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真有武功吗?
很确切地说,在古代包括当今社会,真实的武功确实存在。但真功夫不等于虚幻和妄想,也不等于夸大和虚构。这与影视剧或武侠小说里描述的玄幻招式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所谓天下武功出少林,可见武功在我国历史上还是有渊源的。针对这个问题,试从三个方面叙述。
一、武学的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武术作为特殊比赛项目纳入奥运会赛事,而早在1936年,中国武术就曾亮相柏林奥运会。武术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中国也把武术推向全世界。
土生土长的中国武学,博大精深,发展历史悠久。远的不说,李小龙是大家熟知的中国功夫代言人,他是中国功夫首位全球推广者,他也是世界武道变革先驱者、武术宗师。武术,作为中国非遗代表之一,一直扎根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武功从最初的“手搏之道”到后来的强身健体,武功在内涵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据史料记载,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
①先秦时期,武学就很发达。角力、击剑、刀舞等形式多样。
②唐朝以来,实行武举制,进一步促进了武学的发展,当时“三绝”就是指:裴民的剑术、李白的诗歌和张旭的草书。
③清朝是武学大发展时期,各种流派林立、拳种多样。如,长拳、少林拳、内家拳等几十种拳法。还存在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拳种体系。
④民国时候,还出现了许多民间武术组织和拳社。在1927年,南京还成立了中国武术馆。
⑤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成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队等团体,为武术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
二、武功&武侠近代以来,西方列强通过各种政治和科技手段打开国门,中国也面临着战火纷飞的厄运。传统的武术与格斗显然不能与他们的坚船利炮相抗衡。清末民初是一段屈辱史,中国被西方国家冠之以“东亚病夫”的蔑称。一时间,崇尚习武、强身健体在国民运动中蔚然兴起。
传统意义上的武功并不等于武侠。侠着,道义和精神的体现,其本质是正本无邪,是一种德善和不逾规。武功更多的是强调技巧和格斗,武侠已经超越武功本身,是一种超然物外,是眼里有乾坤的境界。武侠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一直被融入到中国古代思想当中。所谓“文者为儒,武者为侠”,所以说这种精神一直延续至今,并将继续下去。
三、与武功说郭沫若《全运会闭幕》:“中华儿女今舒畅,‘东亚病夫’已健康。”武功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延续与传承,吾辈理当将之发扬光大。在中原大地,在经历了无数个争斗与博弈的磨难之中,我们磨砺出了强悍的性格,也形成了“习武好勇、见义勇为”的好品格,我们再不做“东亚病夫”。武学的尽头就是哲学,学功夫也就是学做人。
记得李小龙曾经说过两句话:“我宁愿饿死,也不会将自己贱卖!”“真正成功的勇士其实只是一般人,但他具有激光般的专注力。”我们不妨将这两句话看成习武之神韵,你我共勉。
(为中国功夫点赞!对此您有何高见呢,欢迎关注@山城小哲,欢迎点评。)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跟各种民间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是存在,这是毋庸置疑的,从原始人使用棍棒石器,到大禹率军手执盾牌和斧头,大跳70天武舞,彻底慑服有苗部落,先人是通过搏斗,总结经验,提高武技,最终发明了武术。
图为东汉石刻,宴武场景。《尚书》记载有“四伐”,一击一刺为一伐,击刺动作为“象武”,周天子规定,全国贵族必须掌握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这里面的射就是武术,周的勇士必须具备“五射”,角力、习射都是当时最热门的活动。春秋时,齐国孙膑建立“技击”制,魏国推行“武卒”制,秦国则是骁勇的“锐士”制,此外,当时的养士制度也汇集了大量武术人才,《庄子》有说“赵文王养剑客3000人,日夜相击”,以上的这些勇士、剑客、武士,都是最早的职业武术者。
1936年,华山上,两位道士在练习武术。在学术领域,武术界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比如《孙子兵法》、《吴起兵法》、《孙膑兵法》等,虽都是兵家著作,但在战略战术、武术上也进行了系统而精辟的论述,《庄子说剑》、《吕氏春秋》、《说苑》等,都是剑术理论著作。1975年成都曾家包东汉一号墓出土了一个惊艳的石刻,一个小康之家的庭院里,摆放着兵器架,上面有矛、叉、剑、弓、盾等,这种家庭性的练武场反应了当时武术的风靡。
图为清末民初,大连武馆,两个学徒在习武。隋朝开创了科举大业,武举也由此展开,当时的标准是“才堪将略、臂力骁壮”,武则天以后,武举更为标准完善,武举不仅促进了民众的练武活动,使武术职业化,更为后世造就了一批武艺强大的武术家,宋以后,武术迈入大发展的辉煌时期,门派林立,镖局的出现,武术犹如百花斗艳,直到清末,武举沿袭了1300多年才废止,虽然火器取代了冷兵器,但民国时期的国术运动,仍然蓬勃而起,比较著名的有霍元甲先生的“精武体操学校”等,在当时仅上海就有30多个武术组织,1927年中央国术馆的成立,更是以国家为主导,将武术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