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解析希腊精神:古代西方哲学思想的最原始集合

解析希腊精神:古代西方哲学思想的最原始集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630 更新时间:2024/1/21 3:28:34

“希腊精神”的特点是“求健康”、“好学”、“创造”、“爱好人”、“爱美”、“中庸”、“爱自由”。“中国精神”和“希腊精神”有得一比,但在“爱自由”方面特别欠缺。

谓希腊?何谓希腊人?”《希腊的遗产》([英]F·I·芬利主编,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版)开宗明义提这样的问题。冒失地谈论“希腊精神”之前,不如先请毕生研究希腊文化的罗念生先生说几句,他的话更有体会:“希腊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高峰,是近代文明的源泉。近代的西方哲学、文学、艺术,以及民主政体,都是从希腊传来的。”罗先生还提到,“希腊精神”的特点是“求健康”、“好学”、“创造”、“爱好人文”、“爱美”、“中庸”、“爱自由”。希腊人的“种种精神,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这最后一种爱自由的精神。”(《希腊漫话》,1941年)换句话说,罗先生认为:“中国精神”和“希腊精神”有得一比,但在“爱自由”方面特别欠缺。

虽然学者们认为希腊和中国的文化最为相像,都主张“人文主义”,但是两者其实存在着巨大差异。前辈学者罗念生已经发现,中国人在追求“自由”的时候远不如希腊人。这种差异导致了中西文化的分途,正需要认真探究。当我们被今年博大精深的雅典奥运会开幕式折服,并担心四年后北京奥运会可能被这里的儿戏导演们弄坍台的时候,最后的争议,常是归结到中国和希腊的文化差异。那么,“中国精神”和“希腊精神”的差异到底从何而起呢?

怀揣这类问题,《希腊的遗产》可以一读。虽然本书没有专门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比较希腊和中国,但是书中正面诠释的“希腊精神”,可以帮助中国人理解自己。以“自由”为特征的希腊文化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循此路径,我们或许能找到中国文化的某些缺陷。本书主编芬利教授在“引论”里作了提示:“城邦”是理解辉煌希腊的关键词——

雅典、斯巴达、科林斯……,城邦不止是希腊文化得以展现的舞台。希腊文明给我们一个突出的印象:它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城市文明。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都是以城邦为单位筹划的。他们的“天下”,就是“城邦”。在希腊语言文字传统里,“城邦”(Polis)是最重要的一个词。希腊人最重视的“政治”(Politics),来自这个词。所谓“政治”,就是城邦事务,是城市市民自己的事情。后来英语和法语里出现的“警察”(Police)一词,先头也是指那些管理“城市”的人。“城市,而非乡村,是处理公务之地,是大部分宗教中心所在之地,是大型建筑和雕塑坐落之地,是开展教育、军事训练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之地。”(第3页)

希腊文化中,最辉煌的是哲学。谈到希腊哲学中“形而上学的诞生”,另一位作者也把它归结为“城邦”。他说:“希腊小城邦相对自治的政治生活在批判的、反思的思想成长中,或许扮演了一定的角色,这与大帝国的‘亚细亚式不确定的庞大’(叶芝语)形成鲜明的对照。”(第236页)作者认为:自治的“小城邦”,给市民们一种秩序感,探究这个秩序,使得“形而上学”成为可能。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相信,只要把握住这个“形而上学”,希腊的城邦就能繁荣。相反,在亚细亚的“大帝国”,人们生活在一种“庞大”和“不确定”中,帝国的动乱和强权,臣民们无助并茫然,思想家便没有信心去探究一种形而上的世界秩序,也就没有希腊这样的“形而上学”。这个解释相当有趣,作者或许还想说:希腊哲学的严密逻辑,表现了希腊哲学家对城邦生活的负责精神。苏格拉底挑战市政当局的权威,质疑雅典市民的智力,发出哲学上无穷追问,与中国思想家逃不出暴君的广大统治,只能用寄情“天下”、“宇宙”,用儒道佛思想来消解内心痛苦的逃避行为适成对照。

“城邦”,是社会文明的关键词。近代西方的城市文化,源头在希腊。曾几何时,达尔、日尔曼等北方蛮族入侵,城市广场被辟为牧场,议会大厅被改成教堂,文化陷入了漫长的“中世纪”。直到“文艺复兴”开始后,欧洲文化才回归城市,恢复雅典、罗马遗址,到处布置廊柱建筑,近代城市生活方才洋洋大观。比之于欧洲,中国的城市文化更是惨遭蛮族入侵,秦、汉、隋、唐,、元、明、清,总是文明较低的部族集团入主都城,践踏前朝文化积累,重起文化炉灶。改朝换代的“革命”之后,万事从头来过。朝的文化虚无主义,造成两千多年间中国城市文化的周期性衰败,更使得士大夫思想无所凭借。文人官宦,多数产自田陇山沟,初无“城邦理想”。诗酒高论,畅论“仁义道德”,常怀“天下之忧”,却随时会在城市生活的具体事务中丢弃起码的“权利”和“自由”。这种大而无当的思想方法,正是本书作者指出的所谓“亚细亚式”的“庞大”和“不确定”。中国士大夫思想的基本形态,不是“城邦”,而是“乡愿”。

清末民初,上海、北京的学术界有“言必称希腊”的风气,后来被讥评为“崇洋媚外”,以后便偃旗息鼓。其实,那倒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走城市,崇尚“自由”的时代。希腊城邦重视“市民身份”,强调“自由民”的主体地位和自治权利,无论如何是要肯定的。城市要有文化,市民要有空间。只有当市民阶层获得权力,能够按照“理想国”的蓝图,遵循“政治学”的原则,自主建设城邦的时候,文化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这是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通则,且不论是在“古代”、“中世纪”,还是在“现代”,抑或是在人云亦云的所谓“后现代”。读《希腊的遗产》,生以上的感叹。掩卷之,当然要感谢作者、译者和前辈学者,他们提供了一个虽然遥远,却能让中国人收到回响的“希腊城邦”。

标签: 希腊古代西方哲学

更多文章

  • 宋宁宗赵扩是个好皇帝吗?如何评价宋宁宗赵扩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宁宗赵扩,宋朝皇帝

    宋宁宗赵扩是个好皇帝吗?如何评价宋宁宗赵扩宋宁宗赵扩(1168年11月18日-1224年9月18日),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宋光宗和慈懿皇后李氏之子。绍熙五年(1194年),宋光宗被逼退位,赵扩在韩侂胄、赵汝愚等大臣的拥戴下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庆元”。宋宁宗即位后,任用赵汝愚和韩侂胄为相,赵、韩两派

  • 南宋孝宗赵昚第一任皇后成穆皇后郭氏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孝宗赵昚,成穆皇后,宋朝

    成穆皇后(1126年―1156年),郭氏,开封祥符人,南宋皇帝宋孝宗赵昚的第一任皇后,奉直大夫郭直卿的女孙,昭庆军承宣使郭瑊之女。郭直卿的先祖是北宋真宗章穆郭皇后的家族成员。所以,成穆郭皇后家族祖籍为并州太原人。宋孝宗为普安郡王时娶郭氏,封咸宁郡夫人。生宋光宗赵惇、庄文太子、魏惠宪王赵恺和邵悼肃王赵

  • 孙权的儿子孙亮为什么被废?孙亮为什么会自杀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孙亮,孙綝,东吴,三国

    孙亮(243年-260年),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52-258年在位。他是吴大帝孙权与潘皇后的第七个儿子,252年孙权去世后即位,258年被权臣孙綝废为会稽王。260年,孙亮因被诬告而自杀(一说被毒害)。孙亮是吴大帝孙权最小的儿子,所以最初他不是太子。(孙权共有七子:登、虑、和、霸

  • 三国时期吴国末代君主乌程侯孙皓是怎么死的?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乌程侯孙皓,三国,东吴

    乌程侯孙皓(242年—284年),字元宗,中国三国时代东吴的第四代君主(264年-280年在位)。他是孙权被废去皇太子地位的第三子孙和的长子,也是东吴的最后一位皇帝。虽然他的前任孙休已经有儿子,但孙休去世时这个儿子十分年幼。群臣鉴于蜀汉之亡,认为主少国危,想立一个较年长的君主,所以作为废太子孙和的长

  • 宋度宗有几个儿子?宋度宗子女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宋度宗,南宋皇帝,

    宋度宗有几个儿子?宋度宗子女简介赵禥(1240-1274),南宋皇帝,荣王赵与芮之子,初名孟启,又名孜、长源。宋理宗无子,收其为养子,先后封为建安王、永嘉王、忠王。1260年,被立为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10月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咸淳”。子女儿子崇国公(一作崇国政资国公)、广冲善王赵焯:生母

  • 宋度宗赵禥的全皇后有子女吗?全皇后子女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宋度宗赵禥,全皇后,南宋

    全皇后全玖,浙江会稽人,宋度宗皇后。度宗死后被尊为皇太后。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谢太皇太后带领宋恭帝投降,全太后也随儿子被押解到大都。最后在大都的正智寺出家为尼而终。度宗立为皇帝后,咸淳三年(1267)正月,册封她为皇后。追赠三代官职,赐家庙、第宅。其弟全清夫、全庭辉等一十五人,各任一官。咸淳五

  • 为何能当艺术家的皇帝都不是好皇帝?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徽宗

    历史上有这么一位官员,精通乐器,连皇帝都特别喜欢听他弹琴。这名官员的老师听说此事,就把他叫到家中,狠狠教训了一顿,意思就是你弹琴这件事,不光毁了你自己,还会毁了皇帝。后来,皇帝知道了这件事,不但没有生气,还对这名官员的老师大加褒奖。这位皇帝就是汉光武帝刘秀,史书上说他“耳不听郑卫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

  • 宋代不断削弱相权 为何仍出权相?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代,宰相,

    在古代社会,宰相是仅次于皇帝的重要角色。宋代以前宰相地位颇为尊荣。但有宋一代相权却削弱很多,同时又出现过不少权相,这是值得深思的反常现象。一、赵宋相权去哪儿了?唐代本设有三个中央机构(即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三省长官实为宰相,掌管国家最高权力。宋代也有三省,但只有中书省在皇宫里单独取旨,称政事堂;

  •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为何主动裁军?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曾国藩,太平天国,清朝

    清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曾国藩率领湘军攻克太平天国首都南京,俘获了忠王李秀成,由此使历经咸丰和同治两任皇帝、长达12年的镇压太平天国战争,终于以大清朝廷获得最后胜利而告终。在镇压太平天国战争大获全胜之际,作为“第一功臣”的曾国藩并没有陶醉在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仕途的狂想之中,而且迅即陷入了“大难即将临头,

  • 左宗棠曾国藩为何绝交?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左宗棠,曾国藩

    导读:左宗棠与曾国藩是晚清咸(丰)同(治)时期一代名臣,二人共事十余年,交情甚厚。然而自同治三年,湘军攻克天京(今南京),二人割袍断义,再无书信往来,这是为何?曾国藩对左宗棠以兄相称曾左二人为湖南同乡,自从咸丰二年,曾国藩在湖南原籍举办湘军,便和左宗棠有了交往。当时左宗棠为湖南巡抚张亮基幕僚,因公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