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契丹辽朝:是中国实行“一国两制””的开山鼻祖

契丹辽朝:是中国实行“一国两制””的开山鼻祖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967 更新时间:2023/12/28 0:09:11

对现代中国人来说,“一国两制”早已耳熟能详。但是说起千年前辽朝就已实行“一国两制”,恐怕很多人并不知情。有人认为,辽朝对中国最大的贡献就是它推行的“一国两制”,它为后来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朝代,如元朝、清朝等,提供了一个最早的成熟的参照样板。说起辽朝的“一国两制”,有一个名为韩知古的汉人不能不提。他是辽朝最早受到朝廷重用的汉人之一,而他的家族也是辽朝势力最为显赫的汉人家族,他的孙子韩德让甚至一度把持了辽朝的实质大权。

让汉人管理汉人,是辽朝立国之初就有的一个创举。当时契丹境内汉人很多,一部分是因避唐末之乱逃去的,一部分是被契丹掳掠的。韩知古6岁时就被掳去北方,但“因祸得福”,后来作为陪嫁的奴臣,随述律平(淳钦皇后)一起进入辽朝皇宫,得到皇帝耶律阿保机的赏识,成了高级参谋。之后阿保机又委任他总知汉儿司事,负责管理境内的汉人和制定礼仪。不过,境内日渐增多的汉人以及汉文化的冲击,让阿保机有些始料不及。而客观存在的地理环境和“车马为家”的生活习俗,以及长城内外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差异,也让阿保机不可能完全复制汉人的生活方式。于是他接受另一位汉人谋士韩延徽的建议,在境内建立了许多州县城堡(又名“头下军州”),将汉人集中起来,保留他们原有的习俗。头下军州是辽朝特别设置的一种行政机构。

早在唐朝末年,日益强大的契丹族屡屡南下侵扰汉地,并以俘掠的汉人建置城寨,这些早期的城寨大都隶属于各级军事贵族,成为头下军州的早期雏形。《辽史·地理志序》在解释头下军州的缘起时说:“以征伐俘户建州襟要之地,多因旧居名之,加以私奴,置投下州。”这里的“投下州”就是头下军州。可以说,头下军州管理模式的成功,为辽朝在征服的渤海国和燕云十六州实行“一国两制”奠定了基础。938年,后晋皇帝石敬瑭给他的“父皇帝”辽太宗耶律德光献上一份大礼——登记燕云十六州田产和户口的“图籍”,从此辽朝按籍索赋,按图征税,正式成为该地的新主人。燕云十六州包括了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和山西北部的范围,它的最北面是以北太行山、长城与游牧的契丹人为界,汉人人口超过40万户,人口总数远远超过了辽朝腹地的10万多户契丹族,成为辽朝第一大民族。因此如何有效管理汉人,成为辽朝统治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这种背景下,“因俗而治”的政策出炉:燕云十六州动汉人管理模式,契丹则延续部落式旧制,这就是《辽史·百官志一》里所记载的“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朝自此正式开始了“一国两制”的管理模式。“官分南北”是“一国两制”的基本行政框架,“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也就是说,“北面官”统领契丹各族,“南面官”管理汉人事务。韩知古的儿子韩匡嗣,便是辽朝“一国两制”实行后最早任命的一批汉官之一,从上京留守到南京(今北京)留守,最后做到西南面招讨使。

辽朝灭亡100年后,契丹皇族后裔、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九世孙耶律楚材,已成为一个地道的儒者。当时蒙古贵族以征服者的姿态驾临中原,有人向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建议:“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幸亏耶律楚材极力劝阻,中原才免遭成为蒙古人马场的厄运——耶律楚材老祖宗的治国理念在百年之后依旧产生着影响。辽朝的“一国两制”,也为后来中国的大一统奠定了某种制度基础,在元朝、清朝乃至今日中国的“一国两制”上,也能看到辽朝的影子,比如说元朝在西南地区实行的“土司制度”、清朝在蒙古推行的“盟旗制度”,都被视为辽朝“一国两制”治国思想的延续。

让习俗迥异的民族在社会进程中自然融合,辽朝较好地把握了分寸,从而延续了200多年的国运,“一国两制”的治国理念注定会在中国历史上写下光辉一页。而它留给世人的诸多惊叹,也以壁画的形式得以留存,成为值得后人挖掘、借鉴的珍贵遗产……

更多文章

  • 宋朝元宵节习俗简介 元宵节为何把花灯戴在头上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朝,元宵节

    年年闹元宵,年年看灯展。在宋朝,元宵灯展绝对是全民狂欢。以北宋京城为例,每年冬至刚到,官府和富裕之家就开始为元宵节的灯展做准备了:在皇宫南侧搭建舞台(以便让皇帝和臣民共同观看各路艺人的精彩表演),在御街两旁安放栏杆,在全城主要街道的十字路口划定场地(供灯展和表演之用),并出资协助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进

  • 北宋宰相卢多逊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卢多逊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卢多逊,宰相

    卢多逊(934年―985年),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北宋宰相。后周显德初年进士,历任秘书郎、集贤校理、左拾遗、集贤殿修撰。北宋建立后,历任祠部员外郎、权知贡举、兵部郎中、知太原行府事、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吏部侍郎、中书侍郎、平章事、兵部尚书等职。后因罪流放至崖州,雍熙二年(985年),卢多逊在流

  • 北宋宰相卢多逊有子孙吗 卢多逊的子孙都有谁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卢多逊,宰相

    卢多逊(934年―985年),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北宋宰相。后周显德初年进士,历任秘书郎、集贤校理、左拾遗、集贤殿修撰。北宋建立后,历任祠部员外郎、权知贡举、兵部郎中、知太原行府事、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吏部侍郎、中书侍郎、平章事、兵部尚书等职。后因罪流放至崖州,雍熙二年(985年),卢多逊在流

  • 北宋名相李沆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李沆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沆,宰相,北宋

    李沆(hàng)(947年―1004年7月23日),字太初,洺州肥乡(今属河北)人。北宋时期名相、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沆登进士第,任将作监丞、通判潭州,召直史馆。累迁至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辅导太子赵恒(宋真宗)。至道三年(997年),真宗即位,拜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咸平元年(9

  • 北宋名相李沆的故事 李沆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沆,宰相,北宋

    李沆(hàng)(947年―1004年7月23日),字太初,洺州肥乡(今属河北)人。北宋时期名相、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沆登进士第,任将作监丞、通判潭州,召直史馆。累迁至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辅导太子赵恒(宋真宗)。至道三年(997年),真宗即位,拜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咸平元年(9

  • 北宋宰相王钦若的的贡献 王钦若主要功绩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王钦若,宰相,北宋

    王钦若(962-1025年)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北宋初期的政治家,宋真宗时期宰相,主和派势力代表。景德元年,契丹大举南下,主张南迁国都,与宰相寇准对立。大中祥符初年,为迎合宋真宗仙道需求,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封禅泰山。大中祥符五年,为枢密使,同平章事。天禧元年,出任宰相。三年,出判

  • 北宋宰相王钦若事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王钦若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王钦若,宰相,北宋

    王钦若(962-1025年)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北宋初期的政治家,宋真宗时期宰相,主和派势力代表。景德元年,契丹大举南下,主张南迁国都,与宰相寇准对立。大中祥符初年,为迎合宋真宗仙道需求,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封禅泰山。大中祥符五年,为枢密使,同平章事。天禧元年,出任宰相。三年,出判

  • 北宋宰相张知白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张知白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张知白,宰相,北宋

    张知白(?-1028年),字用晦。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北宋宰相。端拱二年(989年)进士,历任龙图阁待制、御史中丞、参知政事等。后知剑、邓、青三州等职务。又官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节度判官。咸平年间上疏,真宗召试舍人院,权授右正言。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性

  • 北宋宰相张知白的故事 张知白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张知白,宰相,北宋

    张知白(?-1028年),字用晦。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北宋宰相。端拱二年(989年)进士,历任龙图阁待制、御史中丞、参知政事等。后知剑、邓、青三州等职务。又官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节度判官。咸平年间上疏,真宗召试舍人院,权授右正言。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性

  • 孔子一生中都有哪些故事?这些故事又有何启示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孔子,春秋战国

    故事一:孔子误会了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