌功颂德的标语就可以,非得要背负一个中国饮食文化传承者的身份,非得要在每个菜里放一个灾民种的土豆,那就是胡闹!
相声宗旨应该是寓教于乐。
相声是门语言的艺术,是市井文化,草根艺术,是来自社会最底层观众发出的粗鄙的笑声。这是候宝林大师对相声的基本概论。
相声的祖师爷相传是东汉的东方朔,其中德云社供有东方朔的牌位。
近代百余年公认的相声祖师爷叫朱绍文,外号穷不怕,可见相声的确是地滩起源,逐步发展,后来形成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
我们熟悉的相声泰斗马三立,其父亲是相声八德之一的马德禄,而从祖师爷朱绍文算起,马三立属于第五代相声传人,候宝林大师属于第六代传人,候耀文属于第七代,郭德纲算是第八代传人。马季拜候宝林为师,与候耀文同代。姜昆拜马季为师,郭德纲拜候耀文为师,按相声门规,姜昆和郭德纲是同辈相声艺人。
相声到底是纯粹搞笑,还是要起教育作用,二者不矛盾,一句话,寓教于乐。从以下三个阶段谈谈个人看法。
第一阶段:解放前的相声内容与服务对象。相声是门语言艺术,讲究说学逗唱,唱指的是《太平歌词》。解放前的相声艺人,主要活跃在京津两地,多指天桥和天津卫。这些相声艺人没有社会地位,表演的内容以自黑自嘲为主,或是捧逗之间互相黑嘲,表演的内容不敢触及当时朝政,轻则饭碗,重则丢性命。当然,这些艺人得有真能耐,能把观众逗乐不容易,让观众把钱从自己口袋里掏出来给你更不容易。但是,没有真能耐,自己挨饿,全家都饭吃。观众也是社会底层的人,即使给钱,能多少?当时的相声芝人,能够生存下来,并把相声一代代传下来,真的是很不容易。
第二阶段:解放后到改革开放时期。全国解放后,相声艺人得到了新生,国家把他们纳入正现编制,每月有固定工资,有表演舞台,社会地位大幅提高。马三立当上天津曲艺团副团长,天津市政协委员。候宝林的政治地位更高,1979年当选中国曲协副主席。这时期的相声,是以讽刺型开始,由于文革,转为歌颂型为主。五八年,相声界演员划右派,大多从其作品找问题。当时确有不少作品属于讽刺相声。马三立表演的《开会迷》,《买猴》,就属于讽刺相声。当然,马三立被划成右派,原来单位有四个指标,最后增加到十一人,就把马三立划进去,罪名是讽刺现实,下郊区劳动改造近二十年。马三立的遭遇是很多相声艺人共同的遭遇。五八年后,没有人再说讽刺相声了,大多说歌颂相声了。以候宝林为代表的相声艺人,根据文芝为工农兵创作,为工农兵服务的原则,对相声进行改造和创新,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相声演员和优秀作品,把相声请进人民大会堂,上银幕,进广播,一片繁荣景象。候宝林大师功成身退,新一代相声演员生机勃勃,相声由此打上时代烙印,至今难退。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至今状况。改革开放,其中包含思想大解放,相声和其它艺术类,空前活跃。作为曲协主席,相声出身的姜昆,竞然踢了乌龙球。小品的异军突起,令相声措手不及。本来可以平分秋色的,可姜主席发现了赵本山这匹黑马,相声小品的平衡打破了,相声演员也有不敬业的,跑出去当县长去了,有的干脆改行说小品了,以致春晚难以欣赏到高质量的相声。姜主席的《虎口暇想》说了二十多年,相声走到低谷。连姜昆都说相声没救了。老相声芝人或去世或退休,新生代无所适从。相声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它讲究门规,凸显师承和言传身教。由于解放后对相声的一系列改革,包括拜师学芝等传统过程都省略了,即使有,也是走个形式。就在相声处于低谷之时,郭德纲这匹相声黑马出现了。七岁爱上相声的郭德纲,奔波于京津两地,访名师,拜高友,厚积薄发,由于候耀文力排众议,收郭德纲为徒,这在相声界有了辈分和名分。当郭德纲大红大紫时,相声界的争论之声不绝与耳。特别是姜昆领导的反三俗,把相声界严重撕裂,几手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定论。
马季先生说过,有了郭德纲,相声最少能多活五十年。
郭德纲的相声不仅搞笑,而且知识点很多。很多几乎失传的段子,郭德纲收集整理并进行汇i寅,这对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普及传统文化不是传播知识吗?文化知识难道不属于教育范围?当然,相声段子不是课本内底,舞台更不是学校。我们也听过郭德纲的讽刺相声,如《沦相声五十年之现状》。主流相声敢说讽刺相声吗?
雅俗共赏是相声的境界。欣赏相声的,大多是中下层观众,他们掏钱不是听教育课,是来娱乐享受的,笑一笑,十年少。如果相声挡着教育任务,学校又干什么呢?姜昆提议相声要进入学校,这叫什么事儿?舞台和讲台都摘不清吗?相声管教育,教育抓相声,是不是真的很搞笑?
敲锣卖糖,各干一行。
寓教于乐,雅俗共赏。
用公式算不出相声。
送鸡蛋换不来相声。
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间造孽钱。
让世界充满爱,让人间充满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