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常宝华的师承是值得一说的。常宝华虽然是马三立弟子,但这不是一开始就成的事儿。
常宝华八岁就跟着常连安常宝登台说相声,老常家的规矩是只要决定说相声,就需要拜一个师父。而常宝华第一个正式拜师的师父是焦少海,焦家跟常家关系非常近,常连安的师父就是老焦爷焦德海(张寿臣代拉的),另外根据常宝丰的说法,焦少海还是常连安把兄弟,所以常宝华拜焦少海也就顺理成章了。
1951年的时候,马三立主动要求收常宝华为徒,这事情常宝华在很多节目中都说过,而且马志明也一起参与,这事情肯定是真的。
马三立在看了常宝华演出之后,找到机会问他“;老四你爱不爱我”,常宝华当然是唯唯诺诺的回答“非常喜欢您”。于是马三立就说我教你收你当徒弟,你也别拜仪式,磕三个头就行了。
于是常宝华算是跳了门,拜在了马三立门下。
因为当时焦少海已经去世,师父去世徒弟重新拜门是可以的,师胜杰也是朱相臣去世后,跳门拜了侯宝林,而且也是侯宝林主动提出的。
再者当时常宝华要加入天津曲艺团,按照规矩新加入的拜师都是拜台柱子。常家跟马家关系也非常好,马三立主动要求收常宝华,实际上是送了常连安一个顺水人情,毕竟马三立当时的蔓儿,比已经去世的焦少海大多了。
对于常宝华的艺术水平,外界的评价两极分化,尤其是某个粉丝群体,对常宝华的憎恨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巴不得把常宝华说成一点相声基本功都没有的大血空。
当然了,这个群体本身就是血空组成的,所以他们认为常宝华是外行,反而是对常宝华艺术的一种肯定。
常宝华的相声技艺,是得到马三立亲自认可的,而在常家排序应该是保四争三的水平。
常家艺术造诣最高的两人:常宝、常宝霆。常宝是常家的灵魂人物,他的地位比常连安还高得多,可惜常宝英年早逝,还没来得及迎来自己艺术的巅峰,即便如此也让大部分同行高山仰止了。而常宝霆在艺术成就上其实高于常宝,不但传统相声和新相声都擅长,他还弥补了常宝嗓子的缺憾,说学逗唱没有短板,单论相声成就常宝霆不输给侯宝林,他也是相声界三个非遗传人之一。
第二档就是常连安、常宝霖、常宝华了,常连安老爷子更擅长单口跟评书,对口相声造诣比较一般。常宝霖也是打小从艺,跟全长保搭档也是当时的火档,只不过后来响应国家号召,去了甘肃支援曲艺建设,并且在那边终老一生。因为离开了京津的大舞台,所以二蘑菇名气不如老大老三老四,真实实力应该仅次于老大老三,比老四要强一些。
常宝华现在口碑两极分化,根本原因在于他巅峰时期没有留下影音资料,常宝华后来给常贵田捧哏,给孙子们量活,都不是他真实水平展示。常宝华更擅长的是逗哏,而且常宝华常年在部队表演,他的风格也相对来说刻板一点,不像常年混迹小剧场的演员那么灵活多变。相对于包袱密集的段子,常宝华更擅长的是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并且带有歌颂内核的节目,比如他跟侯大师的《昨天》,就很展示四蘑菇的功底,包袱很少但表演抓人,让你听完意犹未尽。
即使到了晚年,常宝华也可以跟石富宽合作《拴娃娃》,效果也很出彩。所以说老四具体能发挥多好,主要看旁边站着谁,毕竟常家有天赋的就那么几个,大部分都垮得不行。
相对于舞台表演,常宝华的创作能力更为外界称道,他一生创作了快板小品相声共计一百七十多段,《昨天》还被翻译成英文在海外发展,香港《大公报》也登载了他的《帽子工厂》《语言医生》等作品。
至于晚年常宝华为了扶持孙子辈,做事情有点折腾,一会儿把某人批得一文不值,一会儿又带着孙子去站台,捧得乌央乌央。说了归齐这都是生意,不是常宝华真的那么分裂,毕竟对方也是生意人,你跟他掏心掏肺也么用,只能用生意道应付他的生意道。
正如常宝华在相声里说的:别以为我们相声演员口才有多好,那都是提前背的词儿,真正口才好的是生意人,他们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怎么让你舒服怎么张口,那才是口才。
这话用来对照某人,是不是特别的应时应景~
以上~~~~
常宝华先生是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一直以来好多人对常宝华先生都有一种误解,什么他不会说传统相声,什么他不应该收侯耀华为徒,这其实真的都是一种误解。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相声界都是三足鼎立:那就是常家、侯家、马家。常宝华出生于常家,拜马三立先生为师,又收了侯家老二侯耀华,可谓是一人跨三家。下面我就来说说真实的常宝华先生。
常宝华简介
常宝华(19302018年),满族,天津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常氏相声的代表人物之一。常宝华是相声界第六代传人,为“宝”字辈。
常宝华从小就跟随父亲常连安、兄长常宝(小蘑菇)学习相声。他8岁就开始到他父亲开创的启明茶社当学徒,9岁就正式登台表演。
1951年,21岁的常宝华拜马三立先生为师,并加入“天津市曲艺工作团”。
1951年4月,常宝在朝鲜前线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慰问演出时,不幸壮烈牺牲,成了一名革命烈士。
常宝华决心继承大哥的遗志,他就给组织上打报告,要求参军入伍。后来常宝华加入“海政文工团”,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在“海政文工团”期间,常宝华多次荣获全国和军队文艺会演创作、表演等方面的奖项;还荣立二等军功两次、三等功一次。
1976年常宝华和侄子常贵田(常宝的儿子)合作,叔侄联袂创作并表演了相声《帽子工厂》。当时《帽子工厂》在全国一炮打响,常宝华叔侄也在全国有了一定的名气。
常宝华是一位创作型的相声演员,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善于学习,先后创作出相声、小品、快板等作品170多段。
2006年8月常宝华被授予中国曲艺界的最高荣誉“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常宝华的徒弟有侯耀华、牛群、赵福玉等10多人。
常宝华真的不会说传统相声吗?北京启明茶社的老板是常宝华的父亲常连安先生,常连安是启明茶社的创始人。
启明茶社是名家汇聚,常宝华兄弟都在启明茶社学徒、演出,相声基本功还是比较扎实的,也学了不少传统段子。常宝华8岁开始学徒,在启明茶社学习、演出10年出头。在启明茶社期间,常宝华天天接触的都是相声名家,耳濡目染,学了不少东西。据统计常宝华学习和演出的传统段子超过了70段。
新中国成立后,常宝华也加入了相声改进小组,整理改编新段子,同时也开始表演新段子。
常宝华进入海政文工团之后,成了一名革命战士;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又成了一名党的文艺工作者。
随着身份的改变,常宝华的演出任务也不一样了,演出地点也不一样,演出对象当然更不一样了。
常宝华经常下连队、到哨所给战士们演出,已经不太可能演传统段子。只能与时俱进,创作出适合新中国适合新时代的相声作品。
常宝华作为一名党的文艺工作者,他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给战士们送去最好的精神食粮,寓教于乐。难道你让常宝华给战士们说那些不合时宜的伦理哏、不文明相声?所以常宝华不是不会说传统段子,而是不能说。改革开放以后,侯宝林先生把相声带出国门时,和常宝华搭档也说了不少传统段子;常宝华带侯宝林走穴的时候也经常说传统段子。
常宝华不应该收侯耀华为徒?至于有人说常宝华不该收侯耀华为徒,尤其不能把侯耀华收为大徒弟,我觉得这都属于无稽之谈,常宝华收侯耀华于情于理都没有任何问题。
常宝华加入海政文工团之后,常年生活在北京。侯家和常家来往密切,关系非同一般:常宝华称侯宝林为“大哥”,称侯耀华的母亲为“大嫂”;侯耀华兄弟称常宝华为“四爹”。
侯家和常家还有一层关系:侯耀华出生后母亲没有奶,侯耀华是吃常宝霖(常宝华二哥)夫人的母乳长大的。侯耀华后来也一直将常宝霖夫人当成自己母亲一样孝顺,常宝霖去世后侯耀华还经常去兰州照顾常宝霖夫人。
在拜师仪式上,常宝华也说侯耀华拜他为师也是完成侯耀文的愿望。原来侯耀文一直想拜常宝华为师,只是侯宝林不吐口,常宝华最终也没有敢收。
从新中国成立算起,常宝华和侯家是几十年的交情。侯耀华拜师的时候已经是63岁了,侯耀华收了不少徒弟,可自己本身还是一个海清,拜师已经是刻不容缓了。侯耀华提出拜师,以侯家两代和常宝华的亲密关系,常宝华怎么可能会拒绝?
至于侯耀华不但拜师,还要当大师兄,我觉得既然常宝华同意、牛群也没意见,那这大师兄当的也没什么问题,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嘛。
其实我认为侯耀华拜常宝华师也是好事,让马、常、侯三家强强联合,侯耀华不但同时成了常宝华的徒弟,也成了马三立的徒孙,这岂不是皆大欢喜吗?
还有人说常宝华是墙头草,一会儿说郭德纲好,一会儿说郭德纲不好。其实这也是断章取义,郭德纲有好的地方可以肯定,有不好的地方也可以批评。一分为二,实事求是,这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总而言之,我觉得常宝华先生是一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各位朋友们,你们觉得呢?欢迎留言讨论,谢谢。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