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究竟是怎样的财政制度,才造就了隋朝的富有和强大?

究竟是怎样的财政制度,才造就了隋朝的富有和强大?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526 更新时间:2024/1/19 20:02:38

大家都说隋朝很富,相关的论据不少,一般都是说粮食很多,例如《通典·食货志》载:“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多者千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州库布帛各数千万。。。亦魏晋降之未有。”

虽然字描述很多,可是翻阅文献,却很难找到关于隋朝财政数据的记载。或许隋末战乱毁灭了大量的资料,使得我们难以一窥“开皇之治”的盛景。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的初衷便是,利用数据推算隋朝大业初年的财政收入。没办法,笔者不怎么相信古代文人的文字描述,春秋笔法太多。数据则不同,可以交叉验证,结合逻辑推理,帮我们找出史书中的错漏。

隋朝的租调役制度。隋朝继承了北魏、北周以来的租调政策,并且废除周宣帝施行的“每人一钱”的“入市之税”。隋朝的“租调役”制在开皇三年(583年)成形,主要内容为:

1、苛税对象为21至59岁的丁男及其妻,称为一床。

2、租:粟3石或米3石,北方交粟,南方交米。

3、调:桑蚕区缴纳绫、绢、絁(shi)共2丈、绵3两;产麻区缴纳布2.5丈、麻3斤。原文说:“输绫、绢、絁(shi)各两丈”,就是总共的意思,否则无法跟后面的麻布对等。

注:隋朝的“租调役”在唐朝变成“租庸调”制,差别就是允许百姓不服徭役,可以用绢抵,每天3尺绢,20天就是6丈绢,隋朝一般不允许,除非年满50岁。

隋朝的土地制度:男子成年后,授80亩口分田(死后还给政府)、20亩永业田,作为家庭的生产资料。

义仓也是一种税:隋朝初年,“义仓”只是官方倡导建立的救灾公共储备库,百姓自愿性地将粮食放到义仓,碰到灾年可以得到救助,是互助性质的粮仓。当然大家都懂,谁会愿意把粮食送给官府打理,百姓慢慢就没了积极性,自己保存不是更好?开皇15年(595年),隋文帝下令将义仓粮食集中交到州城县城中,从此义仓成为一种新的官仓。相当于隋朝收了一波百姓的智商税,本来还是百姓的,结果变成国家的粮食。另外政府还下令,百姓必须按户口等级将粮食交到义仓:“上户1石、中户7斗、下户4斗。”

人口结构:以大业五年(609年)的人口为基准,户数为891万,人口4602万,户均人口5.2人。按南北划分,北方人口占71%,南方29%,分布如下:

隋朝没有工商税。笔者之前写过历代的盐税、茶税、酒税和商税,隋朝统统没有,是中国唯一没有工商杂税的朝代,可以说是中国经济最自由的时代。隋炀帝就算大兴土木,把国库掏空,也没想过搞专卖、收商税,也可能没来得及做。

想要推算隋朝的财政收入,必须知道2个关键数据:1)种桑的丁口有多少?2)种麻的丁口有多少?从现有史料看,暂时没有如此细致的数据,不妨以距离人口数量接近的开元盛世(恰好有数据)作为参考系,可以得到想要的数据。

天宝14年(755年)的总人口约5290万,891万户,户均人口5.9人,课税丁口约828万,课税人口占比约15.5%。可以推出,每户平均只按0.9丁纳税,原因是“免税户”的存在。不考虑隋朝的免税户,假定每户1丁“租调役”。

先看唐朝种桑户、种麻户的结构,《通典·赋税下》记载:“按天宝中天下计帐,户约有八百九十万。。。课丁八百二十余万。。。其庸调租,出丝绵郡县计三百七十余万丁。。。出布郡县计四百五十余万丁。”可以看出,唐朝交纳绢帛的丁口比例为45%,交纳麻布的比例为55%。

隋朝“课丁”结构:401万户纳绢、490万户交布。隋朝和唐朝前期在制度、经济、人口都有极强的相似性,地方特产也类似,因此推算出隋朝大业5年(609年)的891万户,大约401万户交纳绢帛、490万户交纳麻布,具体如下:

隋朝粮税接近3300万石。根据隋朝的“租调”和“课丁”数据,可以算出隋朝政府最大的两笔税收为:1、粮食3297万石,其中税粮2673万石,义仓624万石;2、绢帛401万匹、麻布613万端。当然古代不可能所有百姓都只交粮和绢,肯定也有用钱纳税的情况,可惜找不到隋朝的物价数据,无法推算。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揭秘:青树坪战役真相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青树坪战役,现代,战史风云

    青树坪战役怎么回事?青树坪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对国民革命军追击发起的一次战役,但遭到国军反击被迫撤出。有的史书称之为青树坪战斗,从持续时间短的角度说它可以称为一场战斗,但从双方投入的兵力规模看,它是一场战役。青树坪战役历史真相1949年8月,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9军奉命追歼陈明仁

  • 明朝被灭的原因是什么 明朝被取代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还不了解:明代灭亡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代被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是天灾还是人祸?明代被灭的原因可归纳为朝廷大军战斗力弱,朝堂内部争权夺利厉害,重臣之间更多的是帮亲不帮理,百姓民声载道,没有武力支持,没有百姓拥护,明代就这么自然而然的被替代。明太祖晚年画像,图片来自网络一

  • 清朝为什么有9位皇帝都死在冬天?皇帝也能冻死?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朝,野史秘闻

    在清朝的300多年的时间里,如果从清朝入关开始算共有九位皇帝,而这几位皇帝却大多都死在了冬天里。春节过后天气还是一样的寒冷,所以这里把这一段时间也归到冬天里。在春节刚过的时候有三位皇帝去世,顺治皇帝死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乾隆皇帝死于嘉庆四年正月初三,道光皇帝死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这三位皇帝都死在

  • 寒士刘穆之是怎么发达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刘穆之,晋朝,风云人物

    东晋末年,在京口有一叫刘穆之的人,他读了很多书,非常有学问。他是汉朝皇帝的后代,不过到了他这里,已经换了好个几朝代了,家里早就破落了,穷得叮当响,吃饭都很困难。但是刘穆之又非常喜欢吃,自己家没有就去别人家里蹭饭吃。刘穆之妻子家里还算富裕,他就经常去岳父母家吃饭,一到吃饭的时候,就准时出现在岳父母家,

  • 宋英宗并非曹太后亲生,韩琦如何在中间调节两宫矛盾?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宋英宗,韩琦,文史百科

    宋英宗是宋仁宗堂兄的儿子,因为宋仁宗无子,才继承大统。所以宋英宗并非曹太后亲生,因而更容易产生矛盾,韩琦作为宰相,如何调节两宫矛盾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北宋仁宗经常生病,宰相韩琦就劝他早立皇嗣以固根本。但仁宗因自己三个儿子早亡,再立太子就不是亲生的了,所以一直犹豫。韩琦以

  • 垓下之围包括了哪些情节?项羽虽胜却也暴露了他的缺点!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汉朝,项羽,战史风云

    汉高祖五年,即前202年十二月,刘邦联合各个诸侯国一起攻打楚国。楚国的军队被汉军打败,项羽带着剩下的士兵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项羽命令士兵坚守不出,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

  • 大清第一才子到底应该归谁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大清第一才子到底应该归谁呢?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近三百年,这期间,除了十二位皇帝外,也出了不少才子佳人和传说轶事,每朝每代都有名留史册的才子,纵观大清三百年的时间里,现在挑选了几位不管是知名度,还是真才实学都靠前的大才子,来看看谁才是清朝第一才子

  • 刘邦被围白登山,居然是一个女人破的局?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汉朝,刘邦,刘邦,野史秘闻

    刘邦被围白登山,居然是一个女人破的局?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汉高祖刘邦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出身卑微,几乎没有能够惹起人们关注的地方。即使在四十多岁时弄了个泗水亭长,那简直连秦国官谱的边都不沾。可是,历史不是四平八稳的行者,它往往会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一幕。秦末,农民起义犹如干

  • 常遇春到底有多勇猛?他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风云人物

    常遇春是朱元璋手下的骁将,他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之一。接下来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常遇春是明朝开国数一数二的名将,其勇猛程度堪称自宋代以来的中原第一猛将,简直犹如翻版的项羽。同大多数明初猛将一般,常遇春出生于穷苦家庭,后来为了生存下去,便只能跑去当盗贼。然而不久后,便觉得这东西做久了

  • 在古代的赏赐中,蟒袍加身为什么是大夫们的最高理想?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蟒袍,又被称为花衣,因袍上绣有蟒纹而得名。古代官员的礼服。上绣蟒,非龙,只因爪上四趾,而皇家之龙五趾,所以四爪(趾)龙为蟒﹐故称。又名花衣﹑蟒服。妇女受有封诰的,也可以穿。蟒,中国戏曲服装专用名称,即蟒袍。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蟒袍款式为齐肩圆领,大襟(右衽),阔袖(带水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