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商朝前期为何屡次迁都?历史上商朝为何频繁迁都

商朝前期为何屡次迁都?历史上商朝为何频繁迁都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753 更新时间:2024/1/22 4:45:28

商朝从汤开始,到纣灭亡,共传十七代三十一王,近六百年。约当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商朝历史上有一个很显著的现象,就是都城屡迁。汤最初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市)。其后五迁:中丁迁都于隞(今河南荥阳北敖山南);河亶甲迁都于相(今河南安阳市西),祖乙迁都于邢(今河南温县东);南庚迁都于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盘庚迁殷,在商朝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此之前,从汤至阳甲,传十代十九王,约三百年,为商朝前期。在此之后,从盘庚至纣,传八代十二王,凡二百七十三年,为商前后期。由此可见,都城屡迁,确切地说,应该是指商朝前期。

商朝前期为何屡次迁都呢?

关于这个问题,古今学者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水灾”说;二、“游牧”、“游农”说,三、“去奢行俭”说,四、“王位纷争”说。

“水灾”说试图从自然灾祸方面去寻求商都屡迁的原因。但它举不出一条过硬的材料来证明水灾逼迫商人迁都。相反,从汤至中丁,传六代十一王,至少都亳一百五十军,难道这么长一段时间河水就役有闹灾吗?而且从武丁到纣卜辞多次记载洹水泛滥为害殷都,但殷人并未因此迁都。为何盘度之后水灾不能逼人迁都,而盘庚之前水灾却能逼人迁都呢?另外,南朝的几个都城全在黄河两岸,尤其是中丁由亳迁隞和盘庚由奄迁殷,越迁越向河滨,这种现象用“水灾”说是无法解释的。

“游牧”、“游农”说试图从社会生产方面去寻求商都屡迁的原因。“游牧”说认为,商人在盘庚迁殷之前还是迁徙无定的游牧民族,到盘庚时才有初步的农业,由游牧经济转入农业经济,因此有了定居倾向。但商代卜辞和考古资料证明,早在商代前期,农业己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所以,此说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

“游农”说认为,商代的农业是原始的。其原始性表现为生产工具的笨拙和耕作方法的原始。商人采用“火耕”的方法,即“焚田”,来代替笨拙的生产工具开辟原野,把林莽烧平后,在灰土上播种。他们既不知道灌溉,也不懂得施肥,一旦土地的自然力耗尽,便需改换耕地,不得不经常迁徙。“游农”经济是商人都城屡迁的原因所在。但考古资料证明,郑州和小屯两地商代文化中出土的石镰和石斧都很近似。这两地正好一个代表商代前期,一个代表商代晚期。商代农业生产已使用少量青铜器。目前出土的几件青铜农具,商代前后期的数量也大体相当。这说明商代前后期农业生产工具并未发生重大变化,同样是“笨拙”的。至于耕作方法,胡厚宣先生在《殷代焚田说》中指出“焚田”是殷人狩猎的一种方法,根本与农业无关,至于说商人“不懂得施肥”,则与史实不符。《汜胜之书》说:“汤有旱灾,伊尹作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甲骨文“尿”字即粪便之“屎”字。卜辞中有大量“尿田”的记载,商代初期已知“粪种”,当是可能的。“游农”说的论据经不住推敲。另外,它跟“水灾”说一样,无法解释中丁之前和盘庚之后,商都稳定的史实。所以,“游农”说也难以令人置信。

“去奢行俭”说和“王位纷争”说试图从社会政治方面去寻求商都屡迁的原因。“去奢行俭”说认为“抑制奢侈,倡导俭朴,借以缓和阶级矛盾,是商都屡迁的原因。此说多少有点合理成分。因为《尚书》中《盘庚》三篇是保存下来的商王盘庚迁殷时对臣民的三次演讲词,将迁之时,他曾指责贵族中有贪求财富的乱政官吏;既迁之后,他又告诫官吏:不要积聚财物,光为自己孜孜不倦地增殖产业,应该施惠于民,要永远洁净你们那颗和国王一样的心。

但是,奢侈是剥削阶级的“痼疾”和“通病”。不仅迁殷之时存在,迁殷之后照样存在。为什么此时奢侈可以促使迁都,而彼时却不能呢?“去奢行俭”说虽然看到商都屡迁的某些现象,却未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所以,它对商都屡迁原因的解释缺乏说服力。“王位纷争”说,根据《史记·殷本纪》:“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的记载,注意到从中丁至阳甲正好九王,先秦典籍中“几世”即指“几王”,这“九世之乱”与商都屡迁,在时间上如此若合符契,决非偶然巧合,它应是促使商都屡迁的客观原因。这个推断,可以在《尚书·盘庚》中篇里找到证据。盘庚追述先王迁都原因时说:“殷降大虐,先王不怀厥攸作,视民利用迁。”

《孔疏》认为“大虐”的具体含义是:“上云‘不能相匡以生,罔知天之断命’,即是天降灾也”。很明显,“大虐”不是天灾而是人祸,就是指以王位纷争为中心的“九世之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政治上的动乱和纷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灾祸,先王并不怀恋他们手造的基业,为人民的利益来迁徙。那么,王位纷争所引起的社会动乱,为什么必须用迁都的办法来解决呢?因为“九世之乱”的直接后果是商王权威削弱和贵族势力膨胀。贵族势力膨胀,表现在经济上,是聚敛财富;表现在政治上,是弑君篡位。斗争的双方,为了赢得胜利,必须借助天时、地利与人和。天时,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且是彼此共享的。人和,要靠主观努力去争取。惟独地利,谁占有它,就属于谁。很明显,既然贵族的势力能够膨胀起来,并足以威胁王权,那么,贵族一定占有地利。殷商时期虽然已进入青铜时代,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仍旧很低。在那种社会发展水平上,地利的作用就格外重要。通过迁都来改变贵族地利的优势,从而削减贵族的实力,是商王的战略措施。这应是促使商都屡迁的主观原因。证之《尚书·盘庚》篇,正是这样。

盘庚迁殷几乎遭到举国上下的反对,“民咨胥怨”,但主要阻力来自贵族,不是平民,更不是奴隶。贵族用浮言来煽动民心,而盘庚则抓住“天命”和“先王”两面大旗,口口声声鼓吹为人民打算来争取民心。在当时,“天命”和“先王”无疑是有威力的,使盘庚得以迁殷。将迁之时,盘庚发出警告:“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就是说,有奸诈邪恶,不听话的人,我就把他们斩尽杀绝,不让这孬种遗留在新邑蔓延滋长。可见盘庚企图通过迁都打击贵族。既迁之后,盘庚重申:“无有远迩,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即不管与商王血缘的远近,造罪就处死,立功便封赏;并宣称自己有权“制乃短长之命”。这说明通过迁都,镇压了异己,商王权威上升了。“九世之乱”的教训是深刻的。

为了避免历史重演,王位继承制发生变化。商王继统法分三期:第一期大丁至祖丁以兄为直系,第二期小乙至康丁以弟为直系;第三期武乙至纣传嫡长子。盘庚处于由第一期向第二期转变阶段。迁殷后商王继统法出现以弟为直系并终于转变为传子的新情况。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减少王位纷争,王室内部稳定下来,所以导致迁殷后二百七十三年没有再徙都城。“王位纷争”说对商代前期都城屡迁的解释是比较合理的。

标签: 商朝迁都

更多文章

  • 周公辅成王监国: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幼主监国机制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周公,成王,武王,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这两句话,说的是周公旦对还是年幼的成王姬诵的谆谆教诲:你追念祖父文王的德行,不仅仅只是祭祀便完成了任务,而应该首先修持你自己的德行,才可以真正地继续你祖文王先圣的德行。公元前1046年(武王十一年),武王伐纣而灭商,新政刚立,百废待兴,其却于两年之后心力交瘁而撒手

  • 端恪皇贵妃是谁的妃子:清朝唯一历经五朝的皇贵妃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端恪皇贵妃,咸丰

    端恪皇贵妃是咸丰皇帝所有后妃中最后去世的,是清朝唯一一位历经五朝的后妃,亦是定陵妃园寝最后一个入葬的妃嫔,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清朝祺皇贵太妃之宝银玺是天津博物馆收藏的唯一一方清朝后妃用印,它体积大,镌工细致,是非常难得的珍品。宝银玺为正方形,高10厘米,边长12.7厘米。蹲龙纽,龙形威武庄严

  • 汉朝谏议大夫公明生平简介 相爱穿梭千年公明原型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公明,汉朝,相爱穿梭千年

    相爱穿梭千年公明原型是谁? 汉朝谏议大夫公明生平简介《相爱穿梭千年》 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空间与时间交错纠结的浪漫爱情轻喜剧。讲述了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一个正直木讷的谏议大夫公明(井柏然饰),公明维护正统,反对废黜许皇后,知己王莽及其王氏一族则支持赵飞燕封后,两人反目成仇,分道扬镳。公明受到王

  • 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后是如何被金人虐待的?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钦宗,宋徽宗,宋朝

    金兵直逼汴京(今开封市)时,北宋徽宗赵佶又气又急,身子一日不如一日,于是把皇位传给太子。继位的太子就是宋钦宗。宋钦宗和宋徽宗一样,也是苟且偷安、不思自强之辈,结果断送了大宋江山,自己也做了俘虏。被俘的还有徽宗和他的哥哥、弟弟及他的32个儿子、22个女儿,除九子赵构在外勤王、幼女仅一岁外,都做了俘虏,

  • 南宋与北宋的区别 北宋和南宋的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北宋,南宋

    宋包括北宋和南宋。金国入侵,徽钦二帝被俘,北宋亡,宋高宗赵构继承皇位后定都浙江临安(今杭州),临安在旧都汴京南,故史称南宋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宋朝开国时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采

  • 吕尚是谁?姜子牙为什么又叫吕尚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姜子牙,吕尚

    吕尚就是姜子牙,东海海滨人。他的祖先曾经辅佐禹治理水土,因功封于吕,所以以吕为氏,而他的姓则是姜。中国古代的姓是母系氏族的产物,所以“姓”即“女生”,后来在一个姓中又以男性为主有了氏,到春秋战国以后,氏越来越多,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就是现在所说的姓氏。吕尚因为在周初做过太师,尊称“师尚父”,因而得名

  • 解析希腊精神:古代西方哲学思想的最原始集合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希腊,古代,西方哲学,

    “希腊精神”的特点是“求健康”、“好学”、“创造”、“爱好人文”、“爱美”、“中庸”、“爱自由”。“中国精神”和“希腊精神”有得一比,但在“爱自由”方面特别欠缺。“何谓希腊?何谓希腊人?”《希腊的遗产》([英]F·I·芬利主编,张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版)开宗明义提这样的问题。冒失地谈

  • 宋宁宗赵扩是个好皇帝吗?如何评价宋宁宗赵扩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宁宗赵扩,宋朝皇帝

    宋宁宗赵扩是个好皇帝吗?如何评价宋宁宗赵扩宋宁宗赵扩(1168年11月18日-1224年9月18日),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宋光宗和慈懿皇后李氏之子。绍熙五年(1194年),宋光宗被逼退位,赵扩在韩侂胄、赵汝愚等大臣的拥戴下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庆元”。宋宁宗即位后,任用赵汝愚和韩侂胄为相,赵、韩两派

  • 南宋孝宗赵昚第一任皇后成穆皇后郭氏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孝宗赵昚,成穆皇后,宋朝

    成穆皇后(1126年―1156年),郭氏,开封祥符人,南宋皇帝宋孝宗赵昚的第一任皇后,奉直大夫郭直卿的女孙,昭庆军承宣使郭瑊之女。郭直卿的先祖是北宋真宗章穆郭皇后的家族成员。所以,成穆郭皇后家族祖籍为并州太原人。宋孝宗为普安郡王时娶郭氏,封咸宁郡夫人。生宋光宗赵惇、庄文太子、魏惠宪王赵恺和邵悼肃王赵

  • 孙权的儿子孙亮为什么被废?孙亮为什么会自杀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孙亮,孙綝,东吴,三国

    孙亮(243年-260年),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52-258年在位。他是吴大帝孙权与潘皇后的第七个儿子,252年孙权去世后即位,258年被权臣孙綝废为会稽王。260年,孙亮因被诬告而自杀(一说被毒害)。孙亮是吴大帝孙权最小的儿子,所以最初他不是太子。(孙权共有七子:登、虑、和、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