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三公和三省六部有什么区别?

三公和三省六部有什么区别?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853 更新时间:2024/1/25 15:48:44

还不知道三公和三省六部有什么区别?其实所谓三公,就是秦制下中央的三位最高长官: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总揽朝政、负责监察和掌管军事;而三省则指的是中书(负责拟旨)、门下(负责封驳)和尚书(负责经办)三大机构,六部则专指尚书省下设的吏、礼、兵、刑、户、工六部。

三公,据说起源于商周,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太师、太傅、太保,这三个职务都是帮助君主辅政的大臣。其中,太师掌管军事,太傅则负责礼法,太保则主要负责保护君主。如果用部落制的眼光来看待当时的国家的话,这三个人的身份更像是在部落里具有超然话语权的长老。

另一种则是司马、司徒和司空,这三个职务就没有辅政的作用,而单纯是君主下辖的官员了。有意思的是,司马和司徒也分别对应着军事、礼法,而司空则主要负责水利土木。

等到秦朝统一天下时,秦始皇也设置了三公。他当然不需要三个什么事都能对自己指手画脚的老头子当什么长老,只需要能帮他处理政务的助手。因此,在司马、司徒、司空三公的基础上,他把三公改良成了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由于皇帝自己本身就是最高军事指挥官,因此太尉的位次就放在了第二位。)

秦朝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随后的西汉则全面承袭了秦制,也在中央设置三公。早期,这三个位置是真的能左右甚至扭转皇帝决策的。比如刘邦晚年属意小儿子刘如意,就是御史大夫周昌公开站出来反对,才让此事作罢;刘邦不但没动他,反而死前把刘如意托付给了他。又比如,吕后死后,朝臣和诸侯王们一起共同剿灭诸吕,最后要选皇帝的时候,说话管用的并不是这些刘氏宗亲,而是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

因此,当汉文帝被陈平他们扶持上台以后,首先要对付的就是这帮功勋贵戚。他用了很多手段,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种效果更多的是基于自己的个人威信和功臣们的逐渐老去。三公对皇权的牵制,仍然没有消除。

这个问题,要到汉武帝时才有所解决。汉武帝时期的丞相换得像走马灯一样勤,而且大多数都不得善终;御史大夫也只是作为汉武帝操纵官场的工具人,很难对皇帝形成压制;至于太尉更是几乎不常设。除此以外,为了对付以三公为首的外朝官,汉武帝还创造性地设计出了一种新的制度内朝官。

所谓内朝官,就是从皇帝的贴身侍从里挑选一些人来帮自己处理政务,从而分散外朝三公们的权力。这些人有的是阉人,也有的不是(而且在汉武帝时还居多),其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三个职务,就是尚书、侍中和中书。

这三个职务,本来都是皇帝身边的小官,级别不高,权力也不大。但是皇帝为了分三公们的权力,就得给他们加强权力;他们也逐渐从皇帝的私人班底走向外朝,变成了外朝的实权大臣。

而三公们发生了什么呢?他们被越来越边缘化了。因为汉武帝不仅推出一些文官制约丞相和御史大夫,还通过外戚炮制出了两个分散太尉权力的职务:大司马和大将军。

大司马最先授予卫青霍去病,本来也是用来取代太尉的,后来逐渐变成了和太尉类似的外朝军事首领;而大将军就要纯粹多了历经整个汉朝,大将军一职基本都是授予权臣(绝大部分是外戚)的,到东汉时更是变成了外戚的禁脔,并且凌驾于整个官僚体系之一,成为了事实上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因此,到了东汉,整个权力结构就变成了大将军-三公(此时的次序变成了太尉、司徒和司空)-百官的体制,而百官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尚书令,享有在御前独坐一处的权力(与司隶校尉、御史中丞合称“三独坐”)。到后来,权臣要么兼任尚书令,要么挂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总之都得控制尚书台的权力。

等到魏晋,中书令、尚书令和侍中更加演变成了事实上的宰相;而在南北朝时期,这三个职务的班底进一步细化,逐渐形成了三大中央机构: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并在隋唐时期终于形成了著名的三省六部制。

那么三省六部制就稳定了很久吗?也没有。比如尚书令,这个曾经存在了数百年的职务在李世民担任过后就成了虚而不设的位置。而从总体上看,由于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对皇权有很大的牵制力量,所以皇帝就势必再扶植一些新的力量来牵制分权,比如翰林学士,又比如后来成为实际宰相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其实,无论是此前的三公,还是唐初的三省,亦或是丞相、大学士、军机大臣,这些曾经在中国官僚体制里站到过最高峰的人,都需要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皇帝的不信任。皇帝总是有要分散最有权力的大臣的权力的倾向,而他们最习惯推出来分权的人一般都是自己的身边人:有的是秘书,有的是亲戚,有的干脆就是服务员。

所以,那些换来换去的官名,以及外戚、亲王或者宦官干政的现象,说到底都是皇帝和权臣(一般是宰相),也就是皇权和相权斗争的产物。皇帝如果强势,那么大臣就是给他干活的(比如汉武帝),皇帝如果受到大臣抑制,那就会想办法培植出一股新的力量来抗衡。而中国历史上宦官干政最深的三个朝代:东汉、唐和明,无不都是这一原因在背后起作用。

所以,历史上那些纷繁复杂的事,说到底也是有内在规律的。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古代的监察官制度是谁发明的?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一、监察官制度的兴衰及特点1.监察官制度的发展沿革我国监察官制度的最初确立是在秦朝时期,完成六国的统一之后,朝廷对原本六国的旧有封地进行了统一的管理,因为领土面积的空前广阔,秦朝在中央分设三司,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御史大夫便是我国最早的监察机构。所谓监察,就是监督,并通过监督

  • 南京为何被称为“石头城”?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百科

    石头城是六朝古都南京的一处六朝时期的著名遗迹,遗址位于现清凉山一带。南京的别称“石头城”就来自于这。1、名称由来 石头城被称为石城,广义上它是如今南京的别称,狭义上它是指南京老城城西的石头山石头城。孙权在石头山修建了石头城,用它作为保护东吴京师建业的资本;预备军事石材,石材

  • 古代为何把居丧守制称为丁忧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百科

    很多人都知道,“丁忧”是古代官员为父母居丧守制的代名词,是古代官场、公文上出现频率较高的字眼。 “丁忧”一词由谁首创,史书上没有记载。但作为一个词汇,“丁忧”最早见于《宋史·礼志》:“咸平元年,诏任三

  • 什么是腰斩?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百科

    什么是腰斩?腰斩是用重斧从腰部将犯人砍作两截。这种刑罚周代已经出现,直到雍正年间方被废除。股票下跌至一半的价格时,也被称作腰斩。殷商时代的死刑,保留了不少原始部落享受人肉大餐的习俗,烧、烤、蒸、煮,无不围着口腹之欲打转。如“醢”是把人剁成肉酱,“脯”是

  • 什么是烹杀?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百科

    什么是烹杀?宰杀烹煮。汉桓宽《盐铁论·通有》:“庖宰烹杀胎卵,煎炙齐和,穷极五味,则鱼肉不足食也。”烹杀,是一种酷刑。施刑者先将犯人的衣服脱光,并将犯人推入一个如成人般高的大锅,放在柴火上烹煮。犯人大多数都因灼伤而死,有些甚至全身烧焦。著名神魔小说《封神榜》中,

  • 什么是剥皮?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百科

    什么是剥皮?剥皮,其残酷程度并不亚于凌迟。这种刑罚不在官方规定的死刑处死方式之列。但在历史上确实被多次使用过,并见诸史籍记载。剥的时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肤分成两半,慢慢用刀分开皮肤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样的撕开来,最难的是胖子,因为皮肤和肌肉之间还有一堆油,不好分开。但在历史上确实被多次使用过,

  • 什么是宫刑?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百科

    什么是宫刑?在古代中国,阉割术的渊源是相当久远的。有证据表明,至迟在殷商时代就有了阉割男性生殖器的意识与行为。当时的阉割术可能是将阴茎与睾丸一并割除的,秦汉时期的阉割技术已较为完备,并已经注意到阉割手术后的防风、保暖、静养等护理措施。当时施行阉割的场所称为"蚕室",《汉书*张安世传》颜师古注曰:"凡

  • 什么是刖刑?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百科

    刖刑是什么?刖刑,中国古代刑法之一,又称剕刑,中国古代一种酷刑,指砍去受罚者左脚、右脚或双脚。刖刑在夏朝称膑,周朝称刖,秦朝称斩趾。亦有指刖刑是削去膝盖骨(膑骨)使犯人不能站立的说法。刖刑乃隋朝以前的五刑之一,属肉刑;亦有指它是满清十大酷刑之一。刖刑不同于膑刑。膑刑,指挖去膝盖骨。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

  • 南京是哪六朝古都?六朝古都南京安葬了多少帝王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百科

    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六大文化古都之一。这里龙盘虎踞,地势险要,诸葛亮曾称此地为帝王之宅。那些曾经主宰过繁华古都的帝王们又有多少是长眠于此地的呢?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及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依山傍水,钟山龙蟠,山川秀美,名胜古迹尤为众多。南京自古就是长江下游地

  • 如何称呼皇帝?盘点古代皇帝的称呼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百科

    皇帝是“九五至尊”,是上天选中,“君临天下”的骄子。所以,称呼皇帝当然不能像称呼一般人那样随意。皇帝的称谓要包含所有的威严和气魄,所有的德性和智慧,要体现出君王所独有的存在感。那么,究竟要如何称呼皇帝呢?称呼一般分为自称和他称两类,顾名思义,就是指自己