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薛蟠陷害贾宝玉了吗?贾宝玉被打是薛蟠造成的吗

薛蟠陷害贾宝玉了吗?贾宝玉被打是薛蟠造成的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279 更新时间:2024/1/22 11:37:42

关于贾宝玉被打,很明显,是两条线索导致的。一条就是金钏之死,这个很清楚,小说写明了,是贾环使的坏,后来也被花袭人给对质出来了。但是,另一条,蒋玉菡和贾宝玉交往并且互赠汗巾子的事情,就没有那么简单了,这么私密的事情,当时是在冯紫英家,就那么几个人,是谁把这件事情透露出去的呢?

其实只要仔细阅读原文,也不复杂,曹公是给出了答案的,只是这答案给得相当的隐晦和模糊,怎么说呢?

第一,第三十三回,宝玉被暴打几乎致死,聪明的花袭人岂会善罢甘休,她是做了调查的,首先找的就是宝玉的跟班茗烟。对质的情况是这样的:

袭人满心委屈,只不好十分使出来,见众人围着,灌水的灌水,打扇的打扇,自己插不下手去,便越性走出来到二门前,令小厮们找了焙茗来细问:“方才好端端的,为什么打起来?你也不早来透个信儿!”焙茗急的说:“偏生我没在跟前,打到半中间我才听见了。忙打听原故,却是为琪官金钏姐姐的事。”袭人道:“老爷怎么得知道的?”焙茗道:“那琪官的事,多半是薛大爷素日吃醋,没法儿出气,不知在外头唆挑了谁来,在老爷跟前下的火。那金钏儿的事是三爷说的,我也是听见老爷的人说的。”袭人听了这两件事都对景,心中也就信了八九分。

这场对质,一是把贾环这个小爬虫给对质出来了,金钏的事情就是他诬告的。二是把薛蟠给对质出来了。但是茗烟的话,有几分可信,也有几分不可信。

1.薛蟠酷爱男风,吃宝玉和蒋玉菡的醋是有的,小说也写了;

2.薛蟠气不忿儿,在外面鬼混,马尿黄汤灌多了,随口说出来是可能,但是有意陷害,却不可能。

其一,薛蟠再糊涂,也知道四大家族和义忠亲王老千岁和北静郡王和冯紫英是一伙儿的,和忠顺亲王不是一伙儿的,这个薛蟠再糊涂,所谓政治底线还是有的,不可能挑唆人去忠顺亲王府打小报告;

其二,王夫人和薛姨妈商议的把薛宝钗嫁给贾宝玉这事儿,薛蟠是知道的,对于将来的妹夫,如今的表弟,薛蟠再混蛋,也不会去陷害,这一点从第三十四回薛宝钗回去和哥哥对质就可以看出来,连曹公都直接写了:

原来宝钗素知薛蟠情性,心中已有一半疑是薛蟠调唆了人来告宝玉的,谁知又听袭人说出来,越发信了。究竟袭人是听焙茗说的,那焙茗也是私心窥度,并未据实,竟认准是他说的。那薛蟠都因素日有这个名声,其实这一次却不是他干的,被人生生的一口咬死是他,有口难分。

这事儿真不是薛蟠干的。

所以,在花袭人对质那段里,曹雪芹写得很巧妙,花袭人是信了八九分。

第二,到了第三十四回,当花袭人把这事儿告诉薛宝钗的时候,薛宝钗的分析不仅印证了只能信八九分,而且进一步指出,这事儿就是薛蟠在外头吃酒,说话没遮拦,被人偷听了去的:

宝钗听说,便知道是怕他多心,用话相拦袭人,因心中暗暗想道:“打的这个形像,疼还顾不过来,还是这样细心,怕得罪了人,可见在我们身上也算是用心了。你既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作工夫,老爷也喜欢了,也不能吃这样亏。但你固然怕我沉心,所以拦袭人的话,难道我就不知我的哥哥素日恣心纵欲,毫无防范的那种心性。当日为一个秦钟,还闹的天翻地覆,自然如今比先又更利害了。”想毕,因笑道:“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调唆: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这些防嫌小事。袭姑娘从小儿只见宝兄弟这么样细心的人,你何尝见过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就说什么的人。”

薛宝钗的学识岂是花袭人可比的,因此,薛宝钗对这件事情的分析,是透彻而中肯的,也并没有袒护哥哥薛蟠的意思,薛蟠的性格说了,当年为秦钟和宝玉争风吃醋的事情也说了,但是,薛蟠只是不注意场合说话被人听了去报告忠顺亲王的,这件事情其实就是定调了,那就是,并不是薛蟠有意挑唆。

前面说过了,薛宝钗后来还回去和哥哥对质了,对质的结果,薛蟠确实是被冤枉了,他没有陷害贾宝玉,但是,贾宝玉和蒋玉菡交好这件事以及互赠汗巾子这件事,就是薛蟠薛大爷在外头喝酒喝高了,信口说出来被忠顺亲王的眼线听了去的。所以才有忠顺亲王前来兴师问罪。

通过这件事情,可以知道,其实忠顺亲王是很可怕的,他早已经在四处安插亲信和眼线,收集政敌的罪证,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敌人。其实,贾府的罪证就是这么一点一点的被忠顺亲王府收集起来的,包括淫丧天香楼,包括放印子钱,包括聚众赌博,包括受贿害命,包括妨碍司法公正,包括虐待家人致死等等等等,这里面,也有薛蟠的份儿,薛蟠也是贾府被抄的受害者,这也再一次证明了咱们薛大爷其实就是个二百五,并不是内奸。

标签: 薛蟠贾宝玉红楼梦

更多文章

  • 红楼梦薛蟠的妻妾都有谁?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红楼梦,薛蟠

    红楼梦薛蟠的妻妾都有谁?妻:夏金桂 妾:甄英莲(香菱)夏金桂是曹雪芹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薛蟠之妻。出身富贵皇商家庭,生得颇有姿色,也颇识几个字。夏金桂,薛蟠之妻,外号“河东狮”。出身富贵皇商家庭,生得颇有姿色,也颇识几个字。“金桂”的名字是因为她家有“几十顷地种着桂花”。她家又称为“桂花夏家”

  • 古装剧“臣妾”一词遭滥用:不能二字同用以自称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古装剧,臣妾,滥用,自称

    导读:打开电视机,只要有古装剧,不论是始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直到雍正乾隆,在他们驾前,总有一干珠光宝气浓妆艳抹的女子,飘飘万福,自称臣妾。其实,这是糊涂的编剧导演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是对臣妾这个词的滥用。臣妾,作为名词,古来称地位低贱者,《尚书传》说:“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周礼注》也说:“

  • 车裂与五马分尸是一回事吗?车裂和五马分尸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车裂,五马分尸,古代刑罚

    车裂是古代一种残酷的死刑,民间称为五马分尸。人们认为,此刑的执行方法,是将受刑人的头与四肢分别系于五车之上,然后以五马驾车,同时分驰,将肢体撕裂。我们知道,古人总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容受到残害或割裂,许多人一旦获罪,常苦苦哀求“赏个全尸“,而杀人者一个”赏他个全尸的许诺,已是极大的恩惠。但

  • 武则天的外甥女、李治情人魏国夫人贺兰氏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治,魏国夫人,贺兰氏,武则天

    魏国夫人(约公元7世纪-666年),贺兰氏,名不详 。父贺兰安石(一作贺兰越石),母韩国夫人武顺。她是武则天的外甥女、唐高宗李治的情人。贺兰氏(?一665年),魏国夫人,河南洛阳人。父贺兰越石,母韩国夫人武氏为武则天之姐。其兄贺兰敏之。贺兰敏之墓志记其母封号为郑国夫人,父名为贺兰安石。武则天封后,其

  • 魏国夫人贺兰氏怎么死的?武则天为何杀掉外甥女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武则天,魏国夫人贺兰氏

    魏国夫人贺兰氏怎么死的?武则天为何要杀外甥女魏国夫人(约公元7世纪-666年),贺兰氏,名不详 。父贺兰安石(一作贺兰越石),母韩国夫人武顺。她是武则天的外甥女、唐高宗李治的情人。魏国夫人(?—666年):贺兰氏,河南洛阳人。父贺兰安石(贺兰越石),母武顺为武则天之姐。其兄贺兰敏之。武则天封后,其娘

  • 历史上的梅妃怎么死的?梅妃死因之谜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梅妃,死因之谜

    历史上的梅妃怎么死的?梅妃死因之谜梅妃,姓江名采萍,在今莆田亦称江东妃唐玄宗早期宠妃。出生于闽地莆田(今福建莆田),父亲江仲逊,家族世代为医。其体态清秀,稍瘦,并且好淡妆雅服。多才多艺的江采萍,不仅长于诗文,还通乐器,善歌舞,而且娇俏美丽,气质不凡,是个才貌双全的奇女子。杨贵妃入宫忌妒又有心机,梅妃

  • 古人没有洗发水,却有9种你不知道的方法洗头!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洗发,百科,古人

    头当然还是要洗的~洗发水这个必须有。题主不要害怕,即使没有潘婷飘柔海飞丝你也可以活下去!首先,古人洗头一直洗得挺像样的。无论何时何地,个人卫生都是人类文明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中国汉字中,「沐」即为洗头之意,在东汉年间的《说文解字》中已有明确解释:沐,濯发也。而早在商周时期,定时沐浴已经成为重要的仪式或

  • 唐代宗李豫怎么死的?唐代宗李豫墓在哪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代宗李豫

    唐代宗李豫怎么死的?唐代宗李豫墓在哪唐代宗李豫(公元726年11月11日-公元779年6月10日),初名李俶,唐肃宗长子,唐朝第八位皇帝(不计武则天和殇帝),公元762年-公元779年在位。初名俶,原封广平王,后改封楚王、成王。公元762年继位,公元763年平定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结束,大唐开始走向衰

  • 唐代宗李豫的皇后是谁?唐代宗李豫的皇后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代宗李豫,唐朝皇后

    唐代宗李豫(公元726年11月11日-公元779年6月10日),初名李俶,唐肃宗长子,唐朝第八位皇帝(不计武则天和殇帝),公元762年-公元779年在位。初名俶,原封广平王,后改封楚王、成王。公元762年继位,公元763年平定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结束,大唐开始走向衰落。当时,东有诸多藩镇割据,北方又有

  • 历史上的李泰及其妻子阎婉:魏王李泰有几个儿子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李泰,李世民

    李世民的第4个儿子魏王李泰有没有妻子?李泰:(619年—653年),字惠褒,小字青雀,唐太宗第四子,母长孙皇后。雅好文学,工书画 ,才华横溢,倍受唐太宗宠爱,史载“宠冠诸王”,为太宗最宠爱的儿子。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为太宗偏爱,特许 “不之官”。太宗因为李泰好士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