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民俗里,吃过腊八粥就开始准备过年,民间有“官廿三,民廿四”的说法。
祭灶与接灶是上海人特别看重的过年习俗,据说灶王爷是家里的监护神,腊月廿四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家人家一年的善恶行为,除夕再回返人间。祭灶时,全家人除了焚香祭拜神像,还要在灶台张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供奉麦芽糖、茨菇、老菱、芋艿等。麦芽糖又粘又甜,可以封住灶王爷的嘴巴,多说好话。其他几样,都是借上海话的谐音,希望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一个劲地说“是个”、“老灵”和“唔呐”。送走了灶王爷,第二天腊月廿五,上海人就开始祭城隍,写春联,贴门神,大扫除,办年货。上海人一般是小年夜在家里祭祖,大年夜接灶王,全家团聚吃年夜饭,守岁半夜后,点蜡烛燃炉香,叫做“点天香”。正月初一,早起的人穿新衣,放炮仗,有的会到附近的寺庙里去烧头香。大多数人起来后,花瓶里插上冬青、腊梅、天竹、水仙花等,拜天地和尊长,八仙桌上摆出糕饼、糖果等四碟,然后开门给左邻右舍拜年贺岁。年初二、初三开始走亲戚拜年,年轻人都相约出游,初一到初三着几天禁扫除。新娘子通常年初三要回娘家拜年,但必须当日回门,过年家里不能空房。年初四一到,过去上海的街巷里会有来自农村的新鲜鲤鱼叫卖,因为鲤鱼的谐音“利余”,所以又称“元宝鱼”,上海人买来用红丝带捆好,准备接财神用。年初四、初五的晚饭必须喝酒造热闹。初五接财神,家里挂出骑黑虎的赵公元帅像,祭拜猪头、鲤鱼、雄鸡三牲和蜜枣、桂圆等精细干果,点香燃烛,爆竹声不绝于耳。《海上竹枝词》说:“爆竹相连不住声,财神忙煞共争迎,只求今年生意好,接送何妨到五更。”年初七民俗里是“人日”,(正月初一至初七各为“鸡、狗、羊、猪、牛、马、人”日),上海旧俗这天要吃七菜羹、赤豆粥,这天绝对不能有口舌之争,人日安泰,一年平安。上海民俗讲过年“前七后八”,算上年初一的前七天和后八天,比今天的国定假翻了一倍。正月十五才是过年最后的高潮,处处张灯结彩。老话讲上元节放灯三日,闹元宵一直到正月十八才落幕,这年也才算过完,从腊月廿三小年起,到正月十八,上海旧时的过年,比今天确实是长多了。
在我的家乡过春节一般都是吃年夜饭,看春晚,拜年这些有趣活动。春节对于老百姓来说意味着一年的结束,又一年的开始。一年的收获有多少,来年要怎么打算,所以这个辞旧迎新的日子对于老百姓来说特别重要,也过得特别的热闹喜庆。特别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春节是个难得一家人团聚的日子,一家人都是十分珍惜这段日子的。在我们那,在过年前四天的时候就要把年货准备齐。然后在除夕的前一天就开始准备年夜饭的食材了。
我们那边特别讲究桌上的菜的多少。一个好的数字代表着来年有好运。所以一般家里的菜都是双数,一般都是八样、十样、十二样这样的。八样意味着八离不开发,来年定会发财,十就意味着十全十美,十二意味着来年每月都是红红火火。在吃年夜饭的时,有个特别有趣的事。那就是无论鸡爪也好还是鸭爪也好一定要给家里顶梁柱吃,因为多吃爪子来年可以抓更多的财富。当然在吃饭的时候还有小孩子们特别喜欢的发压岁钱的环节。
吃完饭,基本上就会和邻里街坊们唠唠嗑,说说年夜饭各家都吃什么。然后到了天黑便是一家人坐在一起看春晚的时候了,这样的时光对于外出工作者的人来说特别珍贵。很多家庭一年到头来这样一家人在一起的日子都不多。看春晚的时候,父母可以问问孩子工作如何,孩子也可以好好陪陪父母,这也许是春晚最大的意义了吧。到了第二天早上,便会发现每个小孩子手里提着袋子到处敲门。这是拜年。
孩子们提着袋子敲门时,等主人打开门首先就要说:“新年好,我来给你拜年了”。主人便会给孩子们一些糖果或者水果,一早上下来每个孩子的袋子都是满满的。对于孩子来说那是非常开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