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北宋有名的清官,他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廉洁公正,死后被百姓奉为神明,称作“包青天”,当然,这些都是小说中的形象。
在小说中,包拯除了“包青天”的名号,还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外号”包黑炭,只因其肤色黝黑,头顶月牙,而这种形象却恰恰能令人印象深刻,那么历史上的包拯真的是这样的吗?
其实历史上包拯的清正廉洁确实如小说中的一样,也正是他廉洁的形象才会被选为小说中的形象,可以说是小说和戏剧让包拯家喻户晓,着实让他火了一把,不过小说中提到包拯面如黑炭的样貌却与历史上不符,有传言说包拯不但不黑,而且还是个白面书生。
小说中有许多故事都是从包拯本人的生平事迹中改编,其中有一段“包公掷砚”的故事颇为脍炙人口。
历史上包拯曾任命大理寺丞,端州知府,乃是端州的“一把手”。值得一提的是端州这个地方盛产砚台,从这个地方出产的砚台做工精美,颇受王公大臣们的喜爱,那个时期,砚台恰恰是一种非常时髦的雅器,就像现在流行的时尚,不过这种“时尚”只流通于那些王公贵族之间,也是因此,端州每一任的一把手都会在征收“贡砚”的时候会在原本的基础上多征收几十倍,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包拯刚一上任便高调废除了这一“潜规则”,下令州官不得私自加收任何贡砚,否则从严惩治,自己更是明确表示,他身为端州的一把手,绝不会收一块官砚!
包拯在端州任期三年,任满之后果然没带走一块砚台,由此被传为佳话。
除此之外,《三侠五义》中还有一个“陈州放粮”的桥段,书中写到包拯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查办陈州赈灾放粮一事,后遭国舅陷害,百姓掩护查案,后来怒铡国舅庞煜一事。
历史上并无此段记载,却有包拯弹劾陈州转运司剥削灾民的这件事,由此可以看出“陈州放粮”应是根据这段事迹改编而来。
正是因为包拯铁面无私的形象,这才有了小说中“包黑炭”的形象,暗喻其执法严厉,刑法不容触犯。而黑脸也代表公正,不受感情的制约,法不容情等等暗喻。
在京剧之中,白脸黑脸都有各自的代表,白脸一般都是反派角色,代表奸诈,黑脸代表严肃,不苟言笑,恰如其分的诠释了包拯一角。
包拯除了脸黑之外额头上的月牙也让人记忆犹新,象征着公堂上的皓月当空,包拯则为黑夜,故称为“包青天”。
而包拯命途多舛,据说年幼的时候被父亲抛弃,头上的月牙便是被抛弃时,莲叶的杆戳到额头留下的疤痕,也有一种说法是说他被父亲抛弃时被马伤到,那月牙的印迹其实是马蹄铁一角的形状,仔细看看,确实有这种可能。
作者最新文章这个村子的人都姓“徐”,却为姓黄的太监,建了座祠堂
长安十二时辰,从李必的发簪上就能看出,他不会结婚生子
相关文章
包拯死后,展昭怎么样了?有3种结局,第三种可能性最大
月牙烧饼怎么做?
指甲上的月牙,真的能看出孩子身体情况吗
宋朝官员工资有多高?王安石、包拯一个比一个高
(1)包公故事合肥非遗:
提起包大人,人们立刻就会联想到两个词:青天、黑脸;“青天”是对包大人的赞誉,“黑脸”则是对他的外貌描述。众所周知,包大人名叫包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宋朝的名臣。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包大人果真就是黑脸吗?当然不是!既然不是,可包大人的脸怎么就黑了呢?为什么人们称他为黑包公呢?其实,这里是有几个原因的。
首先,自古忠奸不相容,忠臣与奸臣天生对立,而奸臣的形象被定格为白脸,那么忠臣就必然是黑脸了,只有这样才能表示出黑白对立、忠奸分明,所以,素有“青天”之称的包大人,自然就是黑脸了。
其次,包拯代表的清正廉明、大公无私,而这样的官德人品,只有黑脸才最为相称,所谓“铁面无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铁面”才能“无私”,由于铁极容易生锈,而生锈的铁,就是黑色,换句话说,铁面无私也就是黑面无私。
最后,我们都知道,“三权分立”学说是近代历史的产物,而中国的古代很显然是没有“三权分立”的,这就导致了古代的行政大员不但肩负行政权,也同时拥有司法权,也就是说,他们既要处理行政事务,又要负责审案定罪。
对于一位审案的官员来说,如果能有一副黑脸的模样,那么在无形之中就能树起一种威严肃穆的气场,而这对被审问的犯人则是一种不小的心理打击,更容易让那些心存侥幸的罪犯的心理防线崩溃,从而使得案件的审理变得更顺畅;而且,执法官的威严对那些徘徊在犯罪道路上人来说,也是一种震慑,使得他们能够尽早地悬崖勒马。
总而言之,清正廉明、铁面无私的官吏历来都是皇帝所需要的贤臣,更是人民所渴求的青天父母官,而包拯恰恰就是贤臣,是“青天”,所以他的形象,黑脸是再合适不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