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人是如何应对近视问题的?古人近视怎么办

古人是如何应对近视问题的?古人近视怎么办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053 更新时间:2024/1/1 17:59:04

因为近视问题,笔者自中学时代起就不得已戴上了厚厚的眼镜,尽管不是很乐意,但不戴的话做事出行的时候根本看不清东西。而环顾四周,我的同学和老师里面近乎一半左右的人也都和我一样戴着眼镜,这大概是因为我们每天都要读很多书导致用眼过度的缘故,因此在当今时代,眼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读书人的象征,如果在大街上如果碰到一个戴着眼镜的人,哪怕他干的活和搞学问研究相差十万八千里,人们也会觉得他长得像个知识分子。但是,笔者最近在阅读中国古代史书的时候,心中突然油然而出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是既然今天一多半读书人都因为近视问题而戴上眼镜,想必古代的很多读书人也会因为这个问题感到困扰吧?可是,从小到大翻遍了这么多史书,我却很少发现其中有关于古人近视问题的记载。这我就纳闷了,在古代科技条件那么落后的条件下,当然没有眼镜可用,一旦患了近视那可是没办法处理的事,怎么会连一点说明都没有呢?

有人说,这是由于古人苦于没有解决的办法,害怕被别人发现受到嘲笑,所以他们自己也少敢于对外承认自己患了近视看不清东西。所以,他们就这样推断,中国古代很多的文化名人其实都是大近视,这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窥出一二。比如说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明证这两位老兄近视程度的重要证据:若非近视眼,明月光怎会看成地上霜?路都差点找不到?当然,这仅仅都是一些论证并不严密的笑话,是不能当真的。至于李白和陆游的眼睛是不是真的是近视,还很难确定。

也有人提出古人患近视眼的概率不多。为什么?从古人所处的环境来考虑,他们那会没有电视机和电脑,自然不会一天到晚盯着对视力有很大影响的屏幕看;他们没有游戏机,不用担心孩子在网吧里几小时甚至几天不出来;古代的人读的书数量不会很多,以前只需将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读好即可,现在的小孩子每学期就得上多达十几门的课程,光书包都有十来斤重;以前的书上面的字号都很大,厚厚的几摞书加起来不一定能上几万字,而现在薄薄的一本书就可以放得下数十万字,我们日常去读的那些报纸的字号更小,一版上面就是密密麻麻的一大堆。总之,我们现代人眼睛承受的压力和负担都要比古人重得多,不近视才怪。

对于古人为什么很少患近视还有另外一种解释,那就是他们在读书时喜欢摇头晃脑的缘故。我们在看很多古装剧时也会看到,里面的读书人在读书时老是摇头晃脑,感觉这种动作甚是滑稽。但是,这摇头晃脑的动作居然还和眼睛近不近视有关系?重庆的一家养生研究所所长张贵文认为,摇头晃脑的动作就相当于是古人的“眼保健操”。据介绍,他做养生研究已经长达20多年,经他多年观察与思考,发现古圣先贤、帝王将相、大师名家乃至普通的读书人,几乎都没有得近视眼的。他查阅了大量古医书后,发现早在商朝武丁时代,中国先贤就有包括眼病(当时称“疾目”)的甲骨文卜辞;《黄帝内经》中虽有多种眼病及解剖的记述,但就是没有近视眼的记载,搜罗眼科药物最广、述说最详细的《本草纲目》等等,同样没有近视眼的记载。对于类似近视眼的记载,古代医术中只有清代《医宗金鉴》记有一证。

后来,张贵文访问了近百名曾读过旧式私塾的老人,发现他们“约80%视力都很好”,而摇头晃脑就是这些老人在读书时必不可少的习惯。这使得他意识到摇头晃脑与预防近视之间的密切联系。那么,摇头晃脑为什么可以起到预防近视的效果呢?张贵文经过研究后认为:“常摇头晃脑,使颈椎得到放松,从而预防近视。”张贵文从中医的经络学和现代解剖学中了解到,眼部的病变和近视眼多与颈椎病变有关。如有的人左眼的视力就比右眼差,就因为左边颈部的淤积比右边重的缘故。此外,近视的发病率跟生长发育有关,有两个高发年龄段,第一个为男10岁左右,女9岁左右;第二个为男15岁左右,女14岁左右,此阶段是人体内最大生理转变的阶段。张贵文带着这一发现去调节人们的视力,效果也非常良好,他说:“我曾调理过10多例近视眼患者,最低为0.1视力,通过每人30余次调理,再教他们自我颈椎按摩手法,2至3年内他们的视力基本恢复至1.0以上。”

其实,即便古人患近视的概率不高,但由于受到遗传、职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中间还是有不少的近视眼,这从一些史料和笑话中也可以看出。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中有着最早的关于近视的记载:“欧阳文忠(就是欧阳修)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在政府数年,每进文字,亦如常人,不以为异。贵人真自有相也。”宋代文莹《玉壶清话》记载了一则因为近视失态以至于惶恐染病最后一命呜呼的事例:“孙汉公……为右司谏,以弹奏竦望,疏议刚鲠。知制诰,掌三班。素近视,每上殿进札子,多宿诵精熟,以合奏牍。忽一日,飘牍委地四散,俯拾零乱倒错,合奏不同,上颇讶之。俄而仓皇失措,坠笏于地。有司以失仪请劾,上释而不问。因感恙,抱病乞分务西雒。不允,遣太医诊视,令加针灸。公性禀素刚,对太医曰:禀父母完肤,自失护养,致生疾疹,反以针艾破之况生死有数,苟攻之不愈,吾岂甘为强死鬼耶?遂不起。”明代亦有人作了一首嘲讽近视眼的打油诗:“笑君双眼太稀奇,子立身旁问谁是?日透窗棂拿弹子,月移花影拾柴枝。因看画壁磨伤鼻,为锁书箱夹着眉。更有一般堪笑处,吹灯烧破嘴唇皮。”寥寥几字,将一个老眼昏花,到处磕磕碰碰,只能在云山雾罩中过一生的近视眼读书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描述了出来。纪晓岚就“貌寝短视”,说明他貌丑而有近视。这说明古人对近视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没有什么应对办法。如果近视度数深,那就要贴着书看,达到“闻墨”的境地。

可怜古人也近视。要是现在,除非是极少极少的顽固近视,一般只要戴上两块由玻璃或树脂制成的眼镜,不管是有形的还是隐形的,都可以让近视的问题轻而易举地被解决。那么,到底是从什么时候眼镜开始出现的呢?他有没有惠及到和我们时代比较接近时期的古人呢?

其实,没有人能够解释清楚世界上第一付眼镜到底是由谁发明出来的。人类可能早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发现,使用透明水晶或宝石磨制成的透镜具有放大影像的功能。但真正将透镜嵌入镜架做成眼镜,有人说是出自中世纪意大利多斯加尼的亚历山大·史毕那 (Alessandro di Spina)之手;也有人说是十三世纪英国学者罗杰·贝肯 (Roger Bacon)所发明的。不过,当时的眼镜还只能说是放大镜,阅读时拿在手上才能使用。

也有人根据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所记载的“中国老人为了清晰地阅读而戴着眼镜”,而断定眼镜最早出现中国。据说,中国古代的眼镜呈大椭圆形,镜片由水晶石、石英、黄玉或紫晶磨制成,镶在龟壳做的镜框里,用铜制的眼镜脚卡在鬓角上,或用细绳子栓在耳朵上,或者直接把眼镜固定在帽子上。这种眼镜造价不斐,因此在当时也被当作身份地位的象征。据说,就有一位乡绅用一匹马的代价换一付眼镜的记录。这说明当时的眼镜数量极为稀少而且非常珍贵,在整体上没有发挥多少作用,而且是否是近视镜还不一定。

眼镜发明初期,工匠们只会磨制凸透镜,直到公元1400年左右,矫正近视的凹透镜才问世。那时,人们方便眼镜戴住,采取了很多奇特的方法,有用紫铜架架在两鬓角上的;有的用细绳缠绕在两耳或固定脑后;有固定在帽子里,也有安在手杖上的;有些人后来用绳子将其系在胸前,并逐步发展成长柄单眼镜。

尽管眼镜的发明方便了很多视力不好的人,但因为那时镜片多用水晶石或其他宝石制成,成本偏高,所以在它被发明早期并不流行,1784年,美国的大政治家和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发明了双焦距眼镜。1937年法国人发明了一种塑料眼镜片,虽不易破碎,但清晰度差。1954年法国工程师发明了树脂镜片,此后,这种镜片便被广泛使用,并一直沿用至今。

西式的眼镜大约是在15世纪中期传进中国。据说是在1410年,由满剌加国王朝贡而来。但因为当时的眼镜镜片是由水晶石、石英、黄玉或紫晶磨制成,材料稀少,价格昂贵,普通老百姓根本戴不起,故而常被皇帝当作宝物赐给大臣。当时的眼镜叫“单照”,即只有一片镜片,戴起来也不太方便,用时戴,不用时就摘下。相传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就是个大近视,平时常用单照。清代后期,随着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的打开,使用起来更加方便、价格更加便宜的新式玻璃眼镜也大量传入中国,被更多地中国人接纳和使用。眼镜的出现确实给视力不好的人提供了一些帮助,但出于礼仪问题,明清官场上官员见上司时是不能戴眼镜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记载一个官吏因近视而怠慢了上司的故事:

“却恰好是本省抚台。这位抚台,果然是少年科第,果然是上条陈上红了的,果然是到了山西任上,便尽情张致。第一件说是禁烟,却自他到任之后,吃鸦片烟的人格外多些。这天忽然高兴,出来私行察访,遇了这王伯述,当面抢白了一顿,好生没趣!且慢,这句话近乎荒唐,他两个,一个是上司,一个是下属,虽不是常常见面,然而回起公事来,见面的时候也不少,难道彼此不认得的么?谁知王伯述是个大近视的人,除了眼镜,三尺之外,便仅辨颜色的了。官场的臭规矩,见了上司是不能戴眼镜的,所以伯述虽见过抚台,却是当面不认得。那抚台却认得他,故意试试他的,谁知试出了这一大段好议论,心中好生着恼!一心只想参了他的功名,却寻不出他的短处来,便要吹毛求疵,也无处可求;若是轻轻放过,却又咽不下这口恶气,就和他无事生出事来。”

标签: 古人近视

更多文章

  • 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究竟是指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孙悟空,七十二变

    “七十二变”一词出自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师父菩提祖师告诉孙悟空法术有两种:一是按「天罡数」有三十六变;一是按「地煞数」,有七十二变。结果孙悟空选择了后者,学会了七十二变。那么,“七十二变”究竟是哪七十二变?这里有多种说法:其中以“七十二变”是阴阳五行变化的最高境界这种说法流传最为广泛.「七十二

  • 真实的和硕柔嘉公主嫁给谁了?和硕柔嘉公主丈夫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和硕柔嘉公主,清朝公主

    真实的和硕柔嘉公主嫁给谁了?和硕柔嘉公主丈夫和硕柔嘉公主(1652年—1673年),清顺治帝养女,安郡王岳乐次女,顺治九年五月生,后抚养宫中。康熙二年嫁靖南王耿仲明之孙耿聚忠。康熙十二年去世,时年二十二。为安抚三藩之一的靖南王,出于政治需要,顺治十五年(1658年),柔嘉公主下嫁给靖南王耿仲明之孙,

  • 西方为什么称俄国人为“鞑靼人”?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蒙古帝国,俄罗斯,鞑靼人

    “撕下一个俄罗斯人的脸皮,你就会发现一个鞑靼人”——这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欧文对俄罗斯人的一句著名评语。其他一些英法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也有类似评价。“鞑靼”是欧洲人对突厥与蒙古人的一种统称,“鞑靼”本不属于西方。以鞑靼人的真实面目描述俄罗斯人,这说明俄国人的精神引擎与蒙古帝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

  • 匈奴单于呼韩邪单于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呼韩邪单于,匈奴

    呼韩邪单于,(?~公元前31年)。蒙语为:Uhaanyehe(古蒙:Huhaanyeke)。意味“广智,多智”。西汉后期匈奴单于。前58~前31年在位。名稽侯珊。虚闾权渠单于之子。他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匈奴单于,因迎娶王昭君而广为人所知。西汉后期匈奴单于。前58~前31年在位。名稽侯珊。虚闾权渠单

  • 皇太极的第八女固伦端贞长公主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固伦端贞长公主,清朝公主

    (1634—1692):固伦长公主。皇太极的第八女。其母为皇太极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与皇太极的二女、三女同母。后金天聪八年(1634)闰八月十六日生。初固伦公主。祟德六年(1641)许配给蒙古科尔沁部土谢图亲王额驸博尔济吉特氏巴达礼之长子巴雅斯护朗。顺治二年(1645)12岁时出嫁。十四年(

  • 固伦端贞长公主的丈夫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固伦端贞长公主,清朝公主

    固伦端贞长公主,皇太极的第八女。其母为皇太极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与皇太极的二女、三女同母。固伦端贞长公主的丈夫是谁?据史载,固伦端贞长公主小名为达哲,生母为孝端文皇后,清天聪八年七月生。初封固伦公主,顺治十年晋封为固伦长公主,顺治十六年封延庆公主,后复改端贞长公主。崇德四年正月下嫁(通辽市)

  • 三国五虎上将为何结婚较晚?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五虎上将,三国

    刘备手下五虎上将是很厉害的角色,个个身怀绝技,或者武艺高强,或者擅长带兵,或者心细如发,或者文武兼备。不过这些人大多成婚较晚,当然马超除外,此人世袭公侯。当然马超的妻儿老小曾遭人屠杀,后来张鲁曾答应马超娶自己的女儿,不就又反悔。至于他人,真的是晚婚晚育的模范,那么为何如此?其一,这些人都是英雄好汉,

  • 古代夫妻入洞房后为何会被听房?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古代夫妻,洞房

    闹新房和听房都是祖国的婚俗文化传统,各地大同小异。闹新房没有什么,闹闹而已,过分者有出人命的。听房就有料了,在闹完新房后,有好事的后生(也不全是后生,家乡有结婚三天无大小之说)躲在窗下偷听,对听到的动静和支言片语作为茶余饭后的笑料。古代有一个老爷,看上自家的丫鬟,并娶进做二房。新婚夜那天,一对新人送

  • 康熙帝惠妃纳喇氏简介 惠妃结局怎样?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康熙,惠妃,纳喇氏,清朝

    清圣祖惠妃(?—1732年)纳喇氏,正五品郎中索尔和女,康熙帝妃嫔。纳喇氏初封庶妃。康熙九年生皇子承庆(殇)。十一年生皇长子胤禔。康熙十六年八月册纳喇氏为惠嫔, 二十年十二月晋惠妃。雍正年间曾奉养于廉亲王府,后廉亲王获罪,再度回到宫中。惠妃纳喇氏一生只晋升到妃而已,死后也未有任何晋封。雍正十年壬子四

  • 康熙的惠妃有几个儿子?分别是谁结局怎样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康熙,惠妃,清朝

    康熙的惠妃有几个儿子?分别是谁结局怎样惠妃,纳喇氏,生二子:爱新觉罗·承庆、爱新觉罗·胤禔(后因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即位,为避讳改为爱新觉罗·允禔)。还有一个养子皇八子胤禩。爱新觉罗·承庆——幼殇,未序齿爱新觉罗·胤禔——皇长子,固山贝子,原名爱新觉罗·保清爱新觉罗·胤禔(1672-1734年)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