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这天下午我们要去扫墓
我的家乡在黑龙江省,这里的元宵节会有大秧歌,跑旱船,耍龙灯等民间艺术表演,还有猜灯谜等活动。人们在这一天要吃元宵也叫汤圆,预示着团团圆圆。晚上人们都会走到街上观看烟花,以事庆祝,正所谓元宵节闹元宵。
莲花落,蓝印花布,木拱桥,为何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案例?
绍兴莲花落,为浙江现存主要地方曲艺形式之一,起源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初时,沿门说唱,多演唱恭喜发财、吉祥如意之套辞,后逐渐形成有故事情节的段子,称为节诗。这类节诗据称有18只半,有《娘家节诗》、《长婆节诗》、《分家节诗》、《大衫节诗》等。这些节诗大多取材于民间日常生活或民间传说,一个节诗叙述一个情节较为简单的故事,具有滑稽、夸张、讥讽、幽默的特点。继而开始说唱长篇书目,以绍兴方言说唱,其说表语言通俗、生动,幽默风趣,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唱词通顺流畅,代表性传统长篇书(曲)目有《闹稽山》、《马家抢亲》、《天送子》等,以后借鉴和吸收戏剧及其他说唱文艺的本子,出现了如《何文秀》、《百花台》、《顾鼎臣》、《游龙传》、《龙灯传》、《珍珠塔》、《后游庵》等书目。
桐乡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唐宋时期兴盛,明清时期普遍流行于民间。据史料记载,清末民国初期,以蓝印花布为业务的民间染坊遍布桐乡,其中影响较大、历史较长的有石门的丰同裕染坊和崇福的蓝茂丰染坊、协大染坊等。
桐乡蓝印花布作为一种古老的手工印花织物,以靛蓝做染料印染而成,以蓝、白两色相配,其花纹大多取材于民间传统图案,色调清新,图案淳朴,工艺简单,取材方便,深受群众欢迎。其工艺流程全部采用手工操作,在蓝白分明的图案中,夹有灰干绽裂的冰纹,被称作手工印染的灵魂,这是任何机械印染所无法达到的。
2009年10月,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期以来,泰顺县高度重视廊桥的宣传和传承保护,鼓励支持民间传承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技艺和建造廊桥,民间修建廊桥的氛围浓厚,从2003年至今已建成新廊桥二十余座,在持续开展活态传承实践活动中,使该项目传承人呈梯队持续扩展,培育出4个建桥团队,7位国家、省市县级传承人。非遗传承人不仅在泰顺开展活态传承活动,还被邀请到到其他地方进行传承实践,如衢州的七里香廊桥,苍南的大峨桥、台湾的浙江泰顺廊桥等。特别是2016年三座国保廊桥的灾后修复工程正是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活态传承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文物修复”+“非遗传承”的融合更是一次经典案例。
您好!我感觉这是古代人民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