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这里生长着一种植物,都叫它“子孙槐”,因为叶片与槐树叶看着形状一样,只是比槐树叶小得多,学名叫什么不知道。春天都从根部发芽抽枝,都是一墩一墩的生长,一墩能发出四五十根枝条,到秋天从根部切割下来,都有手指粗细。
纸条有很好的柔韧性,是进行手工编制的优质材料。过去,家庭储存粮食用的囤就是用“子孙槐”编制的。粮食囤呈圆筒状,为防止粮食从枝条的缝隙流出,要用粘土掺入麦壳和成泥,将囤的内壁均匀的涂抹一遍,等干了就可将晒好的粮食倒进去。
另外,过去使用比较多的“火烘子”也是用“子孙槐”编制的,“火烘子”呈半椭圆状,上面都是拳头大小的空洞。寒冬,用来暖被窝用的。在褥子上垫上木板,上面放一个铸铁的“火盆子”,盆中有处于红炽状态的木炭,将“火烘子”扣在上面,被子将“火烘子”盖严,不用多大会,被窝就暖烘烘的。
有意思的是,有一种“烘子”编成钟形,下边沿往外撇,上部开口,开口的大小放入一个小孩绰绰有余,将开始学走路的小孩放进去,小孩可以推着行走,下边沿往外撇,就是通过增大支撑面积,增大其稳定性,防止被推倒,可见,就是一个“学步车”,但一直没有证实的名称,大家笼统的说是小孩推的烘子。
这些东西现在都没人用了,编制的手艺自然也就失传了。
像我们江西以前有很多传统手艺都已失传,比如箍桶匠,篾匠裁缝泥瓦匠木匠。还有很多五花八门的手艺都已淘汰了!现在木匠桶匠都被塑料代替了,现在盖房子都是钢筋水泥,根本不用树木。农村盖房子目前还会用少量木料,像城里盖房根本不用木材,都是钢筋水泥代替了。现在科技发达什么东西都用机器操作,有很多东西都不用人工操作。就是种田也省去很多劳力,以前种地一家五六个人种十几亩地还累得要死,现在两夫妻种一百亩地还很轻松。这几十年变化确实很大,现在二三十岁的人根本不知过去的事。你跟他说他也听不懂,还以为你是讲故事给他听,但是这也理解,因为他没有看到事实。起码要四十几岁的才知道一点皮毛,过去确实是很幸苦的,有些外地做手艺的跑到我们江西来,几百公里挣哪八毛钱一天。为了养家糊口想到都心酸,没办法哪时工业农业都比较落后。哪有现在这么好的生活,简直比过去地主生活好多了。还有的人天天叫苦,我们应该知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