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你们当地的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然后你的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资格。然后你可以去当地文化局找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室,到那要一下表格填写一下,然后就是文化部门批准和上报上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部门的事情了。
非洲民间故事有哪些
马达加斯加吃人树在非洲的文化里,树一般都有着好的寓意。人们用树木来取火,牲畜们以树叶为食,蜜蜂和鸟类在树木上栖息,而树木也是用来做非洲鼓和小舟的绝佳原料。在非洲的文化中,树是有灵魂的,他们倾听和庇护着人类。然而在马达加斯加,树也有着恐怖的角色,那就是树可以抓人!他们张开树皮将人生吞,而那些受害者的亲属和朋友可以听到受害者在树干中的挣扎和呼喊声。只有唯一的一种方法可以拯救,那就是用钱收买啄木鸟,用啄木鸟锋利的嘴拙开树干,将受害人解救。
伊索寓言中《三个手艺人》的故事
一座大城被敌军围困了,城中的居民们聚在一起,共同商议对抗敌人的办法。一个砌匠挺身而出,主张用砖块作为抵御材料;一个木匠毅然提议用木头来抗敌是最佳的方法;一个皮匠站起来说:“先生们,我不同意你们的意见。我认为作为抵御材料,没有一样东西比皮更好。”这是说,人们都习惯于从自身角度考虑问题,总认为自己所熟悉的东西是最好的。
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常锡文戏:据《江苏戏曲志》载,早在1772年,常武地区就有了“滩簧”戏,那时,人们常在劳动时唱民歌对对子,这种两个人的对子戏,后来演变成为七八人表演的折子戏,以小生和花旦为主,并逐渐流传到无锡;1921年,“滩簧”更名为“常锡文戏”,戏中增加了老生、老旦、丑角等人物。解放后,由于许多著名的“滩簧”艺人都住在无锡,而无锡锡剧团的《珍珠塔》一剧又深得群众好评,锡剧就成了“滩簧”在新时代的新称谓,但“锡剧源头在常州”已在戏曲界形成共识。傩舞:溧阳社渚镇的傩文化目前已发现有3种表现形式:嵩里跳幡神、蒋塘竹马灯、乘马圩跳祧神。“跳幡神”是一种祭祀歌舞,相传起源于明末清初,主要用于年终岁首祭祀山神、求祥纳福,是南方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相交融的产物。“竹马灯”相传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当地人民为祭奠反朝廷义军将士及战马而创立的,后演变为春节、元旦等节日祈求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表演。“跳祧神”是一种祭祀舞蹈,起源于明朝中期的祧神庙会,通过表现神灵们精湛的武功,来象征天堂地府的神灵团结友爱,百姓安居乐业。3种表现形式至今均基本保存完整,目前各有六七十人从事其表演,成为苏南地区不多的几项活态傩文化遗存,在长三角地区也相当罕见。留青竹刻:起源于唐代。竹刻家仅利用薄薄的一层竹青和衬托竹青的红色竹肌,巧施全留、多留、少留、微留,不留的技艺,使作品现出层次明暗浓淡,翻转掩映,给人以文静、淡雅、清秀、高雅古朴的艺术享受,已成为常州一绝。史料专著上称:“清末,江苏常州留青竹刻独占鳌头。”此外还有被称为“乡土奇葩”,距今3000多年历史的手绘梳篦、流传于溧阳地区的太平军锣鼓、刘海粟表妹杨守玉创立于上世纪20年代的乱针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