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为什么很少有人选择开荒?实在是负担不起

古代为什么很少有人选择开荒?实在是负担不起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795 更新时间:2024/1/21 9:33:56

古代为什么很少有人选择开荒?根本原因就是高昂的生产成本。且不论稻种农具等必要支出,就说最“刚需”的耕牛,就非常的昂贵,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人使用耕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而且由于古代中国先进的铁农具装备,一两头使用中国曲辕犁的耕牛,就能完成同时期欧洲六至八头耕牛的工作量。但即使这样,对于古代中国农民来说,“养牛”的负担也绝不小。功夫巨星李连杰的经典作品《少林小子》里就有生动情节:两位力大无比的少林俗家弟子,带着一群半大小子玩命开荒种地,盼着攒够钱娶媳妇,可一年省吃俭用下来,也不过“攒了两条牛腿钱”。

而比起真实的历史,这剧情也毫不夸张:就以商品经济无比繁荣,“集约养殖”技术空前发达的宋代来说,虽然由于养殖业的进步,宋代耕牛产量大大提高,但“一牛马所费,当五人之食”,每天单是喂牛,就是不小的费用。南宋学者方万里也估算,南宋慈溪官府养八头牛,每头牛每月要吃掉一贯草料钱。到最后由于官府负担不起,以至于“牛存者一头”。这哪里是养牛,分明是“养大爷”。

养牛如此花钱,那买牛呢?还是以宋代为例,耕牛的“市场价”,也是随时代波动。以《宋会要》的记载,北宋初年一头耕牛的平均价格,大约是三贯钱。北宋中后期暴涨到十贯钱,南宋年间更涨得没边,长期保持在“四十贯钱一头牛”的“高价水平”。要知道,北宋初期的普通文官,月薪通常是十贯钱。宋仁宗年间的县令,月薪最高也就十五贯(还经常被克扣)。“买牛”这事儿,对于这类官宦家庭来说,也真不轻松。

官员“买牛”都不易,普通的农民“买牛”,当然更不易。“二十亩地一头牛”这愿望,放在古代好些时候,对于农民来说,真是一辈子的奢求。

比如在宋代,“租牛”就是农村生产里常见的现象:普通的佃户,都是“借人之牛,受人直土”。以苏轼的形容说,宋代许多大地主家庭,“名下”动辄有三五百佃农,靠租用主人家的耕牛来耕作。唐宋年间的自耕农们,也都是“稚田冬旱借牛耕”,那不用耕牛行不行?学者邢铁估算,宋代五口之家的佃户,全年口粮就需要40石,加上交租更要80石,全年产量上不去,一家老小就要饿肚子。这牛再金贵,也得租。

所以,放在中国历代“鼓励垦荒”的年月里,为鼓励农民垦荒积极性,统治者们也无不在耕牛方面做文章。比如三国时代的曹操,就下令官府用盐业利润收购耕牛,再借贷给北方农户。甚至战死的士兵家属,也可以享受“官给耕牛”的待遇。只这一条,就叫多少北方军民眼睛放光,精神抖擞给曹操卖命。

而到了明初全力恢复经济的年代里,“耕牛大派送”也成了常事。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就曾四次拨出专款,购买耕牛分发给北方垦荒农民,每次都是数万头的规模。明成祖朱棣“合法登基”后,即位没一个月,就对山东河南的农民“以官牛给之”,在整个永乐年间,明王朝不但多次送牛,每次还命官府打造相关农具,一道“配套赠送”。

正是由于这不惜血本的投入,才有了明初农业高速发展,农业产值甩开宋元一倍,国家储粮“宇内富庶”的好景象。但这类“送耕牛”的好年月,也并非什么时候都有,更多的时候是,哪怕农民家里穷的掉渣,哪怕上一年遭遇天灾,欠了一屁股债,新一年也要如明朝学者陈恩叹息的那样“再供租约赁耕牛”。

一头牛,都意味着这么重的负担,再算上天灾丰欠种子肥料等各种成本。古代一户“垦荒”的农民,负担更是可以想。哪里能想开荒就开荒?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牵头牛来就能整明白。

而且退一万步说,就算有农户天生神力,靠着强大的生产能力开荒成功,建立了自己幸福的“田园”。可这田园能维持几代,也同样是这大问题。哪怕年年风调雨顺,哪怕农业生产成本一直稳定不变。封建王朝的盘剥与土地兼并,都足以让一家普通农户“扛不住”。

还是以宋代为例,宋朝号称“富宋”,统治者“不遏兼并”,宋朝农民的负担也一代代暴增。除了日常的“二税”外,农具、牛皮、盐、铁等十几种名目,都要再附加交税。到了北宋中后期,这些附加税往往是“二税”的数倍。更狠的却是徭役,以北宋的徭役制度,有钱的富户往往要担任“衙前”,也就是组织劳役。可北宋徭役沉重,有钱人不会扛这锅,稍有钱的自耕农就倒了血霉,服一次劳役下来,就给折腾到破产。

发展到北宋“仁宗盛世”年间,以名臣韩琦的叹息说,许多自耕农地不敢种,牛不敢养,家里有守寡老母的,都逼着老太太改嫁。就怕被人“误会有钱”,弄成“衙前”就糟了。发展到后来,很多自耕农为了逃役,几乎是举家逃亡,以至于“税存户亡”,这样的光景,再好的“田园生活”,也是过不下去。

看过这雷景象,大概也就明白,为什么“优雅”且“皇帝仁慈”的北宋,三个世纪里闹了四百多次农民起义。但凡能让农民安心种地,就绝不会闹。

发展到明朝,情况就更让人深思。明初号称“轻徭薄赋”,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农民承担的赋税,也是不知不觉就涨。明朝弘治年间时,东南地区的农村赋税,就通过“折变”的方式,增加了五十多种附加税。万历年间推行全国的一条鞭法,在张居正去世后就走了样,万历亲政后,东南农业赋税“折银”,竟然增加了三倍多。地还是那些地,赋税滚雪球加,任何一家自耕农,都是苦不堪言。

赋税如此沉重,交不起税的农民们,自然也不得不舍弃土地。所以在明朝中后期的东南沿海,土地兼并的新一轮狂潮掀起。享有特权的皇室官僚们大量兼并土地,千千万万交不起税的农民沦为佃农。然后就是“富者田连阡陌……无公家丝粒之需,贫者无立锥之地,而租税额如故”。有钱人不交税,穷人交不起,财富惊人的东南地区,就这样陷入恶性循环里。

如果说在富庶的东南,贫穷的农民尚可做佃农,那么在本就不富裕的北方,农民的处境只能更糟。同样是土地兼并,同样是沉重的赋税,失去土地的农民,也只能举家逃亡,变成了各地的流民。比如陕西西乡地区“富民置产,弃多贫民”,甚至“地无立锥者输且关石”。饱食终日的明末士大夫们,一边“收集”着土地,一边骂着流民,殊不知,那最后推翻明王朝的“流民”力量,何尝不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这痛心的一幕,折射了中国两千年封建史,无数兴衰背后的真相。“垦荒难不难”的话题背后,是多少发人深省的思考。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日俄开战,清朝选择中立为何会得到众多列强支持?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史风云

    1904年2月6日,日本与俄国断绝外交关系,8日,日本海军突袭了旅顺港内的俄舰,日俄战争正式爆发。作为这场战争最大的利益相关者,清廷选择了“局外中立”。此立场成了近代中国最著名的耻辱性标签。但就当时的客观形势而言,此乃清廷唯一可能且唯一正确的选择。甲午战争后,清廷编练的新军稍有起色,即因慈禧之盲目而

  • 庞统拥有盖世之才,为何却死的不明不白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三国,庞统,历史解密

    俗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但是这两本名著让我尤为喜欢,读三国时自己产生一些疑问,今天小编就讲讲其中一个疑问,就是庞统落凤之谜,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庞统(179-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朝时期著名谋士,与诸葛亮同为刘备帐下的军事。庞统在之前从事的身份为耒阳县令,在任期间不理

  • 乾隆顶着对先帝不敬的名声,也要降她两级!这是为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清朝,安贵人,野史秘闻

    乾隆顶着对先帝不敬的名声,也要降她两级!这是为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说起雍正皇帝,他还是比较厉害的,可以说他是最勤政的皇帝了,在位期间,几乎没有给自己放过假,每天的休息时间更是少之又少,更别提对于后宫的那些事情了,所以雍正的妃子和儿女都不算很多。当然了,这并不代表雍正没有宠爱的妃

  • 谭友林拿的一级勋章比元帅都多为什么只当了少将?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谭友林,近代,风云人物

    今天介绍的这位开国少将获得过五枚一级勋章,分别是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荣誉勋章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的一级自由独立勋章。能同时获得这五枚勋章的人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因为一级红星勋章是1988年授予的,而朝鲜一级自由独立勋章基本上只有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才会被授予。那这

  • 大运河始于何时 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大运河,文史百科

    运河一般指的就是由人工开凿出来能够航行的河流,中国就有这样一条著名的河,即大运河,这条河在中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开凿大运河始于何时呢?关于开凿大运河始于何时这个问题,其实一直以来民间是有两种说法的,一种说法是隋朝时期公元605年开始的,另一种则是早在公元前486年就已经开始了。关于这两种说法,

  • 揭秘历史上的汉匈漠南之战,最后结果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古代,汉朝,战史风云

    河南之战后,汉朝在河南地修筑了朔方城,引起匈奴右贤王部的忌惮,所以频繁骚扰汉朝边境。匈奴右贤王多次对朔方发起攻击,企图夺回河南地。汉武帝为彻底解决匈奴对朔方及汉朝北部边境的威胁,于元朔五年和六年,三次派出卫青率领大军对匈奴发起漠南之战,力图将匈奴人赶出漠南草原。北击右贤王,匈奴王仅以身免为进一步巩固

  • 圣旨的结尾常用‘钦此’二字,到底有什么含义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在古装影视剧中太监宣读圣旨的时候最后都会以‘钦此’以作结尾,而最后的这个此字的读音还要往上挑上去,那这个钦此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大臣将皇帝口谕转为书面谕旨时,才会在最后添写“钦此”,以示这是皇帝亲自发布的命令,并非杜撰。例如,清朝军机大臣经常直接面承皇帝口谕,大臣接受口谕后还要将谕旨发往地方,称为“廷

  • 曹操最喜欢的儿子曹冲死后,为何给他举办了冥婚?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曹冲,三国,曹操,野史秘闻

    曹植生于公元192年,曹冲生于公元196年,两人只相差4岁。曹植和曹冲的最大优点就在于他们的才华,以及他们出类拔萃的聪明才智。这哥俩虽不是一个母亲所生,但他们都继承了曹操聪明的基因。曹植就不用说了,《洛神赋》和《七步诗》谁人不知?何人不晓?他是个天才加神童,很小的时候智商就超过了成年人。加上他和曹丕

  • 宫廷御医为讨好慈禧,研究了一个美白的方法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慈禧,清朝,风云人物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在民间受欢迎,在古代的后宫中,佳丽们也十分痴迷对其进行研究。大家熟知的慈禧太后,她70岁时,其皮肤依旧白皙娇嫩,十分让人吃惊。这一切,都与她平时的保养有很大关系。慈禧成为大清王朝真正发号施令的主宰后,就有宫廷御医为了讨好她,特意用珍贵药材研究了一个美白养颜的方法给她,没想到慈禧

  • 春秋时期战争的奇葩理由都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春秋时期战争的奇葩理由都有哪些?一直以来春秋的战争都被称作为过家家的战争。历经240年合计战争死亡人数不足万人,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所谓的春秋战争,更像是各国的礼仪比赛,同在地球村,没事串串门儿吵吵架,然后各自回家,至于各国开战的理由,则更加奇葩。比如说,本来就是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