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伏羲:人类监狱发展史的肇启者

伏羲:人类监狱发展史的肇启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50 更新时间:2024/1/20 2:01:58

监狱,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押、囚禁犯人、执行刑罚的场所。但监狱的产生究其于何时?谁是人类监狱的肇者和创建者?有人认为:皋陶是创建者,伏羲是肇启者。

皋陶造狱

皋陶,究竟是何人?据传说皋陶又称作咎繇,是我国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偃姓,生于山西洪洞县。《春秋–元命里》载:“得皋陶,聘为大理,舜时为士师。”相传曾被尧聘任为掌握刑法的官,后被禹选为继承人,并协助禹处理领导事务。皋陶在禹之先死了,而未能继位。但皋陶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不是他协助禹处理领导事务的政绩,而是皋陶造监。《尚书大传》皋陶,“士理官也”,《管子–法法》皋陶为李,理官为法官,“李”为“理”,理,治狱之官也。狱,又为皋陶所造。由于皋陶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由氏族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对生产工具的改进,发生了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标志着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随着社会大分裂,私有制也就产生,同时也相应地有了犯罪,有了犯罪就有了刑罚,犯罪与刑罚的产生也正是标志着氏族社会已开始向阶级社会的转变,有了主人与奴隶。《书经–皋陶》:“皋陶有言:‘天秩有理,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唐虞时代已经有了“刑制”,同时也设置了象皋陶这样执行刑罚的“狱官”,而且皋陶提出:“理出于天”。礼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如有违犯,还要以刑纠之,礼与刑相互为用。进入阶级社会后,“刑”作为一种强制的暴力,起到对犯罪者惩罚的目的。于是,“皋陶造狱”运用而产生。西汉时史游所编著的《急就章》中有“狱,皋陶所造”的记载。《左传–昭公六年》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所谓“禹刑”,实际上是皋陶制定的法律总称,包括监狱。《尚书–甘誓》载:“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这就是说对于不服从王命的人,要处以“孥戮”的刑法,即罚为奴隶,拘禁于“画地为牢”的活动范围里,用作祭祀的牺牲品。当然夏朝的“禹刑”、“孥戮”的刑法是体现奴隶社会统治者意志的法规。“皋陶”造狱开始是取赖于“画地为牢”的自然物的状态,随着奴隶的逃跑和反抗便公开实行报复主义和威吓主义的政策,除“孥戮”的杀死一些“重犯”外,还进行筑“圜土”拘禁,强制服劳役,使罪囚在圜土中“昼则役作,夜时拘之。”《释名–释宫室》“狱又谓之圜土,筑其表墙,其形圆世”,意思是皋陶所建造的监狱其狱墙形状象圜,故称为圜土,实际是一种圆形的土牢。《周礼–秋官–司圜》:“圜,谓之土也,圜土,谓狱城也”,可之圜土是集中关押罪犯的狱城。用土筑围墙,其形圜,故名圜土。《初学记狱》“为狱圆者象斗运合”。斗:为斗星,西周时期“圜土”初步形成了一套管理办法。《周礼–秋官–大司寇》:“以圜土聚教罢(Pi)民,凡害人者,  之圜土而施职事焉”,郑司农注云:“圜土,谓狱城也,聚罢民其中,困苦以教之为善也”。所谓“施职事”,也就是在监狱中强制劳役以对人犯“困苦以教之”。郑康成注:“聚教罢民,其中困苦教为善也”。因此,圜土,也可以说我国监狱史上利用囚禁人犯的方法,是一种措施。通过“圜土”管理“困苦教之”,即对人犯免死为生,通过强制服劳役进行惩罚,这在当时是一大改革进步。中国古代的所谓的“罢民”,按统治阶级的说法是“浮浪者”,有人认为是反抗的奴隶,亦多加防范,使聚之于“圜土”,象圈养动物一样使之“知耻自新”。《系辞》中的“圉”字,据清代文学家段玉裁考证“圉从¨  ,  为罪人,¨为拘之”。“圉”字形状象一个人双手戴着梏被囚禁在双围墙或方形地牢中,以防其逃逸,圉和狱声近,圉圄相通。甲骨文中有“  ”、“  ”象形字,即圉字。因此,西周的监狱称为“囹圄”。

伏羲充疱“圈牲”

皋陶,这位造狱的先驱者则被尊为狱神,被监狱确立为庇护一方的神灵。但“皋陶造狱”的启发还是来源于伏羲的“豢养动物”所致。《哀盐船文》曰:“圜着如圈”,汉代文学家许慎《说文解字》曰:“牢者,闲养牛马圈也”。“闲”在这里是栅栏的意思。

“在原始社会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从爬行动物到直立动物,,从采集到狩猎,从狩猎到农耕,也经历了漫长时间,其间石器的发明,弓箭的创造,取火技术的发现,无不是里程碑式的重大变革。”尤其是从狩猎到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一个质的飞跃。“养牺牲充疱厨”、“钻木取火”、“教民熟食”,获得发现和使用提高了人类健康水平,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餐饮历史。捕回来的猎物,除充厨房外,剩余的进行“圈养”,圈养的目的是“炮牺”新鲜,而不像以前那样,捕回来的就牺牲,吃不完的坏掉,造成浪费,有了圈养才可随时宰杀,随时新鲜,圈养还有目的再进行严格“驯化”,“鞭之以教,教之以听,听之以顺,顺之以用,用之以善”。“善”是改善生活之事,将一些动物而最终成为“伏牛乘马”的家畜家禽。《太平御贤》“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民以猎也”。以狩为猎,以猎为圈,以圈为训,“圈”为“圜”,从简单的篱笆,到筑土为墙,由游牧生活到固定生活,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开端。再比如:“龙”是一种大蛇,伏羲将大蛇为一种图腾,团族兼并了形形色色的图腾家族,大蛇才有了马的头、羊的角、鸡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才成为“龙”,“龙”是各种动物的复合体,将动物为图腾,说明人类对动物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感情,这个认识和感情是经过很长时间与动物具体接触才形成的。圈养动物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六畜传》中的猪、马、牛、羊、鸡、狗等动物是伏羲教人们将野生的经“圈养”而成为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畜。

天水秦州西关的伏羲庙,每年正月十六民间祭祀伏羲有一种风俗叫“领生”,就是在伏羲大殿前的石阶下倒一堆土,将准备宰杀祭祀的猪羊等牺牲品赶到阶下土堆让去“喙土”(用嘴去拱土,天水土语)。如果不“喙土”认为伏羲爷不接受“领生”,便要更换再让去“喙”,这种乡俗至今沿用。有人认为,伏羲是庖牺氏,伏羲降伏一切动物,让他服服帖帖为人类贡献和服务,“领生”实际是民间认为伏羲在降伏动物的证明,这当然是民间的一种迷信色彩。《礼记–月令》云:伏羲“执伏牺牲”,牺,指飞禽走兽动物的总称,郑玄云:“鸟兽全具曰牺”,羲为牺的通用,伏为“服”。《尸子》曰:“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民以猎。”《路史–后记》说伏羲氏“豢育牺牲,伏牛乘马”、“豢育”为“圈养驯化”为相用。《帝王世纪》:“取牺牲以冲庖厨,以食天下,故曰庖牺氏,是为牺皇。”《说文》:“厨也”。据此伏羲氏捕获野兽驯服饲养。表明驯养烹饪熟食,人类已达文明。《帝王世纪》还曰:“伏羲凤姓,蛇身人首,常居此台伏牛乘马,故曰伏牛台”。“服牛乘马”实际不单指牛与马,而是代表各种动物的“圈养”驯服。伏羲氏处的那个时代还处于狩猎时期,因此经常与动物为伴,不仅制服牛,还要乘马,这里的乘马是将马降伏后乘坐的意思,说明伏羲教人狩猎的目的,不仅是充庖厨,还要农耕,教人耕作发展农业,正是这个“伏牛乘马”的圈养驯服给“皋陶造狱”打下了一个基础。

狴犴与“独角兽”

“皋陶造狱”有这样一个传说:皋陶刚上任后,看到大批的奴隶和罪犯被杀或处以酷刑,皋陶很苦恼,认为人的生命只一次,杀死便没了悔改的机会。一天皋陶巡查各地,看到村庄里人正宰杀猪羊,没被宰杀的正圈养着,有的还在强硬的鞭打教训,立即引发奇想,动物能圈养驯化,人为何不能囚禁,于是“以羁代酷”的“圜土”运用而生了,这就是“牢”。皋陶还看到有两犬被圈养驯化的服服帖帖,为主人坚守门户,于是又产生了“  ”。后演变为“狱”,“狱”必须要有专门从事坚守牢门的“施职事”者。《说文》“狱”,��也(坚刚相守之意),从犬犬之言,二犬所以守也。“狱之言��也,取其坚牢也,字从二犬,所以守备也”,二犬者,明守卫之意,从言,言者讼也。这表明不仅要有从事行业的人,还要对狱舍的构造要坚牢。古代的牢狱也称狴犴(岸),《说文》作狴,牢也,“以拘罪人也”。《说文》:“犴,胡地野狗也”。《荀子–宥坐篇》注:“犴,胡地野犬,亦善守,故狱谓之犴也”。狴犴,传说中的一种野兽名,后被捕捉圈养驯化为“  ”兽,似山牛,一角,也称“独角兽”,“  ”专门用来触不直者去之,“去”从去,“去”字加“水”旁具有平准的属性,而成为“法”,以“法平如水”。古人断案时,总是号令能评断是非曲直的“独角兽”去触那为非作歹、为罪一方的人。“古者决讼,令触不直”。其实这是人们想象中的一种美好愿望而已。杨慎《升庵全集》曰:“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古时,为显示牢狱的威力,常在狱门上绘狴犴,故狴犴又作为牢狱的代称,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牢狱象征恐怖和重于警备的特点,总起来说古代所谓的牢狱,乃是取意于伏羲采取的对兽类的拘系和兽类的威吓,“圈驯”方法对牢狱的创建起了极大的启示作用。伏羲、皋陶曾奉为“狱神”监狱,这一特定的社会产物其源远流长,古代的监狱,作为一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和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置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所有制的改变而改变。我国监狱的起源上溯到唐尧时代,也就是夏朝的前期,夏朝之后,逐渐发展和加强。但监狱的肇启者应为伏羲时期,如果没有伏羲时期那种从野蛮走向文明,从狩猎走向“圈养”的“庖牺”过程,那种只“孥戮”而不筑“圜土”的历史又要延续多久。从世界资料来看最古之见的古希腊、古罗马、埃及及印度等国家或者在英国的法典中都可看到:当时都采纳、吸收、参照了我国拘禁人犯的“圜土”做法,普及了全球化的“监狱”发明创造。中国监狱溯源为“圜土之制”,而“圜土之制”又溯源到伏羲时代,历经神农、黄帝、尧、舜、禹直至夏代前期持续了几千年之久的演变,由氏族社会转变为奴隶社会后期,监狱的产生实际是私有制产生,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因此,在中国古代人们造“神”的传统观念中,监狱崇拜的偶像,或对神供祀的行规对象中伏羲、皋陶成为奉祀的“狱神”。当然,据笔者所了解,古代南方的监狱也有供关公的,北方有的供包拯的,但大部分供的是伏羲、皋陶,尤其皋陶甚多。据《天津监狱史》有关章节记载狱神庙的“狱神”为皋陶,庙宇占地20多平方米,古代建筑,除主殿外还有几间配房,笔者出差时了解南京老虎桥监狱供奉的狱神“既有伏羲,又有皋陶”。据传说伏羲在这里曾训服过老虎、圈养过老虎,使这一带老虎不危害一方。从古至今不管哪个朝代,监狱虽更换其名,但老百姓还是管他叫“老虎桥监狱”,非常有名。笔者曾编纂《天水监狱志》,据一些服过刑的老人口碑,天水监狱在民国时期还保留着“狱神”庙,解放后神像被毁,据老看守任晓根讲:解放大军接管了原国民党监狱时,监狱“狱神”有两尊,监大门有一小庙,刚入监门又有一神龛,小庙塑神不过1.3米,身披树叶,右手托八卦图,左手牵一头有棱角的牛,牛眼怒目圆睁,神像光脚板踩住跪卧的一只犬,看样子很顺从的听从主人嘱咐。入监门内一神龛的小塑像,高不过2尺,但仪态庄重,凝神立目,给人以威严感。据一些犯人给他讲,从清朝到民国,进出监狱的囚犯或狱吏、狱卒履职均要跪拜。尤其犯人入监时,先要烧香叩头,祈求保佑,平安渡过刑期。因接管上任的典狱长下令,要求留守天水接管监狱的解放军战士毁掉神像,大家觉得我们共产党不信神鬼,很快就被搬掉了,后来监狱大门前那座小庙被当作犯人的接见室用。据笔者猜测,监大门前小庙的狱神可能是伏羲,那牵的一只公牛可能就是人们想象中的“獬豸”,即“独角兽”,那只犬可能有了坚刚履行职责之意。监内神龛供奉的可能就是“皋陶”之“神”。民国时期的天水监狱的“狱神”为何塑伏羲,可能与传说中的伏羲诞生地有关。人们有亲近感,更为伏羲有肇启创造监狱之说。我国漫长的原始氏族社会以及由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氏族公有制。在这种公有制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氏族社会内部、社会的各个成员之间都是平等的,没有贫富不均,也没有什么犯罪,一切按照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传统习惯行事。因此,在氏族社会中“没有军队,没有监狱,没有诉讼,而一切都是有条理的,一切争端和纠纷都由当事人的全体即氏族或部落来解决,或由各个氏族相互解决。”(《马克思恩科斯全集》第21卷11页)但在伏羲时期的氏族社会下,还没有想到建造监狱的意图,只不过将庖厨之下的动物“圈养”的结果,而在氏族社会过渡奴隶社会的阶段中,皋陶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利用、采纳、吸收、参照了伏羲“圈养”的方法而设计了造狱方案,“囹圄囚拘”的监狱从此诞生了,伏羲的辉煌创造,有几千年来无数先辈对于伏羲文化多方面的传承,才有历史发展演变的今天。所以,伏羲是人类监狱似的肇启者而不为过分。

标签: [db:关键词]

更多文章

  • 赤壁之战诸葛亮舌战群儒共抗曹操多少年(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合东吴共同抗曹)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db:关键词]

    舌战群儒故事简介: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舌战群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文这就为你介绍:舌战群儒故事简介舌战群儒出自明代罗贯中所著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故事讲述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舌战群儒的主人

  • 唇亡齿寒的典故简短(唇亡齿寒是历史故事成语吗)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db:关键词]

    唇亡齿寒唇亡齿寒,汉语成语。释义: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唇亡齿寒的出处《唇亡齿寒》选自《春秋左传·宫之奇谏假道》《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

  • 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原文(华容道和关羽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db:关键词]

    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典故简介:华容道义释曹操故事内容是怎样的?如何评价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本文这就为你介绍: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典故简介“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是世人皆知的一个故事,《三国演义》中的重点篇章。赤壁之战后,曹操仓皇从华容道败逃。诸葛亮派关羽在这里埋伏。曹操人困马乏,损兵折将,不

  • 项羽的历史典故有哪些(有关项羽的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db:关键词]

    1、破釜沉舟秦将章邯,引军渡过黄河北上,围攻赵国。赵国危急,赶紧向各国求救。然而各国的援军看到秦军气势那么强,根本不敢援救赵国,义军主将宋义,畏惧秦军,贻误战机,项羽一怒之下,在营帐中把宋义斩了,亲自带兵渡河援赵。项羽带领大军渡过黄河后,面对滔滔的黄河水,领着八千江东子弟兵发誓:“不击败秦军,决不收

  • 洛阳纸贵典故是什么(洛阳纸贵这个典故指的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db:关键词]

    左思,字太冲,是齐国临淄人。他的祖先齐国的王族中有左、右公子,就以“左”为家族这一分支的姓。左思的家族世代学习儒学。父亲左雍,小吏出身,凭借自己的才能被提拔为殿中侍御史。左思小时候学习钟、胡书及鼓琴,都没有学成。父亲左雍对朋友说:“思儿所知道懂得的,不如我小时候。”左思于是受到刺激,勤奋学习,同时擅

  • 成语典故都有哪些(盘点中国最有名的四大成语典故,你猜是哪四个字)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db:关键词]

    1、高山流水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 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 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 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 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来钟 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 弹。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 指乐曲绝妙。2、庄周梦蝶战国时

  • 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爱情(举案齐眉形容夫妻之间)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db:关键词]

    “举案齐眉”这个成语通常是形容夫妻之间相敬如宾的相处之道,也是我们对家庭相处模式的美好寄望。可是,这个家喻户晓的成语,你们又知道是出自古代哪对“模范”夫妻吗?今天就让我们探究这对神秘的夫妻。相传,东汉时期有一大户人家千金——孟光,这位叫孟光的女子因为长得很丑,身子又长得很像庞然大物,所以到了三十岁还

  • 掷果潘安打一动物(掷果盈车的典故与谁有关)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db:关键词]

    掷果盈车的典故:掷果盈车的主角即大名鼎鼎的潘安是也。西晋时河南人氏。表字安仁,小字檀奴,多好听!以至后世文学中“檀奴”或“檀郎”成了俊美情郎的代名词。潘岳年轻时,拿着弹弓到洛阳城外游玩,姑娘们争相向他丢水果,每每满载而归。常吃水果,补充维生素,皮肤更好,形成良性循环。姑娘们愈发狂热,干脆手牵手将他围

  • 伯牙绝弦觅知音(伯牙绝弦最能体现知音难觅的句子)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db:关键词]

    伯牙绝弦,也叫做伯牙鼓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这世上再也不会有知音了,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挑断琴弦,终生不再弹

  • 共工怒触不周山共工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共工怒触不周山可以看出共工是个怎样的人)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db:关键词]

    共工怒触不周山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子帝五(今河南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倾项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