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虽然有关郑和宝船的细节缺乏必要的考古证据,目前大多是根据一些史料记载进行的推测,诸如宝船的大小规模等,实际上学术界仍然存在着争议。不过就宝船的航行手段而言,这一点在史料里是确凿无疑的,多种史料都记述,依靠的是风帆动力。
根据《明史》记载,宝船除了长四十四丈四尺之外,提到了宝船有“九桅十二帆”。明代《星槎胜揽》提及宝船时,记录宝船航行时需要“张十二帆”,《西洋番国志》记载,宝船“体势巍然,巨无与敌,蓬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
由这些记述都可以看出,宝船航行依靠的是风力。
另外,从史料中关于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时间记述上看,每次南下出发都选择的是冬季,由此可以利用当季的北风,这从侧面也证明了当时船舶航行主要使帆。
众人划桨开大船!
航运工具是人们在长期的大自然生活实践中的智慧结晶,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的加以改进和完善。
船的行进靠的是风力、水力和人力。
风力是以风帆借用季风做为航船行进的动力。
水力是利用水的流向做为航船行进的动力。
人力是通过水手划船桨或者摇橹驱动船行进的。
我国古代,航运的大型船只的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由于争霸战争所需要的水上兵力、粮草运输等,使造船业和航海业迅速发展起来,大规模的水上运输以及海外贸易在东南沿海迅猛发展。
据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记载,这一时期的大型商船和战船甲板下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货物或者兵士以及装备等;下层是划船桨的水手,称为“桨桡手”,桨桡手的人数要占到大船所载总人数的一半,这样的话,桨多船快,人为可以自如的操控大船。
明朝时,我国的造船和航海事业已经非常成熟,不但能造百米长、几层楼高大的大船,而且形状繁多,结构以及功能更加完善,为我国古代造船技术的巅峰时期。
明朝时,桨和风帆是大型船舶的最主要行进工具,使用最广泛的还是桨桡手,桨多船快,进退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