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大为不同。努力奋斗,“猪拱菜”,出自帝王将相之口或者亲自为之,便是经典,传颂千年仍旧津津乐道;当今出自一个黄毛少年之口则是三观不正,大逆不道。
难道,对人对事的评价,也显露出人性之弱点?
说到猪拱菜,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非也,本文讲的是另外一个人:北宋宰相吕蒙正。
吕蒙正还没有金榜题名的时候,穷得叮响,如同乞丐一般,住在一个破窑洞里栖身。一日听说城里相府的千金小姐抛绣球招亲,吕蒙正也前去凑热闹。那时公子王孙早已挤到绣楼前台,都指望先来先得这棵娇艳无比的玉白菜,大家根本也没注意到这个落在后面形同叫花子的人。也不知是这千金小姐刘月娥特别有个性,还是神的旨意(传说是天神托梦),招亲的绣球竟然抛给了这个叫花子。尽管刘相爷不屑一顾,企图以金钱将这个叫花子打发了事,无奈刘小姐又经过几轮的对联测试,就认定吕蒙正这小子是个才子,将来必不是池中之物。
结果是,相府的一棵无比金贵的玉白菜,被一个叫花子给拱了去。刘小姐放着那么些公子王孙不选,却偏偏选中了一个叫花子,以致成为千古佳话。后来的事实证明,玉白菜的眼光是独到的。之后,吕蒙正果然不负佳人寄望,高中状元,此后曾经三度为相,而且还成为当时的太子、后来的皇帝宋真宗的老师。他的那篇《寒窑赋》,相传就是为教导太子的专门之作。
《寒窑赋》的点睛之笔我以为就在结尾处:
“嗟呼!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
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此话说得何等精妙!这对我们如何看待和理解衡水学生的演讲,应该很有帮助,很有益处。
将吕蒙正的人生与思想轨迹,与今天社会上对衡水中学张同学演讲主题的激烈反应来作个对比,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01、吕蒙正及其《寒窑赋》之所以流传千年而不衰,正好说明,贫寒子弟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天逆命的。可以说,追求光明美好的前途,也是所有类似衡水张同学这样的寒门子弟的共同向往。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苛责他们这不应该说,那不应该做?最起码,他们有奋斗的决心。但他们也需要动力和动机,他们呼喊的,无非是内心最本能的动机而已!没有动机,哪里来动力?
02、同样的努力奋斗主题,同样说的是拱白菜的话题,为何评价却截然不同?为官者尊,成功者贵,一切以成败论英雄,论强者论结果不论理,在社会上仍然大行其道,这是不是说明我们对事物的评价系统有值得检讨之处?
03、强者思维作崇。许多人不能站在弱者的立场,更无法体验弱者的苦闷与对成功和改善不利生存环境的渴望。古人早就劝诫“富贵不可尽用”,那些衣食无忧甚至是养尊处优的人们,为什么就不能向古人学着一点,体谅一下层人各种艰辛与不易呢?
04、拱了谁的白菜,动了谁的蛋糕?即得利益者也应该明白“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的道理。企图靠排挤打压来保持现有的利益,肯定是不行的;希望把他人排除在外自己过那种悠然自得的躺平生活,则更是行不通的。这一代或者下一代若不继续努力,那么现有的位置被后来者占去,就是大概率事件。
05、有人说张同学的心理阴暗、可怕。问题是,谁的心理更阴暗?是实话实说的人,还是口头上讲得天花乱坠而背地里可能干着不齿勾当的人?或者一心想保住自己的优势地位而不惜拼命排挤打压弱势群体的人?世事自有公道,相信不难作出判断。
虽然,我对“土猪”一词,很不以为然,因为这个词多少都带有一种鄙夷或者歧视的意味。但一想到现在的土猪土鸡土菜的价格,都要成倍地高于普通肉菜的价格,且张同学在演讲中也只是用来自嘲一番,也是一种无奈,心里不爽但也释然。
如果衡水中学的孩子是“土猪”,那我这种估计就是“土猫”,因为猪在农村属于非常重要的家畜。中国古代有句吉利话,叫做:六畜兴旺。哪六畜?指马、牛、羊、猪、狗、鸡。而我跟“兴旺”根本不沾边,因为,无论是家族还是外人,没人对我有期待,更没谁指望我能够成个啥?只有我家阿娘暗自难过,她担心我这辈子遭罪、吃苦。
我想,大道理谁都懂,也没有必要说那么多,只是把自己成长过程当中的小故事分享出来,说说自己的感受吧。
我很小就知道:人与人是不同的,而且非常不同。
大概是一年级还是二年级的时候,书记家的女儿堵住我,对其他孩子说:“你看这个小泥巴腿子,这么脏,我们不和她玩。”还没有放学,这话就传遍了全村,一回家,我就被奶奶暴揍了一顿。她老人家要强,觉得我丢了人。但我太小,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泥巴腿子”,也不知道为什么当了“泥巴腿子”会被人笑,更不明白奶奶为何要揍我。但我深深记住了一个“真理”:这辈子无论如何也不能当“泥巴腿子”,否则,我跟阿娘绝无出头之日。
即便在农村,在我们那种小地方,人也是分三六九等的。书记家的女儿和文书家的女儿玩,不会跟普通村民混在一起。吃公家饭的工资再少,人家也干净体面,跟抗锄头的“泥巴腿子”不可同日而语。其他诸如媒婆、兽医、技术员,哪怕裁缝,都比扛锄头受人尊重。客观说,泥巴腿子大约是社会的最底层吧。
我喜欢去文书家,是因为村里的报纸杂志都在他家,我去看书,所以跟他家女儿要好。但是,书记家的女儿觉得我“不懂事”,不知道看眼色,以为我“攀高枝儿”。奶奶脾气硬,觉得我这样做大约是因为我像阿娘,性子软,讨好人家,所以让人看不起。
喵君按:
后来在地球上溜达了大半圈发现,这个世界无论走到哪里,都分三六九等,这是现实。身份卑微被人轻视,是全世界都存在的现象,这不是城里人造成的。但是,走过的地方少,见得人少,就容易偏执,容易把矛头指向某类人或者某个群体。我想,衡水中学的孩子,大约是想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但是措辞欠妥,说到底还是因为没有走出去的缘故。
读大学才发现:地域无分好坏,但信息与资源却差距明显
我的邻居,亲戚,族姐族妹,若不读书,必然早嫁。我有一次劝表姨,她啐了一口:不嫁养在家里像什么样子?个个都去读书了,谁来耕田?我就闭嘴了,再不劝谁。
18岁嫁人,19岁生子,等我大学毕业,人家的孩子早就可以打酱油了,然后,过年吃饭一起笑话我。这就是观念的差异,没办法。观念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距离中心城市远,信息传递需要时间和过程。
小时候生病,阿娘背着我去镇上看,有一次病得很重,医生让父母赶紧送我去县城,要不然来不及。县城的书店还有高考试题集出售,镇上连书店都没有。这就是资源差异。
小地方的人看新闻看电视都当做看故事,不会用到自己身上,更不会想到去改变观念。两个年轻人哪怕是自由恋爱,都必须找个媒婆“过礼”,要不然会被人笑话“不守规矩,没有礼节。”他们不坏,却守着所谓的“礼俗”当做理所当然,比如教育部门的人来检查,穿了条短裙,就会被女人们私下笑话,也会被男人们臆测。
喵君按:
我自小就疑惑一个问题:我家的老祖宗为什么要选择这么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安家?为什么不选择大城市呢?哪怕县城都好啊?至少可以坐上火车吧?从我家出发步行三里多地,到了镇上,然后坐班车去县城,再从县城坐长途客车才能抵达省会城市。
这么偏远为什么?他们只求三餐温饱,传宗接代,其他太奢侈了。说到底,地域差异无非就是信息和资源的差距罢了,但是却一点不妨碍吃饭和生娃。能够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和人生境界,需要跨越社会阶层。不竭尽全力,只怕蜕变无望,所以,衡水中学歇斯底里的演讲不过是对命运的不甘,未必就是针对谁。
现实:你歌颂,我逃离小时候看电视,里面出现的农民总是满心欢喜,自信骄傲。说实话,自小到大,没见过哪个邻居,或者叔伯捧着泥土眷恋地抚摸,然后说:这是咱们的根呀?反倒是上上下下教育孩子:有本事“洗脚上田”,而不是卷起裤腿“下田”,安安心心当个泥巴腿子。
我真的没有遇见过,哪怕一次,只有在故事书里,电视里才有这样的情节。若是真的,那些上山下乡的知青们为什么毫不犹豫地返城了呢?所以,我怀疑,是因为他们本身不是农民吧?去乡下旅游两天的确有趣,成年累月下地种田却是另外一回事。
大学期间,同学们打算春游,说是要去看田园风光,想包了大客车去郊区踏青,我没报名。不是因为钱,而是我根本不稀罕。什么去乡下摘草莓,去农家乐吃饭,我一点兴趣都没有。特别是寒暑假,大家说要去内蒙看什么草原,接近大自然啥的,我从来不参与。我们家养过猪牛羊,也养过鸡鸭鹅,他们长啥样对于我一点也不神秘。
喵君按:
后来去澳洲念书,真把我气坏了:什么呀?不过就是老农村,不到三个月就转走了,前往拥挤繁华的大都市。我喜欢干净的街道,早晚有热水冲凉,还喜欢明亮的咖啡馆和奶茶店,可以舒服地坐着喝杯饮料吃点小食。不用跟我讲田园风光有多美,再美我也看够了。
最后总结一下:
哪怕再多人骂,我估计,衡水中学的人也不会改变这种思想。说一千道一万,大学是一道天桥,连接他们的小世界和外界的天桥。没有这道桥,一切都是枉然,所以他们才会拼死拼活。
很多人问:农村真有那么不堪吗?如果真的好,为什么大家都往城里跑而不是往农村跑?很多有钱人在乡下买个别墅,吃着绿色蔬菜说农村好,那样的确好,谁都想。问题是:真正的农村是什么样子?常年累月的劳作,有多少人可以承受这样的劳累和辛苦?
还有人说:只有上大学才能实现一个人的价值吗?问题是,农村娃的选择没有那么多啊。
农村是一块洼地,只有考上大学,他们才能跟普通人平起平坐,若想成为人上人,还得继续努力。但,一切的起点,还是考上大学,走出去。
关注@王小喵读书,你的支持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