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为什么五子良将完全跟五虎将不是一个档次

为什么五子良将完全跟五虎将不是一个档次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656 更新时间:2023/12/21 8:32:43

陈寿的《三国志》将于禁乐进、张辽、张颌、徐晃五人共为一传,且有“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之语,但张颌、徐晃地位略逊于禁、乐进、张辽。《乐进传》中记载:“建安十一年,太祖表汉帝,称进及于禁、张辽曰:”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论功纪用,宜各显宠。‘於是禁为虎威;进,折冲;辽,荡寇将军。“曹操在汉献帝前着重夸赞三人,并特别加官,可见三人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是超出其余将领的(当然要除去夏侯氏、曹氏的几员大将)。有人将此归结为张颌、徐晃归顺曹操时间短。但本人以为并不正确,于、乐二将的确是五人中最早辅佐曹操(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攻徐州前),徐晃是第三个归附曹操(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张辽是第四个(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破吕布),张颌最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以此观之,投靠的时间早晚不是主要原因。

再者,不少人喜欢以官职看人的地位,本人就以官职为例。在经典的合肥守卫战(建安20年、公元215年)之后不久,于禁、乐进分别被封为左将军、右将军,于禁更是“假节钺”。封官的具体时间不能肯定,个人推测应当是建安21年、公元216年曹操建立魏国称魏王,分封诸将魏国官衔时,根据《魏书》记载:“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惇固请,乃拜为前将军。”因此当时魏王曹操手下武将的魏国官职最高的当是前将军夏侯惇、左将军于禁、右将军乐进(后将军是谁,本人还没找到),而张辽等要到曹丕继承魏王王位时才被封为四将军:前将军张辽、左将军张颌、右将军徐晃、后将军朱灵。此时于禁已经战败被俘,乐进早已身故。如果仅以此观之,于禁、乐进的地位又要比其余诸将都略高一筹。

《于禁传》还记载:“是时,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而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同为名将,而于禁经常是赏赐特重的,以此看来于禁的地位又是略高其余将领的(当然还是要除去夏侯氏、曹氏)。

于禁在曹军中的声望显然是极高的,《于禁传》中记载:“太祖常恨朱灵,欲夺其营。以禁有威重,遣禁将数十骑,赍令书,径诣灵营夺其军,灵及其部众莫敢动;乃以灵为禁部下督,众皆震服,其见惮如此。”朱灵是名亚徐晃等的曹魏大将,更是在曹丕继王位时的前后左右四将军之一。曹操不派别人,单派于禁;而于禁仅凭一纸令书、数十护卫就轻松接管了朱灵的军队,其威信声望在曹操军中可想而知。或说是朱灵惧怕曹操,但之后朱灵服服帖帖在于禁手下任职,亦可见于禁的威信声望。

于禁的能力也是勿庸置疑的,王朗向曹操荐于禁时说“禁才任大将军”,而曹操和于禁谈过话后,就“拜军司马,使将兵诣徐州,攻广威,拔之,拜陷陈都尉。”初期曹操由于兵力不多,很少派将领另统率军队,这点就可见于禁的能力。历来对于禁的评价不高,主要是因为于禁最后的屈膝,《三国演义》更将他说成是嫉妒别人,怕人抢功,懦弱投降之辈,但看过史书的人都应该知道于禁不是懦弱的人。于禁在五名将中“最号毅重”,因此他是五将中最坚强果决(毅)、严整(重)的将军(宛之战时,其他士兵大乱,而于禁统率的士兵“且战且引,虽有死伤不相离”,并且讨伐趁乱打劫的青州兵以整顿军纪,最后在见曹操前,先建立防御工事以防追兵;官渡之战时,“太祖与绍连营,起土山相对。绍射营中,士卒多死伤,军中惧。禁督守土山,力战,气益奋”,极大的鼓舞了士气。一个坚强果决、治军严整、勇猛善战的于禁跃然面前)。

说到官渡之战,别人都只注意败杀颜良的张辽、关羽,败文丑的徐晃(从《武帝纪》看,击败文丑是曹操亲为主将,但从《徐晃传》的语气看,徐晃似乎是有主要功劳的,或许如张、关击颜良一样是先锋吧),杀淳于琼的乐进,却没有注意到于禁。官渡之战,最威风的曹将名单中绝对应该有于禁的大名。张辽、徐晃等都是跟随在曹操身边,随主力精锐部队出战。而于禁不同,官渡之战正式开始前,曹操先去征讨徐州的刘备,只留于禁带兵两千镇守官渡前线——黄河渡口延津以防备袁绍,于禁凭借这两千人守卫延津使袁绍军攻之不下,直到曹操击败刘备回到官渡。之后于禁又和乐进一起带兵五千,向西南顺黄河而上,渡河攻击袁绍的别营。于禁攻取汲县、乐进攻取获嘉县,“焚烧保聚三十余屯,斩首获生各数千,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馀人”。而于禁不久又“击绍别营於杜氏津,破之。”在官渡之战时,也只有于禁多次带兵攻击袁绍别营,这或许也可以说明曹操对于禁能力的肯定。有很多人都批评袁绍在官渡之战时拥有优势兵力却不包抄曹军两翼,形成对曹军的包围之势。本人以为于禁、乐进的这两次胜利是起了不小的作用,再加上曹仁在鸡洛山大破袁绍将领韩荀,这样袁绍由于在侧翼战场的屡屡失利,使得他不敢再轻易分兵包抄曹军两翼。反观曹军则信心大增,又屡屡从侧翼袭击袁军后方的粮草补给线,并因此取得最终的胜利。

即便是于禁的耻辱——樊城之战,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于禁的价值。曹操派援军,首先就是派于禁;而于禁战败后,曹仁还在坚守樊城,曹操竟然急着想迁都;关羽还未攻下樊城,只是击败了援军的于禁,就“威震华夏”等等……这些都可算是在曹操心目中、在曹军中甚或是当时的全中国的舆论界中,于禁的能力、地位、声望都极高的一个侧面证明吧。

标签: 五子良将五虎将三国于禁

更多文章

  • 蜀国真有”五虎上将“吗?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五虎上将,三国

    《三其国演义》大家在熟悉不过了,人们对它的评价是“七分史实,三分演义”,说明该书还是基本忠于史实的。那么,《三国演义》中刘备进位汉中王一回中有关“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的情节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呢?《三国志》载:“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说的是当时在魏国,有张辽、乐进、

  • 那个地方埋葬着历史上六代共二十四位帝王?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陵墓,洛阳

    洛阳之北的邙山属于低山丘陵地带,黄土层深厚,黏结性好,坚固致密,适于营建墓茔。从东周起,定都洛阳的很多帝王百年之后都“落户” 北邙,形成了“洛阳邙山陵墓群”。2001年,国务院公布“洛阳邙山陵墓群”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洛阳邙山陵墓群”成为重点保护的一百处大遗址之一。据洛阳市文物部门

  • 杜牧笔下的“杏花村”究竟在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杜牧,杏花村

    导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小小一个杏花村,因唐代诗人杜牧一首《清明》而闻名遐迩,于是全国各地冒出来许多杏花村,而且纷纷以杜牧笔下之正宗而自居。但千年以降,究竟谁才是杜牧笔下的杏花村,早已成为一个无头公案,难以考证。前段时间《金陵晚报·老南京》栏目登出一文,作者认为南京杏花村是“明

  • 鲜为人知的清朝国旗和国歌:清朝国旗什么样?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朝,国旗,国歌

    国旗和国歌在今天可谓是一个主权国家必不可少的象征。我们都知道,我们国家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当然,这些都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制定和发布的,再往前延伸,懂点历史的人就会知道,在民国时期,辛亥革命时武汉革命政府以十八星旗作为自己的旗帜,随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又制定了五色旗作(象征“五

  • 古人是如何应对近视问题的?古人近视怎么办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古人,近视

    因为近视问题,笔者自中学时代起就不得已戴上了厚厚的眼镜,尽管不是很乐意,但不戴的话做事出行的时候根本看不清东西。而环顾四周,我的同学和老师里面近乎一半左右的人也都和我一样戴着眼镜,这大概是因为我们每天都要读很多书导致用眼过度的缘故,因此在当今时代,眼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读书人的象征,如果在大街上如

  • 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究竟是指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孙悟空,七十二变

    “七十二变”一词出自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师父菩提祖师告诉孙悟空法术有两种:一是按「天罡数」有三十六变;一是按「地煞数」,有七十二变。结果孙悟空选择了后者,学会了七十二变。那么,“七十二变”究竟是哪七十二变?这里有多种说法:其中以“七十二变”是阴阳五行变化的最高境界这种说法流传最为广泛.「七十二

  • 真实的和硕柔嘉公主嫁给谁了?和硕柔嘉公主丈夫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和硕柔嘉公主,清朝公主

    真实的和硕柔嘉公主嫁给谁了?和硕柔嘉公主丈夫和硕柔嘉公主(1652年—1673年),清顺治帝养女,安郡王岳乐次女,顺治九年五月生,后抚养宫中。康熙二年嫁靖南王耿仲明之孙耿聚忠。康熙十二年去世,时年二十二。为安抚三藩之一的靖南王,出于政治需要,顺治十五年(1658年),柔嘉公主下嫁给靖南王耿仲明之孙,

  • 西方为什么称俄国人为“鞑靼人”?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蒙古帝国,俄罗斯,鞑靼人

    “撕下一个俄罗斯人的脸皮,你就会发现一个鞑靼人”——这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欧文对俄罗斯人的一句著名评语。其他一些英法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也有类似评价。“鞑靼”是欧洲人对突厥与蒙古人的一种统称,“鞑靼”本不属于西方。以鞑靼人的真实面目描述俄罗斯人,这说明俄国人的精神引擎与蒙古帝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

  • 匈奴单于呼韩邪单于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呼韩邪单于,匈奴

    呼韩邪单于,(?~公元前31年)。蒙语为:Uhaanyehe(古蒙:Huhaanyeke)。意味“广智,多智”。西汉后期匈奴单于。前58~前31年在位。名稽侯珊。虚闾权渠单于之子。他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匈奴单于,因迎娶王昭君而广为人所知。西汉后期匈奴单于。前58~前31年在位。名稽侯珊。虚闾权渠单

  • 皇太极的第八女固伦端贞长公主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固伦端贞长公主,清朝公主

    (1634—1692):固伦长公主。皇太极的第八女。其母为皇太极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与皇太极的二女、三女同母。后金天聪八年(1634)闰八月十六日生。初固伦公主。祟德六年(1641)许配给蒙古科尔沁部土谢图亲王额驸博尔济吉特氏巴达礼之长子巴雅斯护朗。顺治二年(1645)12岁时出嫁。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