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世界上压根就没有明粉一说,有的只是汉粉。
因为中国的主要民族是汉人,加上汉人创建了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直到今天中国如此强大,不可否认起到中坚作用的仍然是汉族。
所以,汉族有理由骄傲,也应该骄傲,以自己民族自豪。
然而,大概从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突然大肆流行所谓满清文化,时间长达10多年之久。
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辫子戏,真的是打开电视到处都是。
这尚且没什么,关键是这些辫子戏逐步开始异变,不仅仅是客观评价满清历史,出现了远远超过历史事实的大肆歌颂。
这还不算,对满清的歌颂很快又转化为对明朝甚至民国的恶意贬低,进而转化为对汉人的恶意贬低。
这一切似曾相识,早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北方尤其是北京就有这股思潮,多是满清八旗的遗老遗少们。
最终这群人投靠日寇建立了伪满洲国,溥仪也屁颠颠的去做了皇帝。
随着伪满洲国覆灭,这些满族叛逆都成为战犯,这股力量才大受打击,不成气候了。
夸张的是,随着改革开放,这股势力重新又出现了,而且愈演愈烈。
究其根本,在于目前文化界有很多精神满族人。
大家都知道,中国文化界的核心是北京。
而北京在清代被成为满城,有大量八旗子弟居住,很多街区满人高达九成。
随着满清覆灭以后,八旗子弟不学无术,又不愿意吃苦,就用之前吃喝玩乐的那套来求生。
一时间,吹拉弹唱的艺人里面很多就是满族人。
改革开放以后,这个景象又重复了,北京文化界也有很多精神满族人。
比如英达的老爸英若诚,1986年被任命为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兼影视剧制片处主任。
他就是满族正红旗,也是世家子弟。曾祖父英敛之创办了著名的《大公报》和辅仁大学,父亲英千里抗战后担任北平教育局长及社会教育司司长。
英若诚担任文化部副部长才几个月,就同与尊龙、陈冲等联合主演由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的满清电影《末代皇帝》,说的是溥仪的故事。
为了拍摄《末代皇帝》,当时真的是煞费苦心:该片是第一部得到中国政府许可在紫禁城内拍摄的故事片,也是1949年以来第一部得到中国政府全力合作的关于中国的西方电影。该片一共召集了1.9万名临时演员。溥仪之弟溥杰、婉容之弟润麒等清朝皇室宗亲,帮助溥仪完成自传的李文达也担任本片的顾问。
其实就能够在紫禁城拍摄这一项,就非常惊人了。
破天荒的是《末代皇帝》被允许在紫禁城室内拍摄,如3岁的小溥仪登基大典时的太和殿,虽只被允许让一人进殿,只拿一台设备,在没有灯光辅助的条件下拍摄,但也
是极大的宽放。摄制组得到了政府的优先权,因此刚好访华的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都没有得以一睹紫禁城。
从此以后,辫子戏和满清小说来说大张旗鼓出现。
1988年,二月河《康熙大帝》出版,1989年《康熙大帝》获河南省优秀图书奖,1993年获河南省第一届优秀文艺成果奖。根据本书第l卷改编的14集同名电视剧1994年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后3卷也陆续拍摄完成。
1990年至1992年,他又创作了《雍正皇帝》,1994至1996年,他又以惊人的速度,超常的劳动,向读者推出了“帝王系列”第三部《乾隆皇帝》。
直到国家开始整顿辫子戏,二月河才止步。
今天看来,二月河的小说同历史关系不大,几乎可以看成是架空历史的小说。
除了人名和一些情节以外,二月河的小说其实同《还珠格格》一样,同满清并没有关联。
然而,二月河的作品将康雍乾时期描绘成盛世,对满清一味歌颂赞扬到了离谱的地步。
当然,小说怎么写都是作家的自由,就算写康熙、乾隆是外星人,也是二月河的自由。
关键不在于二月河写这种小说,而在于二月河的小说为什么能在90年代获得那么多荣誉?受到那么多的推崇。
再说阎崇年,大家也知道最近的《清史》编修作者中,阎崇年并不在其中。一说是他参加了部分编修工作,后因文章质量不行,被退稿了。
换句话说,国内对《清史》了解的专家,比阎崇年强的实在是太多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阎崇年这种对清朝过分推崇,甚至百般歌颂的人可以上百家讲坛说清史,其他那么多专家就没机会?
其实对于弘扬满族文化,普通老百姓,包括汉人老百姓也没什么态度。
中国的民族众多,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等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他们都很自豪,对此汉人老百姓也没什么感觉,更谈不上反感。
但弘扬本民族文化同时,恶意踩踏其他民族就是犯众怒的事情。
为什么满遗分子说中国有明粉?
其实哪里有什么明粉,根本就是满遗恶意攻击明朝历史后,引起普通老百姓本能的反感进而反驳。
明清都是封建王朝,客观来说各有所长,并不存在一个极烂,一个极好。
至于普通老百姓,你认为是哪个朝代好,都是个人看法,没人会说什么。
但满遗分子不是普通老百姓,他们本质同伪满洲国那批人没什么不同,整天还做着“奴役其他民族”的美梦了!
这些人,趁早熄火吧。
大明风华令人神往。着一套锦衣卫飞鱼服在上海街上走走,就是一道都市风景线。
凡是欢喜历史的人,都对大明感到可惜,也对大明的辉煌很是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