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对于整体官员队伍的形象,乾隆曾下过怎样的一番功夫?

对于整体官员队伍的形象,乾隆曾下过怎样的一番功夫?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312 更新时间:2023/12/13 7:34:25

紫禁城的宫墙之内,乾隆帝正在目不转睛的盯着前来陛见的官员,有时他面有喜色,有时又陷入深思,然后稍作停留便执笔在纸上写下几个字,而简简单单的这一动作主掌了大量官员的宦海浮沉 ,因此这历史上的一幕便是乾隆的“引见制度”。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完美主义者的心病,让乾隆做什么事都追求毫无缺憾。无论治国理政,还是收藏玩,他都想要天下第一,因此,对于整体官员队伍的形象,乾隆确实也曾下过一番功夫,亲自组织面试、考核,写下那些感性的模棱两可的评价。

其实引见制度来源已久,从汉宣帝时期便已经出现,如刺史一类高级官员的使用是要经过皇帝看一看的。如张敞在拟提任冀州刺史时,即先经汉宣帝引见。但是此后这项事务并未继承下来,直到宋朝偶尔会出现这一情况。如宋太宗时期“太宗选用庶僚 皆得引对。”感觉好的可以迅速获得提升,“考其履历,审其进止”。朱元璋也曾经把印象很好的粮长小官提升为县官,有的还升为九卿。

但是这些历史上的引见相对还不规范,直到雍正时期全面推进引进制度,即重要岗位的文武官员在任用上必须经过皇帝的面试然后打分,合格后再由吏部统筹任免。

雍正在这项工作上耗了大量精力,并写下大量批语。本文今日姑且从乾隆面试来写一下,以佐证清代引见制度的有趣性。

以貌取人注重颜值,评语感性。

在选拔官吏时,乾隆延续了雍正选官的风格,主要还是停留在第一印象上的观感,常以自己所谓的面相术和以往评判人的经验选拔官员,并随手批注在引见的“履历片”上。

在看了江西某官员后,乾隆写下:“身材瘦,健康,有武将风。”陕西人宋攀隆:“老实人,汉仗,去得。”有的官员还被他形容成:“碎相貌卑微、小材料。”在其点评的字眼中,多见“似”或“似好”,在语气上有不确定的成分。

此外他也喜欢用地域性词汇区别判断,如当涂官员被拟提升为大名府知府,乾隆看后认为:“明而不浮 将来有出息,不似江南人 似山东人。”显然这个评价不低。

在选拔武官时,乾隆更在意对方的身高、体重,以此决定能否被使用。在看了韩良乡后,乾隆觉得非常不错,但是由于不托底,只好这样批注:“总兵中不多见的,在谭行义何勉之间,将来可用提督,须慢些更好。”

查郎阿在面试时,乾隆看后给出“中上,人有福相,识字”这一模糊评价。有的被乾隆看过后,觉得面相不好,人样子也不好,便被草率下结论说:“中平,无甚出息,只可参将而已。” 有些官员不懂礼数,乾隆看了非常反感,在看了甘肃后营守备后很不满意,“中平糊涂,不晓事,引见时低着头,全不懂”这的评价让此人彻底画上仕途终止符号。

此外也有这样情况,一开始印象不怎么样,等再次见到时又是另一种好的评价。比如江西南安知府一开始被乾隆看后评价为“人甚似不及,不然,大诈之人。发旨总肉着不听,似自立自宰之像,胖大方正,像似不妥。”乾隆五年时吏部将他调任盐务,不久乾隆看后又改变看法,认为“老实忠厚而亦清勤,颇称此任。”

有时乾隆也对当朝重要人物“面试”。在看了一个姓钱的官员时这样说:“貌似富德傅魁之间,人似有为,爽快,若不用巧,大有出息,再看。”乾隆十三年十月见陕西守备:“出力,好人,平常,像回子巴得明,人鬼些,小材料,不识字,中下。”后来,随着经验积累,乾隆逐渐也看内在特质,而不仅仅是看颜值,有时甚至以识不识字,或是文化程度高低来评判,比如“少识字、中上”和“人平常、相貌好,识字,看下文书”“糊涂人,胆量似好,不识字,中下”等评判。 此外,当时能够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官员很少,这些都能在面试中加分,“此人似可,满洲话尚好”。

乾隆早年风度较好,收获许多“宽仁”的美名,对于督抚们推荐的大员,即使看了不满意,也都留有情面,加以使用。如在看了补授陕西略阳营守备时说:“麻子,人甚平常,怡亲说好,似夯出力之人,中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雍正评奖很好的官员,乾隆看后却觉得不怎么样。比如雍正认为顺德府知府“人着实历练老成 人似大有良心,人像朱都统,将来可大用者。”

乾隆在登基的第四年时召见这位知府却说:“中平老苍人,目光灼灼,大似甘国壁,人亦似之,非大材矣。”不久将他调往安徽庐州知府,显然这样安排不是重用。

当然这对父子也有相同的面试评价,如四川一位道台,雍正看后写道:“人甚聪明平和,像彭维新,器度小,不真诚人也。”乾隆日后也召见他,觉得确实一般,最终给他安排了一个太仆寺少卿的闲差。还有一位叫沈起元的被雍正评价为“人信不得的,人过于聪明,不实在,有心横于中,不纯,非成人者。”乾隆登基后也召见他,认为“像汉军,着实苍练人,不患无才,但患不实 两眼不正气。”由此导致这位官员,仕途始终未能再进一步,这些都与这次面试打分过低有关。

乾隆以貌取官,有时自己也会发现这其中的局限,如曾对一个副将很满意,觉得他“人明白,去得,很少识字,中等人”。过了几年再次引见时,竟觉得非常不满意,说:“粗夯无能,竟不满意,引见时未细看,错了。”这样的例子还不是一个。总体看来,乾隆的眼里很少出现让他眼前一亮的人才,这与其天生的尊己卑人的优越感有关。毋庸置疑的是,在给庞大的官僚队伍面试时,这种“以貌取人注重颜值”的方式显然缺乏合理的根据。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崤山之战结果如何?又有哪些历史影响呢?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春秋,崤山大战,战史风云

    秦国的大军想偷袭郑国,晋国那边早就得到情报。晋国的大将先轸认为这是打击秦国的好机会,劝说新即位的晋襄公在崤山(今河南洛宁县北,崤音yáo)地方拦击。晋襄公亲自率领大军开到崤山。崤山本是形势十分险要的地方,晋军在那里布下了天罗地网,只等秦军到来。孟明视他们一进崤山,就中了埋伏,被晋军团团围住,进退两难

  • 火烧3万藤甲军,诸葛亮为何说必损阳寿?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火烧3万藤甲军,诸葛亮为何说必损阳寿?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三国演义中,孔明被评为多智近妖,一生参加过多次大战,成功帮助刘备建立蜀汉,并多次力挽狂澜,延续了蜀汉的寿命。作为久经战阵的诸葛亮,心理素质应该说是非常强的,但是他火烧魏军30万面无惧色,为何火烧藤甲军时却说必损阳寿?诸葛亮火烧魏

  • 妃子晋升为皇贵妃,乾隆为什么赐了一把剪刀?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乾隆,清朝,令妃,野史秘闻

    话说,乾隆三十年年初,乾隆帝带着母亲崇庆皇太后与部分妃嫔开始了第四次南巡,令人想不到的是,就在南巡途中,乾隆继后那拉氏却做出了一个惊天举动,她将自己的头发给剪掉了。剪发在满洲属于大忌,除非是至亲去世,那拉氏此举对于皇太后与皇帝来说无疑是一种诅咒。随后,乾隆帝便令御前侍卫福隆安将继后那拉氏提前送回了京

  • 扎卡维的成长经历是什么样的 他有着什么样的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扎卡维,阿富汗,风云人物

    其实情报局方面对扎卡维知根知底。他入狱之前的往事,也是一清二楚。毕竟他在警察局里留着厚厚的案底。而且警察们有着密布的眼线,足以掌握他的一举一动。通过多方打探,情报人员轻而易举地还原了阿布·穆萨卜·扎卡维的成长经历。(恐怖组织头目扎卡维)资料显示,扎卡维从小就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他的人

  • 古代的驸马能纳妾吗?驸马纳妾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

    古代的驸马能纳妾吗?驸马纳妾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古代驸马可以纳妾,并且与公主结婚前一夜,皇家还会安排其他女子与驸马行鱼水之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因为古代是男权社会,所以驸马是可以在纳妾的,并且皇家尊贵,公主和驸马虽然结为夫妇,但是理论上来说,公主地位还是比驸马要高,没有公主

  •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什么?赵王贪此邑而失千军!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战国,长平之战,战史风云

    山在河北与河南的交界处,有一块由群山包围起来的高地,隶属今天的长治市。狄子奇《国策地名考》曰:“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其意即此。 上党,清水秀景色优美,文化历史悠久,英雄才杰辈出,文明郁积磅礴。古时,上党地区因其地高势险,自古为战略要地,我们的故事就要从它说起。公元前262年,秦国大将白起攻

  • 薛仁贵出身贫寒,他是如何成为唐朝大将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薛仁贵,历史解密

    唐朝以武立国,其武功远超北宋,但与北宋相比,唐朝似乎没有多少武将世家。比如说北宋有杨家将、折家将、曹家将、种家将,但唐朝似乎只有一个薛家将。其实历史上薛家将非常显赫,其经历也比北宋的更加传奇,从救唐朝皇帝,到举兵反唐,最后被唐朝封王,家族繁盛二百年之久!“薛家将”的开创者是薛仁贵,本名薛礼,字仁贵,

  • 黄帝的老婆嫫母,是她造出了第一块镜子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嫫母,上古,野史秘闻

    史记里面有记载皇帝娶了一个大丑女嫫母为妃子。据说奇丑无比,但是德性非常的好,所以那皇帝才会娶她。不仅如此,更是非常的信任,把治理的后宫这样的大权都交给了她。而在黄帝四处巡游的时候,正妻得病给去世了,于是就下令让嫫母来指挥这个祭祀,据说她有非同于常人的管理组织能力,因此还被黄帝授予了官位,并且它还可以

  • 皇后作为后宫之主 明朝皇后为何基本都是寒门出身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风云人物

    还不了解:明代皇后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为何明代的皇后大多出身寒门?多数人都了解的一个常识就是历史上的皇后在未出阁前通常都是身份显贵的人物,因为皇后的娘家大多非富即贵,比如是某个国家的郡主或者某位高官的嫡女,这样才能保证作为后宫之主应有的仪态与教养以及皇室血统的纯正。但

  • 为什么古人喜欢佩戴玉?关于玉的文化源远流长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为什么古人喜欢佩戴玉?首先关于玉的文化源远流长,在过去,老祖宗都说戴玉器在身上就等于把运气带在身上,不管干什么都可以顺顺利利,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佩玉彰显有德早在春秋时期,君子就“比德以玉”,更有管仲、孔子相应提出“玉有九德”、“玉有十一德”,发展到汉朝最终形成了许慎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