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雷被老郭调侃把相声办成了演唱会,观众挥舞荧光棒的场面也是很壮观。张云雷也是能把许多女人从酒吧、KTV拉到相声剧场的人。这一点就非常难得,虽然有人诟病,但张云雷让大量年轻人喜欢上传统曲艺是不争的事实。
对错先不说,又兴趣就好
老郭除了说相声外,有时也去唱京剧、评戏,说段评书。郭德纲自己也承认,自己的专业不是这些个,与其他专业人士相比,肯定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但老郭还是去唱了,还成立了麒麟剧社、太平剧社,虽然大多数时候赔钱,但还坚持演。
“这样就可以形成影像资料,以后人们研究的时候也能有个参考!”老郭如是说。这就让人不禁肃然起敬了,因为有些传统的东西,等我们想到去保护的时候,很可能已经早就消失了,那时就后悔莫及。
所以张云雷现在的行为挺好,起码能引起年轻人的喜爱。等这些年轻人喜欢的狠了,自然就会去研究,传承、发扬起来也就相对容易了。
做了,总比不做强!
两点:一个民间艺人、在没有任何官方扶持、凭借一己之力将成千上万的年轻女孩从“泡吧”吸引到表演传统曲艺的剧场,这在曲艺界应该是前无古人了吧。其二,几十万粉丝及围观观众、在艺人影响下自发参与学唱传统曲艺戏剧,唱得如何搁一边,能“动”起来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最好传承。
所以,简单的说,张云雷在相声及曲艺的传承和创新中砥砺践行。“非遗在身边”不是一句口号喊喊便罢、也不是光靠抒发情怀,重在艺人的身体力行和老百姓热情的参与。传承不是让艺术成为小众文化、而是进入老百姓生活中。
许多地方戏剧如豫剧、川剧、粤剧等本身受众区域就限制在当地,加上年轻一代对流行娱乐文化的追崇和对家乡戏剧的摒弃,日渐衰弱为仅剩当地老年人听众、成了“公园文化”。
而在几天前,张云雷粉丝七站联合发起的“跟张云雷学曲艺”活动中,许多年轻女孩也尝试着学唱了在心中早就定义为“老古董”的本地戏剧、才发现原来也没那么难懂和难唱。也许唱得不那么好听、没那么专业和古韵古色,但只要有心关注、参与并学唱,对地方戏曲的传承就是一份绵薄之力、就是一种幸事。
其实,不仅地方戏剧,就连北方的一些传统曲目、即使当地老百姓也都茫然不知,造成这种局面的有很多历史因素,其中最直接原因是这些曲艺消失舞台和荧屏太多年了。张云雷走红之后,许多北方年轻人、甚至50后60后叔叔阿姨辈的观众,才发现自己生长的土地上居然存在这么多好听的唱段和曲种。
体制内相声界、乃至曲艺界,但凡有远虑和大局观的演员及艺术家,其实应该感谢郭德纲和张云雷、甚至整个德云社,有他们的“引流”才致使传统曲艺包括相声得以大众化、受到越来越多的非相声迷的喜欢和追捧,而不至于沉寂下去。
至于什么“三俗”、“相声偶像化”等质疑之音,其实没必要老调重弹,观众明是非、懂善恶,有自己的观赏价值取向。德云社相声真就那么俗不可耐,观众也不会掏钱买票。每场演出都是“满坑满谷”、票价动辄上千,说明观众热爱存在便是合理。
张云雷远没有一些铁粉吹捧的那么出神入化和神圣使命感,但他清楚自己在作什么、初心在哪里、根在哪里。有唱腔的天赋、有师父郭德纲的挖掘,不辜负祖师爷赏饭,用脆弱的身躯和浑身的艺术造诣,在舞台上绽放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就足矣。至于身后事,只能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