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藤编工艺品是怎样炼成的?

藤编工艺品是怎样炼成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356 更新时间:2024/1/16 9:40:39

在工艺上:藤编一般经过打藤(削去藤上的节疤)、拣藤、洗藤、晒藤、拗藤、拉藤(刨藤)、削藤、漂白、染色、编织、上油漆等十几道工序。藤编主要以藤枝、藤芯或竹为骨架,然后用藤皮或幼嫩的藤芯编织而成,充分发挥藤条柔软、不易折断的特点。

在色彩上:藤编工艺品大多采用原藤的浅黄色,或加工、漂白为白色、象牙色,显得柔和典雅,有些则配以咖啡色、棕色等。藤家具以粗大的藤条为骨架,经钉架,再用藤皮、藤芯编织而成,最后上油漆或上色。

古人说的“竹夫人”是什么?

“大师,你有几个娘子?”一天,下江南的乾隆皇帝,突然问寺院住持。毫无戒心地住持回答:“两个”。乾隆听后勃然大怒:“两个好胆子,人在哪里。”

只见主持却微笑的不语,神秘兮兮地对乾隆皇帝招招手,皇上别急随我来。我现在就带你去见“她们”。

看着谈笑风生镇定自若的主持,心中产生了疑惑,倒真的有兴趣看看方丈的两个娘子,到底有多端庄靓丽,竟然能让德高望重的方丈都折服。

乾隆皇帝大手一挥,还真的带着侍卫一起,不紧不慢地跟在方丈后面。一路谈笑风生地走进了内堂,几人走到了方丈的禅房,可是小小的禅房并没有一个人影,

乾隆有些奇怪也有些恼怒,感觉自己是给主持耍了,责问道:“人呢?”不会是你事先通知让她们逃了吧!

“你不说真话,可是欺君之罪!”此时乾隆身边侍卫爷,把手按在了佩刀上。可就是这样的紧张的气氛下,方丈依然保持着气定神闲的态度,不紧不慢地走到一个柜子前。

打开柜子在里面拿出了两件东西,摆放在桌子上,慢条斯理地对乾隆说。皇上听过一句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诗:“瓶竭重招曲道士,床头新聘竹夫人。”

主持指着桌子上的两件物品说:“皇上请看,这便是我的两位夫人”,这位叫竹夫人,这位叫汤婆子。贫僧夏拥竹夫人,冬怀汤婆子,它们是我的良伴。

乾隆皇帝吃惊的看着主持,没想到传言中,主持的两位夫人,竟然是这两件物品,立刻尴尬的一笑说,主持果然好文采啊!

随后扫视了一下四周,给侍卫使了一个眼色,其中的一个侍卫则飘然地出了禅房,轻身一跃消失不见了。

乾隆就饶有兴趣地坐了下来,摆弄着面前的两件东西,汤婆子他非常了解,毕竟这皇宫内冬天寒冷,宫中的宫女还有贵妃都喜欢用汤婆子取暖,他又时候也会用汤婆子暖手。

可这竹夫人倒是比较少接触,便好奇地问主持:这竹夫人的来历,你可知道?

主持安然的盘腿而坐,一手数着念珠,让人端上了上好的龙井给到乾隆后,便对乾隆皇帝说:别看这竹夫人它看上去简陋,但是南方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家家户户都离不开它。

竹夫人其实在唐代就出现了,算起来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唐时人们称其为“竹夹膝”,陆龟蒙还有一首《竹夹膝》诗,里面有一句“我得冷似龙,翠光横在暑天中,这首诗说的就是你眼前这件竹夫人。(,唐朝时说的就是生长得很高大的大竹子)

乾隆皇帝听在入神,看着竹夫人,口中喃喃自语地说:“我得冷似龙,翠光横在暑天中“,好诗好诗!“

主持接着说:皇上你知道,后来这“竹夹膝”为何会成为了“竹夫人”?

乾隆一听倒是来了兴趣,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主持侃侃而谈地说:其实这竹夹膝变成了竹夫人都是宋朝夫子们,附中风雅而起的,据说这宋朝文人雅士们,平时闲来无事就会搞各种的酒席,这酒席吗免不了就会斗酒行令,渐渐的文人雅士就掇弄出一些新名堂。

这竹夹膝本就是南方必须之物,在夏天斗酒时,经常会出现在席间,不知何时和人开始,竹夹膝可在宋朝就改称为竹夫人,到了苏轼的时候,竹夫人的叫法便逐渐为人认可,苏轼在《送竹几与谢秀才》有一句:“留我同行木上坐,赠君无语竹夫人。”这竹夫人就是竹夹膝。

说到这里主持看了乾隆一眼,见他听得入神继续说道:“它被唤做竹夫人,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原来夏日炎炎,民间也没有像皇上一样,有避暑山庄可以居住,就想出了各种纳凉的方法。

而且皇上居住在北方,不知道到了夏天,这江南多雨就会潮湿,特别是进入的四月后,夏至伏天一到,天气就异常炎热。

江南一带的人们,都喜欢在夏天用竹席卧身,而竹席自古以来都是热天消暑的清凉之物,和它最好的搭配就是这竹夫人。

特别是夏日午睡,把它置于席间休息,是非常舒适的享受;并且它还可以用来搁脚,或者作为靠背。

由于日常离不开“竹夹膝”,特别是炎热的夏季的晚睡时,竹夫人能够给人们带来清凉,人们和它的关系,犹如琴瑟和谐,恩爱有加的夫妻一样。所以才有了竹夫人一说。由于竹夫人能给人们在夏天带来各种的清凉,因此还被民间赋予了“凉德“。

乾隆听后点点头说,随后问了一句,这竹夫人是用什么做的呢?

主持人说:说来话长,这民间自古以来,可没皇上的尊贵,也没有达官贵人们找人摇扇子,或者各种的避暑方法,但古代工匠倒是不缺人才,而这件竹夫人,据说就是出自鲁班师父之手,但这不过是个传说而已

个人认为,他应该是一个竹蔑匠的杰作,说这竹夫人的制作方法,其实也蛮简单的,首先要找来一些青竹,当然竹子要经过特别的处理,因为新鲜的竹子不经过处理,做成的竹夫人很快便会坏了。

等竹蔑条整理好后,工匠们就会用工具将竹条打磨光滑,除掉上面的竹刺后,再经过特别的处理,这样的竹条就能经久耐用。

在下来就轮到编织的工匠,开始用特殊的手法编织竹夫人,一般情况下竹夫人,会被编织成一个长约一丈,一手掌宽的大圆筒,简单的说竹夫人,就是一个用竹子编成的长笼,

当然还有一种做法,更加的简便,就是一根大青竹,镂空几段,这样一来同样有竹夫人的效果,不过对于纳凉来说,还是编织成篓子一样的最佳。

乾隆听完主持人的述说后,对竹夫人也是赞不绝口,想着回去要不也用上一个,这时侍卫回来,对乾隆耳语了几句,乾隆皇帝看着主持一眼,哈哈大笑的说,主持所说果然不虚。

这段历史,是民间对乾隆下江南,关于竹夫人相关的一个传说,虽然现在无法考证它的真实性,可以这段传说中,我们能看拿出从唐朝到清朝,竹夫人都古人夏天纳凉的好工具。

只是到了清朝以后,因为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也不断地提高,特别是近代空调和风扇的出现,竹夫人这种悠久的纳凉方法才淡出了人们视野。

不过在一些地方,依然有人制作竹夫人的传统,而到了夏日一些客家人,还保留着用竹夫人的习惯。

古人为何如此喜欢用竹夫人呢?

其实竹夫人蕴含了中华民族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结晶,

首先:竹夫人取材很方便,竹夫人采用的主要材料是竹子,竹子在中国的大江南北都有生长,而且它生长快,容易种植,因此取材非常的方便和便宜。

其次:人们发现了竹子到了夏天,散热非常快的特性,有降温的作用,

其三:竹子好处除了散热快以外,还很轻便有弹性,能被雕刻或者编织成各种的形状,这坚硬的金属比起来,竹子更受老百姓的欢迎。

除了以上三个特点外,竹夫人可以说是老少咸宜,各种群体都能够使用,并且编织起来也非常的快捷和方便,由于成本低,轻便简单,容易携带,还特别坚固耐用,因此成为了老百姓的心头爱。

现代的专家对竹夫人进行过研究,发现能够纳凉降温的原理,除了竹子本身能够散热外,要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是中空的,

竹夫人所的就是依据“弄堂穿风”的原理,利用空气流动进行纳凉,而且竹夫人因为材质自然,会给人一种芳香的竹子味道,同时自然环保不会给皮肤带来不适

竹夫人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即便长时间的使用,它也不会因为出汗而捂出痱子,竹篾的凉意可以调节体表的温度。

因此人们在夏天抱着它,都会感觉一阵冰凉,还有一种竹子的自然清香,让人沁人心脾爽身怡神,睡觉也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

小结:

北宋的文人墨客,例如苏轼才把竹夫人拟人化,把一个物件变成了一个女子,一位“竹夫人”,可以说,这个比喻是非常的形象和贴切的,它很简要的阐述了,使用者竹夫人的亲昵关系。不过竹夫人虽然好,但是它每年和人待在一起的时间,也就是只有短短的三个月。

古代人们使用竹夫人会有固定的时间,例如等待荷花开放的时候,就会拿出竹夫人来除去灰尘和清理干净,一直使用到了秋风起的季节,这时就可以把竹夫人收纳起来。

虽然在一年之中竹夫人只会使用三个月,但是人们和它的亲密度程度犹如夫妻,特别是那些夏天怕热、又容易易出汗的人,在没有空调和风扇的夏天,借着竹夫人闭目养神,确实非常的有效,这也是为何文人墨客,把它称作“竹夫人”的关键因素。

酷暑季节古人使用竹夫人有三个好处。

第一,抱着它休息时,特别是炎热的夏天,可以避免皮肤因为出汗捂出痱子。

其二,通过竹子的丝丝凉意降温作用。

其三,风从竹夫人中间通过,能带来一股舒适的清凉,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而古人说的竹夫人,虽然并不是一位夫人,可是其其密度比夫人更亲。

北宋苏东坡写过一首七言绝句,名字叫作《送竹几与谢秀才》,其中有两句“留我同行木上座,赠君无语竹夫人。”然后苏东坡自己做了个注解说,“世以竹几为竹夫人也。”可见在苏东坡的时代,“竹夫人”就是一种竹制的小几。

在古代夏天取凉使用竹制品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唐代就已经使用“竹夹膝”,虽无“竹夫人”之名,但实质作用是一样的。“竹夫人”这个名称北宋黄庭坚觉得不妥当,因为它只是一个寝具,能憩臂休膝地取凉,但是并没有“夫人”之职,所以黄庭坚又给“竹夫人”取了个名字叫“青奴”。

“竹夫人”从唐宋到清代一直是夏天必不可少的取凉神器,清代小说《红楼梦》中借薛宝钗之口对它略有描述,“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虽浓不到冬。”这里描绘“竹夫人”形态是有眼中空,使用时间从荷花出水到梧桐叶落,并且在盛夏是一刻不能离,所以叫“恩爱虽浓”。

“竹夫人”大致就是一种竹蔑编制成的筒形物,中空,上有多孔,凉风可从其中穿过,常置床榻上,眼眠相伴。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成语故事本末倒置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本末倒置[běnmòdàozhì]生词本基本释义详细释义【解释】: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出自】:金无名氏《绥德州新学记》:“然非知治之审,则未尝不本末倒置。”【示例】:该简者你却详而不简,该详者你又简而不详。~,批评你还不愿意?乱弹琴!◎曲波《林海雪原》一二【

  • 奶奶讲了哪些宝葫芦的故事?选择其中,请发挥想象,根据有一种内容创编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展开1全部奶奶给王葆讲了哪些故事?选一个,根据己有内容创编故事,讲给同学听。张三劈面撞见了一位神仙,得了一个宝葫芦;李四出去远足旅行,一游游到了龙宫,得到了一个宝葫芦;王五是一个好孩子,肯让奶奶给他换衣服,所以得到了一个宝葫芦;赵六掘地掘出来一个宝葫芦…创编故事李四是一个喜欢远足旅行的人。有一次,他

  • 我有20年藤编家具手工编织技术,以前是工厂当师傅的。怎么加入民间手工艺交流组织,提升自己,帮助大家?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史百科

    展开1全部还真不知道民间有个手编工艺交流组织的?既然你都二十年的技术了还交流什么,都叫你师爷了。应该是想自己独立门户吧,有手艺是应该好好利用了。据所知南海有个编藤传习所,可以去那切磋切磋,藤王府的老板开的。深圳东莞惠州一带有很多这种类型的组织。原来在惠阳就有一家很大的藤器厂,后来倒闭了。他们当时有上

  • 西游记中,唐僧身上带有的五件宝贝分别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

    展开3全部西游记中,唐僧身上带有的五件宝贝分别是:锦袈裟,九环锡杖,金箍、紧箍、禁箍三个箍。一、锦袈裟又称为“佛衣”,典故应该是出自五祖传六祖“衣钵”的故事,“佛衣”有二解,一解是,“衣”乃外在的形式,“佛衣”也者,经文词句也;二解是,“衣”者,“依”也,“佛衣”者,“依佛”也!皈依于佛也!二、“九

  • 关于“奇宝烧”的传说故事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展开3全部而关于珐琅器的取名,最初则被叫作“奇宝烧”,这里还有一个传说:在元朝初年,当时北京城里已经建了皇宫。突然有一天夜里,皇宫里起了一场大火,把摆满奇珍异宝的金銮殿都给烧成了一片灰烬。于是龙威震怒,宫女、太监们就成了皇帝的撒气筒,有的挨棍棒,有的进牢门。过了好久,皇上才撒够了气儿,就吆喝来一帮宫

  • 杭州有几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展开1全部杭州市梁祝传说等八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日前,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杭州市的梁祝传说、白蛇传传说、杭州小热昏、西泠印社金石艺术、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富阳竹纸制作技艺、胡庆余堂中药文化、余杭滚灯等八个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展开

  • 回族汤瓶八诊的非遗信息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遗产级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批准文号: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发〔2008〕19号文件批准日期:2008年6月批准机关:国务院、文化部批准序号:传统医药(977Ⅸ-17回族医药回族汤瓶八诊疗法)遗产编号: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医药——宁夏银川市遗产类别:传统医药

  • 山西有哪些能“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

    朋友,您好!山西能“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都会申报,种类繁多,下面就介绍几种,供大家参考:1、六味斋酱肉传统制作技艺山西省太原市的六味斋创建于清代乾隆三年(1738),为著名的“中华老字号”,它所生产的酱肉是三晋名吃,曾被当作贡品进献清廷,由此享誉京师。六味斋酱肉熟而不烂,甘而不浓,咸而不涩,辛而

  • 名人有哪些坚持不懈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

    达芬奇画鸡蛋啊~(转)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一位卓越的画家。他从小就很有绘画才能,于是,在达芬奇长到14岁的时候,父亲送他到意大利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委弗罗基奥为师。弗罗基奥,不仅懂绘画,也懂雕刻。跟着弗罗基奥学绘画,第一课便是画蛋。老师拿来一个鸡蛋,往桌子上一放,吩咐他照着画,然后便去做

  • 你有青梅竹马的故事吗?和大家分享?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那是年少时,最纯粹的情感,如今被岁月搁浅,依然深藏在心灵深处,稍一触碰,回忆之潮滚滚拍岸而来。他爱恶作剧:她和表哥同年,自小一起长大,依稀记得,小时候,表哥总爱欺负她,抢她的零食,有时恶作剧,把她从院子里高处,推下去,她吓得大哭,他却在一边乐。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